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Work會破產嗎?

2023-08-13     i黑馬

原標題:WeWork會破產嗎?

一家股價只有13美分的公司。

作者:辛苓

來源:東四十條資本(ID:DsstCapital)

巔峰時,WeWork的估值一度達到470億美元,如今只剩不到3億美元。這是創始人的錯?還是投資人的鍋?

8月8日, WeWork在二季度財報公告中說,由於公司的虧損和預計的現金需求,加上會員流失率的增加,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疑問。

像這樣自己說自己不行,沒有絲毫掙扎的公司,我還是頭一回看到。

更明顯的是8月9日,WeWork引入了一批處理破產重組困境公司方面有經驗的管理層進入董事會,完全是給自己準備後事的節奏。

受該消息影響,美股盤後WeWork股價一度大跌超38%至13美分,總市值不足3億美元。要知道,WeWork巔峰時的市值可是接近500億美元,曾在全球帶動一輪共享辦公創投熱潮。

WeWork命運的轉折點發生在2019年,首次IPO失敗,那之後,WeWork就像被厄運附身一般,壞消息不斷,經歷了創始人被開除、投資方軟銀拒絕輸血、管理層與軟銀內訌訴訟不斷、公司不斷收到美交所退市警告、CEO離職……

2023年5月,公司被寄予厚望的CEO Sandeep Mathrani宣布離職,這之後公司整個管理層也開始自我懷疑自己的生存能力,於是就出現了開頭提到的財報擺爛行為。

這一次,質疑變成了行動,這家曾經的共享辦公頭部公司,要走到頭了?

01

28分鐘,44億美元

2011年喬布斯離世後,全世界都在尋找下一個如救世主般的新世代創業家,而WeWork創始人Adam Neumann認為自己就是喬布斯的接班人。

「過去十年是『我』的十年,」Neumann說,「現在這十年,是『我們』的十年。」Neumann不斷告訴人們,假以時日,WeWork將被他締造成像亞馬遜一樣龐大的商業帝國。

第一個被他這番話打動的關鍵人物是矽谷著名VC Benchmark的合伙人Dunlevie。

據說Dunlevie最初沒看上WeWork,認為這是一個房地產生意,缺乏網際網路的網絡效應。然而,當見到Neumann後,Dunlevie被他的雄心壯志打動,Benchmark在2012年7月最終參與了WeWorkA輪融資,以1億美元估值投了1650萬美元。

彼時正值共享經濟興起,這一模式獲得了風投的追捧。

2013年,WeWork拿到經常跟隨Benchmark投資的DAG Ventures的4000萬美元融資,估值4.4億美元。

2014年,為了爭奪WeWork這一潛在熱門IPO對象,JP Morgan和其他幾個投資者又以15億美元估值給WeWork投資了1.5億美元。

直到軟銀孫正義出現,徹底把這家公司捧上巔峰。

2016年,原本已經到退休年紀的孫正義,為軟銀一期基金籌集到1000億美元,使軟銀願景基金成為人類商業史上規模最大的風投基金,相當於第二名規模的30倍。

有了1000億美元的「彈藥」,孫正義的野心開始無限膨脹。他需要一個能從更深層次改變世界的項目,他要找到自己的下一個「阿里巴巴」。

於是,一個「瘋子」吸引了另一個「瘋子」。2017年,孫正義造訪WeWork總部。

參觀結束,孫正義讓Neumann上了他的車。據說兩人交談28分鐘(也有傳說是12分鐘)後,孫正義被Neumann的舌燦蓮花吸引,當即在iPad上簡單起草了一份44億美元投資的協議,並叮囑Neumann:「在戰鬥中,瘋狂比聰明更好,WeWork現在還不夠瘋狂,要讓它更瘋狂起來。」

在更早期的資本主義模式中,效率最高、能力最強的公司獲得成功。而孫正義出現後,創造了這種新的模式,他向初創公司注入大量現金,扶植其成為獨角獸,碾壓競爭對手,最終成為主導品牌。

這套玩法我們如今並不陌生,TMT時代,國內網際網路混戰也是如此,燒數以百億的錢,短期內快速占領市場,以破壞市場規則的方式成為最後的贏家。而孫正義是這種玩法王者中的王者。

軟銀的一名前高管曾說,孫正義會找到一個企業家,對他說,「嘿,要麼現在從我這裡拿10億美元,要麼我把它給你的競爭對手,你就會破產」。孫正義在28分鐘的時間內就向WeWork承諾了44億美元的投資,正是體現了這種方式。

在後來WeWork的一次會議上,孫正義建議Neumann無秩序地擴充規模,「你不應該為自己的銷售團隊人員精簡而感到自豪,銷售團隊應該起碼1萬人以上。」當時,WeWork全公司員工總數還不到1萬。

在2018和2019年,軟銀前後分別又追投了30億美元。很快,在孫正義的推波助瀾下,瘋狂的WeWork估值達到了470億美元。

02

燒最多的錢,跌最大的跟頭

孫正義和軟銀的認可,也讓Neumann的行為變得愈加怪誕,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華爾街日報》在2019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Adam Neumann的畢生之願是長生不老、成為世上首位萬億富翁、將WeWork拓展至火星、成為以色列總理和「世界總理」。

與Neumann這些口若懸河的天方夜譚相比,更糟糕的是Neuman對投資人的錢肆意揮霍,甚至挪為己用,而對公司的管理卻是一塌糊塗。

Neumann用軟銀的錢給妻子Rebekah開了一所私立學校(Rebekah並沒有教師資質)、買了一家建築行業的軟體公司、投資了一個幫助退伍軍人聯繫精神病院的App。與此同時,Neumann玩起了空手套白狼、左手換右手的套路,一邊買地產,一邊把自己的地產租給WeWork;一邊把各路親戚全部招進公司擔任重要職位,另一邊則是頻繁裁員;甚至WeWork把自己改名為TheWeCompany,還要付給Neumann 600萬美元的商標費用。

