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美麗的湘西德夯苗寨

2019-09-19     心好懶人

德夯苗寨,苗文deut hangd,意為「美麗的峽谷」。由於山勢跌宕,絕壁高聳,峰林重疊,形成了許多斷崖、石壁、峰林、瀑布、原始森林。區內溪河交錯,四季如春,氣候宜人,有豐富的 動植物資源。自然風光十分秀麗迷人。德夯苗寨,位於吉首市西郊24公里,面積580平方公里。這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是一顆天工巧的風景明珠!這個自成一體的德夯風景區內,溪流縱橫,峽谷深壑,瀑布飛瀉,群峰競秀,古木奇花,珍禽異獸,苗族風景,皆在其中。

車隊,穿過吉首市區,一路呼嘯著在湘西的青山綠水間穿行。

車上,滿登登坐著我們這幫子男女會議代表們。

我們此行的終點站,是一個名叫德夯的苗寨。

「德夯」為苗語,意為美麗的峽谷,它離湖南湘西的首府吉首市不到30公里。這30公里路程,是湘西著名的十里畫廊。

沿途,我們的車隊在青山綠水中環繞盤旋。迎面撲來葡萄園,掛滿紅色、紫色、青色的葡萄;車窗外不時閃過稻田、金黃色的南瓜花點綴著的翠綠......



一路之上,綠樹環繞,山溪潺潺,點綴和溫馨著湘西春天的空氣;沿途還有很多民居村落傍著蜿蜒的溪水而建,不乏垂釣者,好一副世外桃源的恬淡和悠閒。

美景,使人忘了光陰、忘了自己、也忘了拍照。

導遊苗家小姑娘介紹:這裡是純苗區,有很多特色苗族節目,如:跳鼓舞、歌會、趕秋、接龍、推牛以及苗嶺情歌。



這裡幾乎每個苗族人都能歌善舞,對山歌也成了這裡相親的一個重要項目。小伙子要是相中了哪位姑娘,就會去踩姑娘的腳後跟;如果姑娘中意,兩人就會找地方去對山歌了……

聽著導遊的介紹,我便很想往,心中痒痒地,幻想著一晚上能多踩幾位漂亮姑娘的腳後跟,然後......那個啥啥啥哈!



在一個三岔道口傍,車隊被一個苗族打扮的漢子攔住。漂亮的女導遊下車,用方言與其嘰嘰咕咕一番後,車隊轉向右行,最後在一座被山巒環抱的苗寨前停了下來。



眼前,是一座古樸而巨大的苗家村落。不像湘西其他地方多建木屋,這兒的房屋多用青石建造。牆是石板、路是石板,石板平整、厚薄均勻,渾然天成。



一縷青煙、幾聲狗吠、一串鳥啼,折射出它的安靜。

可是我想像中的苗寨,應該是這樣的——寨門高聳、砦角圍牆、牆壁窺視孔內閃動著警惕的眼睛。當然,最好還要有一個臘染布裹頭、披苗家斗篷,頭領模樣的膘獷漢子,站在高處吹著嗚嗚作響的牛角號,在警示著什麼……

然而,沒有。什麼都沒有。

眼前的苗寨,只是一個寧靜的村落,一條狹窄的、不見人影兒的青石板路,沿著嘩嘩作響的小溪伸展向村裡,幾條雜色小狗歡快地在路邊一間小平房裡竄進穿出。



青山綠水間,點綴著一幢幢灰瓦石基吊腳樓,一條條光滑的石板路,一座座精巧的石拱橋。還有那古老的石碾和筒車,在水力的帶動下,咕咕嚕嚕、咿咿呀呀,不知疲倦地旋轉著,一派田園詩情......

車隊乍停在了村寨之外?

為何寨子裡一片寂靜,不見人影兒?



