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周刊所載,玉耶石耶,評以試之,故名「每周試玉」。《詩經》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玉潤光華,申發將利於欣賞;玉瑕微疵,點到或益於成器。詩友切磋,交流碰撞,集思廣益,是所望也。評者公心,詩家平心,讀者賞心,編者用心,持此四心,共襄雅事,豈不快哉!
本期小樓《每周試玉》欄目,邀請嘉賓在【小樓周刊(355):2023年第33期】中,自選數首點評並刊出。(有自願參加小樓【每周試玉】欄目者,請先關注公眾號,由下期嘉賓從每期周刊或者周刊後面留言,自選數首點評並在小樓所有平台刊出。小樓各類點評作品會選用在《中華詩教》紙刊上固定的【小樓薦詩】欄目組刊出。如有異議的詩友請留言跟小編聯繫。)
過雲崗石窟
程永正(福建)
北魏遺風在,千年等我來。
青山如衛戍,列陣拜蓮台。
陳廷佑:
同題詩詞如海,出新很難。此作不寫皮毛,直吟大塊。好。
大涵雪野:
轉結句壯語,山川形勝,一語道出,大氣闊宕,神韻天成,雲岡石窟之莊嚴肅穆可見。
涿州大水
宋善嶺(江蘇)
一自颱風起,懶翻微信群。
休因心已老,不忍聽新聞。
段維:
語言甚為質樸,感情何其強烈。首句「一自颱風起」與結句「不忍聽新聞」連綴起來讀,痛徹心扉。
江嵐:
詩人在外地尚不忍聞,災區人民又情何以堪!「休」改為「非」或許更妥。
少林寺留別延勇法師
熊東遨(湖南)
禪庭生竹柏,與子恰成三。
飲啄持心素,交流重手談。
顏頹秋見賞,夜寂月分甘。
消罷無憂劫,明朝獨向南。
陳廷佑:
每讀東遨,必有好瞧。近吟多幽深,此作好禪意。與法師交流也以手談為主,禪機自參,悄無聲息。眼前只浮現兩個明晃晃腦袋,大兄越發深邃了!
大涵雪野:
首聯總括全篇,蓋棺定論。以下「心素」「手談」「賞秋」「分月」語,皆為首聯分解。尾聯寫「留別」,無憂之劫消矣。
蔬園拾趣
蔣昌典(湖南)
辣椒擎火炬,豆角掛流蘇。
最愛胡蘆架,高低有酒壺。
陳廷佑:
拾趣者,必先發現趣,再結構趣,最後成全趣。最後一句,忍俊不禁。
重 逢
成文生(甘肅)
卿本沙州羈旅客,重邀河上做遊人。
借沖龍井三分釅,漂去衡陽故友塵。
陳廷佑:
此絕甚好!有一個小建議:既然詩題為「重逢」,則結句不必「故友」二字,改為「一路」,更覺流暢。
秋江感懷
賈國鈞(蘇州)
秋江兩岸是蘆花,朵朵飄搖向晚霞。
我把鄉愁纏絮上,隨風一併帶回家。
陳廷佑:
詩詞中的動詞,最講究推敲。此絕轉句之「纏」字,我總感覺不是最佳。用「拴」字,「縫」字,是否更好?我也不確定。
過岳王廟
蔣繼輝(江蘇)
廟門未進憶前朝,怒火滿腔今未消。
兩宋堂堂十八帝,皇陵哪有岳墳高。
陳廷佑:
前三句慷慨激昂,本以為結句會有什麼掀天動地之舉,結果只是說帝陵沒有岳墳高,實際未必如此,所以情緒一下子松馳下來了。強烈建議另闢新思路。比如「岳墳牆角幾根蒿。」這樣是不是更好一點?更解氣一點?哪個解氣用哪個吧!
入秋詠嘆
李增山(北京)
蛩鳴枕下過三更,如許田園夢不成。
恨臥高樓難接地,夜來何處聽秋聲。
陳廷佑:
蛩鳴枕下,這個畫面感太強,那真是夢不成啊。可再讀下去,又嫌高樓難接地,我怎麼覺得你橫豎都不對,或者我沒看明白?
