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做父母,大機率會輸了孩子的未來!

2022-06-11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這樣做父母,大機率會輸了孩子的未來!

我們家庭群里這幾天特別熱鬧。

小舅和他20多歲的兒子(我的表弟)大吵了一架,吵到關係幾乎破裂。

表弟拉黑了小舅所有的聯繫方式,小舅便拉開架勢在群里罵他「白眼狼」「不孝子」,一家子長輩跟著附和,相干的不相干的全都氣得要命,把一些陳年舊事都拿出來當做表弟的「罪狀」。

但這群大人罵得越是起勁兒,表弟就越是剛到底:退群、拉黑、不再聯繫。

可鬧到如此地步,卻只是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見表弟退了群,有人說了一句:「哎,這孩子,咋和我們有仇似的。」

這句抱怨,可太熟悉了,我從很多家長嘴裡都聽到過。

那麼問題來了,辛苦養大的孩子,是怎麼一步步和父母「結下樑子」的?

從「以暴制暴」開始……

從小一起經歷的,加上家人嘴裡聽來的,我大致勾勒出一幅表弟的成長圖,發現事情發展到如今,都是有跡可循的:

5歲,表弟不好好吃午飯,滿屋子亂竄,小舅叫了幾次無果,突然發火:「小兔崽子,一會兒別喊餓!」

7歲,小舅叮囑表弟別跑太快,表弟繼續跑,小舅撂下一句狠話:「哼!摔了別找我哭!」

小時候的表弟,總是跟小舅大喊大叫著:「我討厭你!」

有時候小舅氣急了,會咬牙切齒地嚇唬道:「你這小白眼狼,老子辛苦賺錢養你,你還討厭我,現在就掐死你算了!」

10歲,剛學會騎車的表弟興奮不已,在小區里多騎了幾圈,奶奶著急回家做飯,但開口卻不是說自己著急,而是打擊:「差不多得了,有什麼好騎的?等下撞到別人怎麼辦?」

表弟並不知道奶奶的本意,大喊:「不要你管,我就是要騎!」

奶奶氣得在樓下當眾罵了表弟半天。

小舅回家聽說了這事,不問三七二十一,劈頭一巴掌扇過去:「你怎麼跟奶奶說話的?我造了什麼孽,生出你這麼個東西……」

表弟緊攥拳頭,像個小野獸般兇狠地盯著小舅,小舅更生氣了,又是一巴掌過去:「怎麼,你是想造反?」

表弟轉身衝進衛生間,乒桌球乓一通亂踢亂砸,小舅氣急敗壞,給了表弟一頓熊揍。

14歲,表弟隨口抱怨了一句學習壓力太大,小舅冷冷回應:「別人壓力不大?就你壓力大?」

17歲,表弟跟一個差勁的老師頂了幾句嘴,被老師叫去談話的小舅回來質問表弟,表弟拒不認錯後被關在家門外大半宿,寒冬臘月連外套都沒穿。

表弟在日記里,默默宣洩自己從小到大的委屈和無助。

不想有一天日記被小舅偷看到了……

偷看完日記的小舅給表弟寫了一封信,前半段還好,大抵意思是:「爸有些事情的確錯怪你了,做得太過……」

可後半段話峰一轉,又數落起了表弟的不是:「XX事情你這麼想不對,你要反思自己,知道哪些事情該做……」

總而言之一句話:「我是你爸,我都是為你好,說什麼你都聽著,做什麼你都忍著。」

表弟後來跟我說:「偷看日記這事太過分了,再看到我爸寫信說的那些話,我當時就徹底絕望了!」

本末倒置的「愛」

小舅自己開著公司,工作異常辛苦,家裡人勸他不用這麼拼,他總是說:「還不是為了家裡那個混小子,我辛苦點兒,他以後好混一點兒。」

小舅並非不愛孩子,但他的方式難以讓表弟認同。

表弟小時候,小舅陪伴他的時間比較少,好不容易有時間相處,還總是忍不住用強硬的態度去對待表弟——你越難搞,我就越狠,非得征服你不可!