眾人心懷疑慮,面面相覷。

瞟一眼身邊的女導遊,卻發現她絲毫不急,俏臉蛋上露著微笑,象是揣著一個不可告人的目地……



——「嗵!」

猛然間,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在耳畔炸開。

眾人驚惶失措地尋聲望去——從路傍那間小平房窗台上伸出的一隻鳥銃還冒著青煙。

受到驚嚇的小狗們慘叫著,沒命地往村裡竄去。



一群身著五彩苗裝的老少男女們吹打著,湧出小平房,場面頓時熱鬧起來……

仿佛就在片刻之間,一支由10多位漂亮苗族姑娘組成的歡迎隊伍,從天而降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攔門酒是好客的苗寨傳統迎客風俗,每逢貴客到來,寨人就會在門口擺上迎賓桌,然後盛一罈子米酒或包穀酒。

小伙兒吹起蘆笙,美麗的姑娘身著艷麗漂亮的服飾,唱起動聽的山歌、酒歌,端著盛酒杯招待客人,這是苗族最為隆重尊貴的禮節。

頓時,我們這些平日裡不安份的傢伙們騷動起起來,人人衝上前去——搶過酒杯,大喝一口。甚至還有哥們一杯不過癮,竟然要再喝一杯。

搞得苗家小妹們吱吱直樂,大呼今天山外來了強盜。

在極為熱烈的氣氛里,我們逐一上前,喝罷苗家自釀的迎賓苞谷燒酒。

然後,眾人在載歌載舞中,略帶醉意,東張西望、大搖大擺地走進寨子。



集中在寨子廣場上,女導遊操著「苗普」(苗家普通話)說:上午10:00—10:40有苗族婚俗表演;下午15:00—15:40有苗族服飾展。這兩場白天的表演免費。大家可隨意觀看。

晚餐後,就在這裡舉辦篝火晚會,大家觀賞苗舞,施展技藝。



德夯苗寨最有名的風景點,分別是流紗瀑布和「13拐」。

流紗瀑布,大家可以帶著走去觀看。

著名的抗戰公路——川湘公路「13拐」景點,則需坐車前往。




「德」有「小」的意思,「夯」有「巷」之意,德夯苗寨正如其名,隱藏在一片奇險秀美,絕壁高聳峽谷深處。沿路溪河交錯、四季溫暖如春,越往深里走越能發現它的自然風景美不勝收。





德夯苗寨總面積約190平方公里。這裡山勢跌宕,絕壁高聳,峰林重疊,形成了斷崖、石壁、瀑布和原始森林。

我們一行人,在女導遊帶領下,沿著山間小道大步流星去往流紗瀑布。

山中景色,那是相當不錯;山里空氣,絕對清新,深吸一口,頓時心曠神怡。





一路之上,導遊給我們介紹流紗瀑布— —中國落差最大的瀑布,瀑布寬80多米,瀑布高216米。絕對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好地方。

從她嘴裡我們得知:在德夯苗寨,對姑娘叫阿雅;男孩稱阿那;漂亮的姑娘則叫母如塔。

於是,我們一幫壞小子齊聲高喊——我們是阿那。我們喜歡導遊母如塔。

聞聽,漂亮的小導遊臉上泛出了快樂的紅色。

一路之上,小導遊的山歌不斷,伴著身上的銀飾物發出的悅耳叮咚聲響,煞是招人愛憐。

歌詞大意如下——

阿哥要是來看妹呀,

請你就到德夯來。

德夯的阿雅(姑娘的意思)多呀,

個個都會唱山歌......

小姑娘的歌子每唱完一個段落,我們都要齊聲吼一嗓子——「哥哥我就在這裡陪你嘛!」,為其助威。

山野里充訴著開懷的笑聲。





沿著峽谷田埂行走,每每繞過一個山坡,對面的青山又在路的盡頭展開。兩邊田野中的積水明亮如鏡,清澈見底,數隻水牛悠悠地啃青草……

終於,在一路的歌聲中,流紗瀑布到了——只見前方矗起一座百多米高的山崖,一條銀練直瀉而下。到了半空中的時候,已經變成了無數細水珠,就好像銀白色的細沙在風中搖曳而下,又像是瓏蘢輕紗在空中飛舞。

眾人歡叫著逐一走進水簾洞般的瀑布裡面,又水淋淋地鑽出來,旁著瀑布留影。

青翠的山麓在霧氣中巍峨聳立,群峰競秀,被霧氣纏繞的群山像是被披上了層層的輕紗。深深的吸一口,感覺空氣格外清新,天然大氧吧啊!