詠廈深鐵路
曾艷梅(廣東)
一線東南千里通,穿山跨水走長龍。
長三角與珠三角,快意往來朝暮中。
陳廷佑:
又是一首草率作結之作。前三句多好!強烈建議以「拿鐵一杯談笑中」為思考方向,重新考慮。我期待著。
癸卯立秋漫成
孫臨清(遼寧)
猶熱蟬鳴急,匆匆序又移。
蛩吟乍淒咽,水患費猜疑。
怕讀歐陽賦,易生宋玉悲。
千秋蕭瑟意,添作白頭絲。
段維:
頷聯將立秋與水患連綴敘寫,增強了詩的現實感與厚重感。頸聯化典不錯,卻有合掌之嫌。
無 題
李景慧(山東)
浮萍如聚散如星,偶向人群稍一停。
不信那時風雨惡,君眸真似遠山青。
段維:
結句「君眸真似遠山青」既可以看作是馳神的想像,又可以看做是對「青眼」一詞的化典。首句「浮萍如聚」是敘述句,「散如星」是比喻句,兩者構不成「對舉」。如果寫作「聚如……散如……」句式,效果或許更佳。
蝶戀花
王十二(安徽)
燕子雙飛人獨語,獨自無人,燕子雙飛去。芳草湖邊楊柳路,清風都被蟬聲妒。
已斷蟬聲猶在樹,近處斜陽,遠處斜陽暮。畢竟斜陽留不住,斜陽一點山無數。
段維:
十二兄的絕句出新出彩,且很有時代感。這首小令筆法嫻熟,內容乃調適心情的文字遊戲耳。
登天水石門山觀雲遇雨忽晴
崔劍平(甘肅)
山色空濛里,四圍煙雨中。
境隨心所願,雲與夢相同。
返照還翻墨,迴風堪御龍。
蒼松何仰止,南北共高峰。
大涵雪野:
三聯動盪見奇,寓情於景。
大岩頭村之大石筍
池健(浙江)
幾峰猶筍聳青山,直插雲霄傍水潺。
億萬年來不曾長,恐成竹子順風彎。
大涵雪野:
轉結句自出機杼,見精神,真石筍矣。
拾風亭尋句
陳竹松(甘肅)
煙花落盡我無辭,卻有蟬聲隱綠枝。
未得空靈三兩句,秋風吹醒去年詩。
大涵雪野:
「無辭」「隱」「未得」,皆寫「尋」字,尋而未得,忽被「秋風吹醒」,得一「拾」字,真拾風亭也。
還鄉無事日以山行遣悶因次崔德煌庚兄詩成韻
安全東(四川)
峰岫銜天影不齊,行看雲霧掃眉低。
一千尺澗波翻雪,五百年松龍自啼。
野寺鐘聲來遠古,當前人望見淒迷。
解衣欲作北窗臥,可奈蟲沙溷滓泥。
大涵雪野:
二聯句法奇崛,動搖人心;三聯情景交融;尾聯忽拋開山行事,輒旁入他意,見警策,格調自高。
立秋客鵬城作
戴炳南(福建)
竹馬懷年少,須臾白髮生。
何堪千里客,黃葉又秋聲。
江嵐:
白頭懷舊,感慨遙深。
小女即將負笈西行
冉長春(四川)
明晨兒出國,今夜父無言。
眼鏡接來拭,三番復四番。
江嵐:
父愛深沉,於此可見。接來拭?是女兒接來拭吧?尤見女兒之貼心,為父之難捨,可謂此處無聲勝有聲,於無聲處見深情。
碗 蓮
孫延紅(山東)
本是瑤池種,正宜栽我廬。
紅塵熏不到,此處遠江湖。
江嵐:
首句可見對碗蓮之喜愛。熏字貼切,更見碗蓮之清高絕俗,亦可覘詩人之情志。
看耍猴
陳鎮(河南)
紅掩毛頭紫蔽身,儼然端似廟堂臣。
一聲鑼響頻回首,看向牽繩發令人。
江嵐:
讀此詩知曹劌肉食者鄙真為知言,「頻」改為「齊」或許諷刺效果更佳。
本期嘉賓簡介
嘉賓排名以長幼為序
陳廷佑 1954年生,河北深州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原常務理事。長期供職於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曾任辦公室副主任兼機關服務中心主任,巡視員,中國國學中心籌建辦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刊《中華書畫家》雜誌第一副總編。出版詩文專著《西抹東塗集》《詩文駢翼》,長篇小說《龍脈》《桲欏山》。多次舉辦個人詩文書法展覽。應邀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四中、全軍書法骨幹詩詞培訓班等講授詩詞書法。
段 維 1964年生,湖北英山人,法學博士。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兼任中華詩詞學會鄉村詩詞工作委員會主任、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心潮詩詞》評論雙月刊主編。
大涵雪野,王逸群,河北省承德人,蒙古民族。著名詩人,作家,詩評家。喜馬拉雅網絡主播,涵社詩詞研究會會長,《詩詞選刊》主編,《小樓聽雨》詩詞平台評論委員。著有個人詩詞集《當代詩詞三百首》,長篇小說《首富風雲》等。
江嵐 1968年生,河南信陽市人。中國人民大學古典文論碩士,曾供職於中華全國總工會教科文衛體工會。現任《詩刊》編輯部副主任,《中華辭賦》副總編輯,《小樓聽雨》詩詞平台評論委員。著有舊體詩選集《飲河集》《相映集——六人詩詞選》等。
編輯/章雪芳 校對/馮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