萬榮縣位於汾河與黃河交匯處的黃河東岸,地處華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連接處的山西省西南部,運城市西北部,隸屬於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西瀕黃河與陝西省韓城市相望,南屏孤峰山與臨猗縣、鹽湖區相連,東峙稷王山與聞喜縣相接,北有峨嵋台地與河津市相鄰。
萬榮縣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史書上有「皇天后土」的記載:自軒轅黃帝「掃地為壇祭后土」至宋真宗皇帝,先後有8位皇帝共24次在萬榮后土祠祭祀,其中漢武帝祭祀萬榮后土祠7次並留下了千古絕唱《秋風辭》。
萬榮縣文化底蘊深厚,共有稷王山塔、八龍寺塔、旱泉塔、壽聖寺塔、稷王廟、萬榮東嶽廟、萬泉文廟、薛瑄家廟、萬榮后土廟、李家大院等1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萬榮笑話、董永傳說、西村抬閣、萬榮花鼓等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另有后土文化、軟槌鑼鼓、萬榮麵塑、鑼鼓雜戲等9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風景名勝
西灘濕地
萬榮西灘位於中國的母親河黃河與山西的母親河汾水的交匯處,萬榮縣城以西30公里處。在黃河與汾河間形成了近百萬畝的一方灘涂,成為中國黃河濕地奇觀。「立馬風陵望漢關,三峰高出白雲間,西來一曲崑崙水,劃斷中條太華山」。
萬榮西灘河谷寬闊,地勢平坦,河漫灘地,分布著大片的沼澤和茂密的蘆盪,棲息著上百種珍禽水鳥。獨特稀有的黃河濕地風光,呈現出「萬頃濕地、千畝荷塘、百種珍禽、十里畫廊」的壯觀景象。
遊客可在陽光海岸沙灘和蘆盪濕地溫泉從事湖中泛舟、湖岸燒烤、蘆盪探幽、黃河漂流、濕地觀鳥、沙灘日浴、露宿野趣燒烤、觀鳥賞荷採蓮等多項參與性活動。
后土廟
后土聖母是中華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內祠廟之冠,北京天壇之源。它作為華夏根祖文化的源頭,已越來越顯現出其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
后土祠,是古代帝王祭祀后土——土地之神地皇——地母的處所。在上古時期,祭祀和戰爭是人們最重視的兩件大事,所以《左傳·成公十三年》有這樣的說法:「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最初的祭祀對象是「社」,「社」就是土地之神,即后土地母。
萬榮后土廟,位於山西省萬榮縣城西南40公里黃河東畔。是中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地母)的祠廟。現存后土祠,雖不及唐宋時之壯觀,但其布局嚴謹完整,仍為國內最具規模的后土祠廟之冠。近幾年國內各界人士,港、澳、台胞及海外華僑,尋根問祖,慕名而來,祭祀后土,絡繹不絕。
漢武帝時廟在汾陰,據碑刻記載,這裡歷史上曾屬於著名的「汾陰睢地」,自漢武帝時,汾陰后土廟已成為歷代帝王祭祀地神,祈福育民的勝地。漢文帝後元七年(公元前163年)建汾陰廟,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6年)建后土祠。此後,東漢、唐、宋各代屢次興建,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祠廟規模宏闊,祀勢極盛。
後來屢遭黃河水患,后土廟被淹沒。清同治九年(1874年)易地重建於今址。現存建築以晚清所建居多,但山門仍為元建,秋風樓為明代遺構,上存有漢武帝《秋風辭》元代碑刻。
萬榮后土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家大院
晉南獨一無二的巨商豪宅李家大院,位於運城市以北38公里處的萬榮縣閻景村。西臨209國道,東靠桃花谷,北依奇峰突兀的孤峰山,南眺百里鹽湖,堪稱風水寶地。
李家大院創建於清道光年間,距今近200年。原有院落20組,現存院落11組,另有祠堂、花園等。整個建築為豎井式聚財型四合院,同時又吸納了徽式建築風格,融合了中國南北兩大建築特色。古院落群布列有序,層次分明;體量宏闊,用材肥碩;結構嚴謹,堅固耐用;通風透光,守備森嚴;裝飾考究,古樸典雅。
李家大院建築的磚雕、石雕、木雕及鐵藝等飾品,處處顯示著晉南民間多子多福、三星高照、五福臨門、松鶴延年、耕讀傳家、富貴平安等吉祥含義,形象生動地體現了晉南的民俗、民風和文化特點。
另因西院院主李道行留學英國,娶英國女子麥克蒂倫為妻,部分院落為歐洲「哥德式」建築風格,從而又呈現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藝術特點,是全國眾多富有地方特色民居中的一朵奇葩。
萬榮李家大院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榮東嶽廟
萬榮東嶽廟屬中國道觀建築。在山西省萬榮縣城內(古解店鎮)。創始年代不詳,唐貞觀年間(627~649)已有之,元至元二十八年至大德元年(1291~1297)重建,明清又予以擴建和修補。
廟內主要建築有飛雲樓、午門、獻殿、享亭、天齊大帝殿和寢宮。其中的飛雲樓造型秀麗美觀,結構組合巧妙,充分發揮了中國建築技法的特長,是現存古建築中難得的實物資料。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汾陰古城址