沿著幽長的峽谷,登上峽谷中的一個至高點——天問台,看四周環繞的石筍般的山峰,追憶當年屈原含悲問天的情景。

不過,天問台還是很恐怖的——那麼多遊人往來,又沒有欄杆,下面是懸崖,四周是高山,相當的有壓迫感。

你說,屈原他老人家當年是怎麼找到這個地方的?




我們又登車出寨沿著319國道,向「13拐」進發。

「13拐」,就是著名的「湘川公路」。抗戰期間,國民政府由南京遷往「陪都」重慶時,水路:逆長江而上;陸路:走的就是這條山道。

若是首次從山項乘車下山,你會覺得一顆心總是提在嗓子眼上,仿佛離開了地球,遨遊在天上。

當車子用40多分鐘才走完區區6公里山道後,你才會真正明白「驚心動魄」這則成語的含義。





這是因為,湘川公路到了這裡,海拔500多米的山地,坡度竟然猛地超過70度,公路落差達440米。全長僅6公里的山道,卻由13個180度的急轉彎構成。

從山下往上看——公路猶如一條玉帶穿行在雲端。火柴盒大小的車輛,排成隊慢慢往山下蠕動著,堪稱公路奇觀。

史載:1935年,2000多當地民工積極響應國民政府「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號召,克服艱難險阻,開鑿此公路。

凡一年有餘,以死亡200多人,傷殘不計其數的慘痛代價,頑強地將公路修往「戰時陪都」重慶。至今,在公路對面的小山上還立有一個銅人像,扶鑿執斧面對蒼天。

「開路先鋒」銅像高5.7米,重0.9噸,矗立於雲霧山巔。銅像手揮鋼釺鐵錘、堅毅沉著開山鑿石、迎戰一切困難的姿態,再現了當年修築湘川公路廣大員工奮勇不屈的精神風貌,映照日月,永垂千古!




很難想像,當時在完全沒有機械參與的條件下,民工們怎樣艱苦卓絕,僅用一雙手完成這樣的工程。乘車上山至第十三道彎後,就能看見彎道正中聳立著一座「湘川公路死事員工公墓」的紀念碑,碑座上鐫刻著200多位死難民工的名字。

登上山頂,站在「公路奇觀」標誌的終點,可以看見——這座「湘川公路死難員工公墓」與「開路先鋒」銅像遙遙相對,彪炳日月,光照千秋。




史載:1935年日本侵華期間,蔣介石自任總指揮,親自抓湘川公路的選線和修建。1935年3月,湘川公路(湘西段)工程處設立。

1936年3月,被國民政府列為「抗日重點工程」的湘川公路開始動工,僅用半年時間,全線竣工通車。八年抗戰中,湘川公路是連接粵漢、湘桂公路通向西南大後方的惟一通道。

湘川公路在崇山峻岭中盤旋俯仰,其中這一段路程被稱為「矮寨公路奇觀」,成為湘西特殊的一個景點。



行駛在山道上,不時可見矮寨懸索大橋從窗前閃過。有了這座大橋,人們就可以不心冒險翻越「13」轉山道了。

矮寨大橋跨越德夯,橋高335米,全長1073.65米,工程實際完工造價高達15億元人民幣。2008年開工,2012年3月31日建成通車。




車隊登頂之後停了下來,供我們照相。此時,滿目都是蔥鬱的青山,耳邊呼嘯著山風。站在懸崖邊往山下眺望,有一片狀如積木的村落。

山風裡飄來女導遊的聲音:「那個地方名叫『矮寨』,也是個熱鬧的去處。因時間關係,這次就不去了。留一個懸念,大家下次再來也好找我做導遊。」

頓時,四周響起一片不滿的噓噓聲,漂亮的女導遊卻笑得花枝亂顫。




矮寨大橋的建成,增添了一道真正的「天橋」景觀。該橋跨越矮寨大峽谷,創出4項世界第一:

大橋主跨1176米,跨峽谷懸索橋創世界第一。

首次採用塔、梁完全分離的結構設計方案,創世界第一。

首次採用「軌索滑移法」架設鋼桁梁,創世界第一。

首次採用岩錨吊索結構,並用碳纖維作為預應力筋材,創世界第一。

壯觀的大橋,站在橋面上拍照,山風強勁,吹亂了頭髮,吹開了衣裳。

扯開嗓子高喊一聲,竟然聽不到自已的聲音——原來,狂亂的山風,早已將你的聲音吹到了山谷和天地之間了......