上市前夕,《華爾街日報》曝出Neumann已經通過出售股票以及抵押股權等套現7億美元,並用這筆資金購買了5棟房產,投資了商業房地產和多家新創公司。

很快,WeWork資金見少,Neumann決定提前上市。2019年8月14日,WeWork發布了招股說明書,該公司問題百出的管理決策歷史和糟糕的財務狀況被公之於眾。WeWork開始迅速崩塌,幾天時間,估值就從470億美元的巔峰暴跌至78億美元,IPO不得不推遲,而這嚴重威脅到投資人的利益。

2019年10月,董事會與軟銀孫正義達成了協議,孫正義接手WeWork,前提是他承諾貸款給公司,並花30億美元買下紐曼、風投和其他投資者的股份。

提案獲得一致通過。軟銀幾次為WeWork續命,仍然妄想通過加註資金再次炒高其估值,但也是這個選擇,讓WeWork成為軟銀迄今為止虧損最大的一筆投資,軟銀受到嚴重拖累,巨虧180億美元。

2020年3月,作為帶頭投資WeWork的軟銀集團創始人孫正義,在東京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向LP鞠躬致歉。

「你見到一個看似出色的企業家,覺得他令人鼓舞,但是他不一定能帶來豐厚的回報。」孫正義後來這樣評價Adam Neumann。這句話聽起來很讓人痛心,但或許,這句話用來評價作為投資人的孫正義,會更合適。

03

一家為自己準備「棺材板」的公司

IPO失敗後,WeWork再次出現資金短缺危機。為了降低運營成本,WeWork開始大規模裁員,員工總數從2019年最高1.4萬人降到5600人。

整個戲劇性事件給共享辦公行業蒙上了一層令人不快的色彩。後疫情時期,隨著經濟發展不確定性的增長,靈活辦公空間相比傳統辦公室租賃雖然存在溢價,但是讓小公司可以更快地撤回租金支出,這讓共享辦公展現出特殊的價值。但是WeWork的表現嚇跑了潛在投資者,沒有投資者敢再投資其他共享空間項目。

另一邊,IPO前通過將股票出售給其他投資者的方式,Neumann和許多風投已經拿到了數億美元,獲得了逾10倍以上的投資回報。

《紐約客》在報道中寫道,當時的紐曼認為自己也是受害者。他抱怨說,那些風險投資家賺大了,「每個人都賺了多少,20倍、30倍、40倍?」

不得不說,自從風險投資這個行業被創立以來,風險資本家成功地將自己定義為判斷力很強的精英,他們將資金投向那些最會利用資金的人,以此種方式為社會創造價值。但像WeWork這樣的例子,讓人們對投資人能否平衡人性的貪婪與理智正義產生了懷疑。

Neumann承認,成千上萬的WeWork員工失去了工作,數十億美元被肆意揮霍,世界各地的房東和租客不知道他們的租約是否會得到履行。但與那些賺得盆滿缽滿的投資人相比,他也值得同情。

這讓看戲的觀眾終於看清了Neumann的真面目。儘管他做錯了許多事,把所有畫出來的餅都烤焦了,他好像莎士比亞戲劇中的主人公,甚至在最後一幕,被眾人轟出他自己所舉辦的派對,只能赤著腳走在紐約街頭。就在這個時候,你卻發現他兜里還有從公司套現的幾億美元,與妻子孩子搬到以色列海邊的豪宅,逍遙快活。

說回WeWork的苟延殘喘。讓幻想繼續套現的投資人和Neumann沒想到的是,孫正義並沒有兌現之前的提議。2020年4月,孫正義和軟銀表示,他們將繼續控制WeWork,但經過再三考慮,不會向Neumann以及其他投資者和股東支付30億美元。

作為回應,WeWork董事會的特別委員會對軟銀提起訴訟,而Neumann自己也提起了訴訟。委員會發表了一份聲明,指責軟銀「完全不道德」。軟銀髮言人則否認了所有指控。

2020年,疫情已然席捲全球,莫說共享辦公,全世界所有寫字樓租賃都受到疫情的影響,生意慘澹。WeWork的管理層和董事會還在討錢訴訟中互相扯皮,公司經營狀況可想而知。

神奇的是,2021年10月,WeWork通過與空白支票公司BowX Acquisition Corp合併的方式,重啟IPO,並以約90億美金的估值成功上市。

上市也沒能救得了WeWork。2023年4月,公司收到紐交所發出的退市警告,因其股價連續30個交易日低於1美元。

5月,公司被寄予厚望的CEO Sandeep Mathrani宣布離職。

8月,WeWork的股價在這周二發出持續經營預警後大幅下跌,周三繼續下跌至每股13美分。一切似乎都在朝著可以預見的終點行進著。

WeWork表示,董事會成員Daniel Hurwitz、Vivek Ranadivé和Véronique Laury已於上周辭職,因為在董事會治理和該公司的戰略與戰術方向上存在重大分歧。WeWork任命了四位新的獨立董事來接替他們,這四位新董事都在指導複雜的企業違約和破產方面擁有經驗。

*免責聲明:本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掃碼加入黑馬創業者交流群

掃描下方二維碼

加入黑馬AIGC產業營

讀懂AIGC底層邏輯,一步接入產業未來

點擊底部分享、贊和在看,完成三連擊,把好的內容傳遞給更多需要的人。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i黑馬視頻號

關注黑馬傳播矩陣,get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df9f4be0d95cbce3e73658d8571d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