汾陰,古縣名。戰國魏邑,漢置縣。治所在今山西萬榮西南寶鼎,因在汾水之南故名。十六國漢併入蒲坂。北魏復置於后土城(今萬榮西南古城),北周遷回舊治。唐開元十年(公元722年)改名寶鼎縣。
汾陰古城址,位於萬榮縣寶鼎鄉廟前村北500米,位於30米高的丘南面,地勢北高南低。僅存東牆的北段(約0.75公里)和東北角兩處。城東北角不明顯,東牆殘存部分保存尚好。高1.5—4.2米,寬7—9米不等。夯層厚8厘米。夯窩直徑5.5厘米。城址約保留三至四千平方米。
附近墓地系春秋戰國墓群,出土有銅鼎、甑、編鐘。
孤峰山風景區
孤峰山風景區位於萬榮縣城南8公里處,因「孤立」於其他山體而得名。山體占地面積24平方公里,加上山前丘陵和坡地面積總計近百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1411.2米。歷史上的「孤峰擁翠」、「雙泉流碧」、「唐寨秋風」、「柏林晚照」、「桃洞春晴」、「雕岩霽雪」、「法雲遠眺」、「范台月夜」萬泉八景盡藏其中。
關於孤山的來歷,千百年流傳在民間的故事有很多。傳說一:在遠古時期,女媧用五彩石補天時,有兩塊小岩石遺留在此,一塊成了稷王山,另一塊成了孤峰山。傳說二:二郎神擔山趕太陽時,走到此處,忽然覺得鞋內有石沙磨腳。於是他停了下來,把兩隻鞋內的石沙倒了出來。左腳倒出的石沙,即稷王山,右腳倒出的石沙,即孤峰山。
孤峰山風景區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笑話博覽園
笑話博覽園位於李家大院北側,是以笑文化為載體的娛樂園,由「歡樂廣場」、「笑話王國」、「蘋果娃樂園」等主題片區組成。走進笑博園,笑話噴泉、笑話舞台、笑話廣場和以雕塑形式展示的萬榮笑話「智慧園」和「開心園」分布其中;有笑關、笑門、笑牆、笑街、笑河,還有笑話迷宮,投影笑話劇場、模擬笑話圖書館,萬榮笑話展覽館、「萬榮笑話村」,笑話哈哈鏡和笑話茶座講堂等。
文化及非遺
萬榮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現有萬榮笑話、董永傳說、西村抬閣、萬榮花鼓等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另有后土文化、軟槌鑼鼓、萬榮麵塑、鑼鼓雜戲等9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名人
張儀(前378年-前309年),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張儀曾與蘇秦同師從於鬼谷子先生,學習權謀縱橫之術,兩次為秦相,前後共11年,亦曾兩次為魏國國相。
王勃(約650年-676年),字子安,唐代詩人,漢族,「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號文中子;叔祖王績是著名詩人;父親王福畤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王勃從祖王績,王績的詩風直接影響了王勃的詩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名優特產
萬榮柿餅
萬榮柿餅有板柿和小柿兩種。板柿個大,小柿個小,均無核,無頂皮,底盤皮小,霜白霜厚,肉色棕黃,甘甜可口。主要產地為漢薛、皇甫、高村、萬泉、城關、里望、賈村、裴莊等鄉鎮,年產350多萬公斤。
孤山金梨
萬榮縣為「酥梨之鄉」,孤山梨肉脆多汁,酸甜可口,風味芳香優美,色澤黃亮如金,故名「金梨」,個大、皮薄、汁多,曾為宮廷貢品。孤山金梨在名特優果品展銷會上獲「中華名果」稱號,先後獲得昆明博覽會金獎、楊凌農博會后稷博會后稷金像獎、林產品名特優新品種博覽會國優產品,連續多年獲山西優質水果獎、農產品金獎,被選為國宴專用水果。
萬榮花饃
萬榮花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品,與風俗人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面花的製法是先將生面搓成圓形長條,再按設計捲曲、筷夾、刀切,最後入籠蒸熟,出籠點色而成。一般花饃,造形誇張、生動,用色明快、大方、風格粗獷、樸實、簡練,並富有雅拙的美感。
花饃中間往往插以紅棗,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供品名為「棗山」,以面卷紅棗,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頂往往塑一層如意形圖案,加上麵塑的「小元寶」三至五個,塑上一個供咬銅錢的「錢龍」。「棗山」蒸出後,可以顏色點染,是一種鮮艷的民間藝術品。
南張三白瓜
南張三白西瓜個頭大,水分多,瓤口硬,口感細,耐貯藏,自成熟起最長可貯藏到第二年清明時節,獨特的地理環境為三白西瓜提供了優異的生長環境,使其成為享譽晉陝豫的名瓜之一。果面平滑或具棱溝,表皮綠白、綠、翡翠色,間有細網紋或條帶;果肉乳白、淡黃、深黃等色;肉質分緊肉和沙瓤;種皮白、淺褐、褐、黑或棕色,單色或雜色。
交通信息
太原方向前往萬榮,可在太原南站乘坐動車D2537次,在聞喜南站下車,然後換乘汽車前往。
自駕前往萬榮,走G55(京昆高速),S87(運風高速),S88(垣孫高速)轉省道S233至萬榮。
往期精選:
老牛灣,黃河入晉第一彎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河曲
九曲黃河第一鎮——磧口
紅棗之鄉——柳林
訂閱 「三晉文化旅遊」 閱讀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