突然,有人驚叫——天呀,這大橋在搖晃!

初聽,心中不禁一驚;繼爾便釋然了——這是大橋在山風中產生的預應力,消除山風對大橋的衝擊,從而確保大橋的安全。

2個多小時之後,我們重又坐車回到了德夯村寨。

據小導遊介紹:德夯村寨現居住有80多戶人家,他們的節慶活動主要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苗年、鬥牛節、姊妹節等,其中尤以苗年最為隆重。

苗族的文化活動有苗歌、苗舞、搶獅、上刀梯、鬥牛、賽牯牛,粗獷豪放,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有苗家做客、攔門對歌、敬酒、苗家跳歌晚會、歌舞會、苗族鼓舞、燈火送客等30多種節目。


德夯寨中有一座橋,古樸優雅,橋呈半圓形石拱,橋頭兩端是巨大的青石板徹成的石板路,連著夯峽溪兩岸的苗寨。

橋下,溪水清澈歡快,奔流不息。溪水兩岸各有一個用石板徹成的水碼頭,碼頭上有身著紅裝的苗婦洗衣、浣紗、唱歌……

這就是德夯寨中著名的接龍橋,是苗民進行「接龍」活動的天然的場所,到「接龍」那一天,橋兩側和石板路兩旁都插上了彩旗,接龍隊伍由苗師搖著銅鈴在前領行,充當「龍女」的主人身著盛裝、頭戴插花銀帽走在人群中間。鑼鼓、長號、嗩吶隊伍,浩浩蕩蕩從橋上走過。這種充滿著濃厚的苗家鄉土氣息的場面,吸引著中外遊人。

瞧見一位精心作畫者,便上前道一聲打擾,從攀談中得知,人家已經在這兒住了4天,就是為了畫好這座「接龍橋」。

導遊為我們介紹了苗族的5000年辛酸,滄桑的遷徙史。原來苗族的祖先是和黃帝作戰被打敗的蚩尤部落後人。

想要區分苗家女子是否結過婚,就看她們袖子上繡的鴛鴦是單還是雙。如果是單就是未婚,如果是雙就是苗家的小媳婦。這樣的苗家女子是不可以和人家打鬧的。否則,她的老公就會找你麻煩喲!但如果苗家未婚姑娘看上了哪個來旅遊觀光的小伙子,她們就會死勁的踩心上人的腳踝,還要往男子臉上抹鍋底灰,特別的有趣兒。

聽了,我便心中很想往。

在德夯寨里,世代居住著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男耕女織的苗家人。在這裡,你不但能觀賞到壯麗的風景;還能參觀苗家特有的吊腳樓,水車,親自體驗苗族文化,感受苗族人的熱情淳樸。

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致在德夯這個身居峽谷的村寨里被完美地融合起來

網上很多人都說德夯現在很商業化,收費演出,開商店,建客棧,充斥著錢臭,喧囂而浮躁。

但我卻不這樣認為。因為,誰都無法阻擋人們對優質生活的追求。當喧囂沉寂,遊人散去,他們還是要一如既往的生活。

世界每天都在變,為何就希望人家停滯不前呢。

這座簡易的燒酒小作坊吸引了我們這支隊伍里的全部男性遊客前來圍觀——大伙兒嘖嘖有聲地驚奇糧食在這兒變成酒的全過程。

對於這種蒸酒,我還是有點兒了解的:凡含有澱粉和糖類的原料均可釀製白酒,但不同的原料釀製出的白酒風味各不相同。如:高粱、玉米、大麥;甘薯、木薯等均可制酒。通過蒸酒把酒精、水、高級醇、酸類等有效成分蒸發為蒸汽,再經冷卻即可得到白酒。

苞谷燒酒製成涼透後,倒入這裁成一根根的粗大竹杆里,就成了香味芬芳的竹桶酒。我喝過,極其不好喝——酒浸入竹杆後,變成苦澀的液體,一口下去,苦得滿地找牙!

裝在這寶葫蘆狀酒瓶里的,就是著名的米酒(鳳凰紅)。該酒的酒精度數十多度,微甜,2斤裝。一個男人喝掉這一葫蘆酒,也能上山下海。

苗家老婆婆在油炸烤著小魚和小蝦,一根根金黃色,誘人胃口大開。好吃的女同伴們上前問價,回答:5元一串。

頓時,女同胞們一擁而上,片刻功夫,買光了老婆婆的油炸食物。

下午的演出快開始了,廣場上一群群的苗家妹子們穿金戴銀,花枝招展,極引人注目。男同伴們紛紛上前與心儀者合影——20元人民幣合影一次。

你問這些苗家妹子們戴著的那些金銀飾件有多重?

我問過,整整7斤!

德夯是著名的天下鼓鄉,這裡的苗鼓曾在北京、香港、新加坡等地敲響。苗鄉人還精心打造了長達20年之久的大型苗族原生態篝火晚會《德夯瑪汝》。

德夯的苗族村民心靈手巧,女的織花帶、繡花鞋、跳鼓舞、唱山歌,個個都行;男的編竹品、制盆景、武術、氣功、苗拳,人人都會,每逢遊客邀請,男男女女都樂意為客人獻藝表演。

千年苗寨德夯,是天下聞名的苗鼓之鄉,從這裡走出了五代中國苗鼓王。其中,第一代苗鼓王龍英棠曾受到毛主席接見。

千百年來,以鼓為媒的德夯苗鼓文化,成為了湘西苗族文化傳承的支柱和核心。

2005年,全國8個省市21支鼓隊營集德夯,參加中國鼓文化節,並角逐第五代苗鼓王和第二屆猴兒鼓王。

比賽的結果,德夯獲得極高榮譽:繼早先榮獲的苗族風情園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兩張王牌後,又增加了一張中國鼓鄉的王牌。

這是苗家人和旅客互動的節目——跳竹杆舞。此舞極不好跳,稍有不慎,便會被竹杆打痛腳。但大伙兒仍舊樂此不疲。

一場熱鬧的折騰之後,已是傍晚時分。村子裡的各個餐館裡早已經是鍋碗叮噹,人影穿梭、香味飄浮——快到吃晚飯的時候了。

瞧瞧:這高掛著的臘肉,多誘人!

這位正在爆炒的伙夫不知給菜里加了多少辣子——隔著十多米遠呢,就嗆得我們落荒而逃。

晚餐,就在苗家的小餐館裡進行。沒開飯前,我拉上小導遊,鑽進伙房感受一下湘西百姓的平民生活。湖南這裡的菜,以酸辣和太咸著稱。酸辣咱並不害怕。但是湘菜的那個咸卻令眾人望而卻步:現代生活誰人還肯多吃咸呢?

咱要提前給當地人打個招呼——放多少酸辣,隨你們的便,咱不怕;但是,請少放鹽。

拜託!

拜託啦!!

落座後,菜肴基本已上桌。眾人紛紛拾小凳圍著幾張小桌而坐,就著依舊是咸辣的苗家土菜,大口喝著高度數的劣質苞谷燒酒,讓酒精在胃裡點燃一片世塵里久違了的歡愉。

九菜一湯,土家臘肉炒萵筍、臘魚炒辣黃瓜、野芹菜炒肉絲、鴨腳掌(野菜)、蒜蓉四季豆、炒白菜、西紅柿炒蛋、紫菜蛋花湯和木耳肉絲湯。

可能是因為下午到處亂跑,餓了的關係,菜雖酸辣極咸,但眾人還是吃得比較開心。

就是擺在餐桌上的苗家苞谷酒,卻少有人問津。

我試著揣起一小碗苞谷酒,輕啜一口。頓時,一股子苦澀、火辣的難咽劣質酒味兒,歡快地順著嗓子眼兒直往下流。

就象是喝慣了溫潤甘冽的「夢之藍」的南方人,到了北京冷不丁兒被人猛灌了一大口夠60多度的「二鍋頭」——那股子高度數的酒精,刀砍火燒地在肚子裡鬧騰,差點兒沒嗆出淚來。

真心說句話——位居國內幾大名菜之列的湖南菜,太咸、多油且不說,尤其那股子酸辣味兒,絕對令人直皺眉頭。

菜不合眾人胃口,加之酒也太低劣,餐桌上的熱鬧勁兒自然也就少了許多。

這時,苗族姑娘進來了,拿著大碗裝的包穀燒酒,對著眾人唱歌。男子吹笙,女子歌香把盞,一派歌舞昇平。人家威脅我們——男客人若唱不出,就要喝酒;喝不了?那對不起,就要灌你。

還好,導遊早已經教會我們唱那首用《兩隻老虎》旋律編的歌謠,來應對——

肚子餓了,肚子餓了,

想掐飯,想掐飯。

隨便搞點米飯,隨便搞點小菜,

加點湯。

加點湯。

於是,眾人放聲高唱《兩隻老虎》,頓時滿屋迴蕩,歌聲直串上夜空。

場景特別的有趣兒。

但是,不知是否小導遊存心使壞,我們唱的《兩隻老虎》並沒有得到苗家姑娘的認可,人家一邊敬酒,一邊唱著歌,但唱的卻是另一支苗歌。歌的內容大概是:

表哥表妹來唱酒,喜歡喝三杯,

不喜歡喝五杯,喜歡不喜歡喝八杯。

非要喝,非要喝,

管你愛喝不愛喝......

穿著百褶裙身披銀飾的苗家姑娘,一遍遍唱著這首「不講理」的敬酒歌。對那些「寧死不屈」的男遊客,絕不客氣——捏住客人的鼻子,逼迫其張開嘴;另一人則拎酒壺徑直往嘴裡灌。

瞧這兄弟楞是被灌了大半碗「苞谷燒」,觀看的眾人鬨笑不已。

歡快的時光總是很短暫,不知不覺中,竟然一個多小時過去了。此時的我們,早已是酒酣耳熱,餐桌上洋溢著一片盛情,人人酣飲,心緒放飛。那管它劣質苞谷酒的燒心掠肚……

直到朦朧中聽小導遊高喊:「眾位帥哥哥們請快點兒喝吧,苗家風情表演晚會就要開始了。」直到這時,眾人這才丟下酒碗,亂鬨哄擠出餐館小門,啷蹌著朝著廣場奔去——為的是能搶到一個好位置,方便與苗家姑娘進行互動......

黃土夯實的廣場中央,來自四面八方的上百遊客圍著一堆熊熊篝火隨意坐下,或扎堆兒抽煙、或隨意大聲說笑,任火光映照出一張張被酒精燒紅了的臉龐。

晚8點正,演出激情開場——氣勢恢宏的舞蹈拉開了《德夯瑪汝》演出的序幕。身材苗條的苗族妹子的服飾表演,舞蹈矯健柔美;苗家鼓王的真招顯示,孔武鋼勁;還有苗家武士的上刀山等等,搏得一片喝彩。

飄浮的音樂聲里,一支手執數米高的祭祖經幡、巨幅蠟染布幅的隊伍,跳著原始的舞步走來了,古老而神秘的苗家祭祖儀式,使眾人仿佛回到了遠古的洪荒時代......

苗家小伙兒敲起了大鼓,聲聲震耳。突然,觀眾叢中有一位顯然是喝高了的哥們站起來,扯著嗓子大喊:「鼓王不是個女的嗎?乍變成了個帶把的啦?我們要聽女鼓王敲鼓!」

頓時,上百人哈哈大笑。

苗家小伙兒,笑著說:「女鼓王帶著孩子走娘家了!今天我替她!」

那位喝高了的哥們,聞聽大為失望地說:「臥草!女鼓王結......結婚啦?那我呆這兒還有什麼意思?我要回......回車上睡覺!」

說罷,這哥們搖搖晃晃地,分開人群往會場外面走去。

鬨笑聲里,小導遊忙和幾個人追了過去。


別說,《德夯瑪汝》編排很精彩——舞蹈《火把祈天》、《苗家樂》等,展現出苗族人民歡樂質樸的生活。而《巫儺神鼓》、《巫儺絕技》等表演,則體現出苗族巫儺文化的神秘。

這些,直令觀眾嘆為觀止、大飽眼福。

晚會上,還穿插了與遊客互動環節。在《還儺願》中一的舞中,演員把造型詭異的儺神面具拿給遊客時,眾人頓時騷動著搶過面具戴上,走到會場裡,在巫師的帶領下祈福還願。

一板一眼,很是象那麼回事兒。

晚會精彩紛呈,豐富多彩的歌舞形式,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情趣盎然的民俗生活畫卷,表達了湘西人民熱愛生活、建設幸福家園的美好心愿。

說句真心話,這樣精彩的大型歌舞晚會,也就是在深山苗鄉才收費人均120元;如果放在城市裡,少了300元沒人會給你表演!

然而,晚會中最令人激動的,莫過於遊客與苗家姑娘小伙的互動表演——踩腳舞了。踩腳舞是苗族男女間的一種示愛方式。

男女到了戀愛時節,男青年若看上哪位姑娘,就會主動去踩姑娘的腳;如果女孩不同意小伙子踩,就表明不接受對方的愛。反之,姑娘就不會躲,一切就「OK」了。

不僅如此,如果一位女子喜歡男的,就在他經過的時候,冷不丁地會在他臉上抹一把鍋灰。

結果,大部分男觀眾的臉上都被抹上了鍋灰,專往女同胞那兒鑽,黑暗裡呲牙咧嘴地煞是駭人。一時間,晚會現場氣氛達到了高潮。



當男女主持人再一次笑吟吟地走到會場中央,邀請遊客上來與其對答苗家歷史知識,並告之:凡答錯三道題者,要被苗家眾小妹抬起四肢墩屁股墩兒;反之,女主持人則被遊客墩屁股墩兒。

老天!竟有這等好事兒。素好熱鬧的廣州同事第一個竄了出去。

結果,被苗家眾小妹墩得呼天搶地,捂著屁股大敗而歸。

場下,這廝絲絲抽著涼氣兒,揉著屁股,辯解道:「哥們是故意答錯,好讓美女們抱抱的。」

此番話,招來鬨笑聲。

晚會結束了,篝火漸漸熄滅,德夯苗寨重又恢復到寧靜。

走在回車場的路上,抬頭望山,四周連峰疊起;天如大蓋,罩住了整個大峽谷。

夜幕里,傳來了隱約的山歌——

阿哥要是來看妹呀,

請你就到德夯來。

德夯的阿雅多呀,

個個都會唱山歌……

伴隨著「嘩嘩」流淌的小溪水,這歌聲顯得特別響亮......

——德夯苗寨攻略:

1、吉首火車站、汽車站均有發往德夯苗寨的專線中巴,15元/人。

2、發德夯苗寨車時間:早晨6:00起每30分鐘發一班;晚上從景區發出最末一班車時間21:00

3、德夯苗寨門票費人均100元,學生票優惠50;本地居民20元錢。

4、景區民俗活動:上午10:00—10:40大型苗族婚俗表演;下午3:00—3:40大型中國苗族服飾展。

5、景區晚上民俗活動:晚上大型苗家跳歌晚會《德夯瑪汝》。(人均收費120元)

6、德夯景區旅遊線路。上午:公路奇觀—矮寨大橋—玉帶瀑布—問天台—玉泉溪峽谷—苗族婚俗表演;中午:苗家做客。下午:德夯苗寨—蚩尤神鼓亭—鼓文化博物館—九龍溪峽谷—銀練瀑布—流紗瀑布—中國苗族服飾展—學苗鼓、吹蘆笙、吹嗩吶、推磨、盪鞦韆、碾米、椿米等活動。晚上:苗家跳歌晚會《德夯瑪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dIuSW0BJleJMoPMK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