在家裡親戚看來,小舅是一個為了孩子和家庭付出了很多的男人。

但是在表弟眼中,父親是一個鮮少陪他、高高在上、從不相信他、看不起他的男人。

這種認知上的鴻溝,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小時候活潑好動的表弟,被大人批評為「鬧騰」「不守規矩」;為自己辯駁幾句,就被視作「不服管教」。漸漸地標籤被越貼越多,表弟終於成了大人口中的「不肖子孫」「不識好歹」。

而在小舅眼裡,這樣的表弟,則需要更加嚴厲的批評和懲罰,否則會釀成大禍。

真是讓人嘆息的惡性循環。

更悲催的是,至今還有很多人贊成這樣的教育觀,其中不乏一些所謂的「教育專家」稱:「不打不罰就是放縱,後患無窮。」

剛好看到了一篇贊成打罵責罰教育的文章,裡面舉了一個名人的例子,大意是說:

這位名人小時候犯了個(大人眼中的)嚴重錯誤,一向溫柔寬容的母親突然生了好大的氣,責罰了他,從此這位名人牢記教訓,長成了後來的端正君子。

文章著重強調了母親的「生氣責罰」起了作用,卻忽視掉了這位母親「一向溫柔」的底色。

先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兜底,孩子對父母有信任感,他才願意認真參考父母的話。

這才是正確的因果關係。

可惜,有很多像我小舅一樣的家長卻本末倒置,從一開始就急著以自己認為的「正確」來約束孩子,認為「必須得讓孩子害怕自己」,以逼迫孩子就範為目的,一味跟孩子逞兇鬥狠。

孩子因恐懼而一時屈服,並不是真的認同家長的教育方式,而是在蓄力,等他積攢了足夠的力量,就會爆發激烈的反抗。

這就好比,如果一個老公想讓媳婦孝順公婆,那夫妻之間得先有足夠的愛來積澱,才能互相理解尊重。

可如果全家一起上陣,威脅強迫妻子必須遵循優良傳統,三從四德,那只能引發無窮的家庭矛盾。

將心比心,對待孩子也是一樣的效果。

披著糖衣的「狠」

當然,破壞親子關係的,不僅僅是家長明面上的強硬,還有暗戳戳的「為你好」。

之前小舅去國外出差,非要給表弟買件名牌外套作為禮物,拍了一串視頻讓表弟挑。

審美也是有代溝的,表弟覺得那些外套丑爆了,況且他的朋友都是普通家庭,穿出去有「炫富」嫌疑,於是表弟禮貌回了條微信:「謝謝爸,沒喜歡的,不用破費了。」

可小舅不聽,不顧表弟一遍遍拒絕,還是自顧自買了一件:「這件帥,你肯定喜歡,回去就穿上!」

在家裡大人們看來,即便不喜歡,也是父親對你的愛。長輩的心意必須乖乖收下並且牢牢記住父親的好。

看似就是件小事,可背後又豈止這一兩件小事呢?

從小到大,「想要的不給,不喜歡的偏要塞」這種事情,沒少在表弟身上發生,深諳套路的表弟知道自己收下外套但不穿的話,依然少不了「對你好你還看不上,不識好歹」之類的話等著他。

表弟說他快忍出內傷了,這一次,在尊重自己和讓父親舒服之間,他選擇了前者,堅決拒收:「隨便他們怎麼說去。」

被指責「不知感恩」的表弟,從不被允許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這背後是「我說你喜歡你就得喜歡」式的強權壓迫。

狠,有時也會被精心包裝成一種「愛的禮物」,這顆糖衣炮彈扔給孩子,炸出的信息是:你是我的附屬品,你得聽我的!

這對孩子來說,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暴力」呢?

製造痛苦≠解決問題

有很多這樣不被父母理解尊重的孩子,為了反抗而把自己「豁」了出去,有的走了歪路,有的踏上了絕路。

好在,舅媽是個十分溫柔的人,陪伴表弟成長的時間也更多,表弟那些不被親爹理解的煩惱、情緒,幸好還有親媽這個出口;那些跟我們同輩人說了才能被理解的話,表弟跟舅媽也能敞開了說。

因此,表弟除了和他的父親鬧得十分不愉快外,並沒有出其他大問題,考上了大學,找到了好工作,就是堅決不走父親為他安排好的道路。雖然對抗,卻並未用自毀來報復。

一直以來,表弟也喜歡往他姥姥家那邊跑,用他的話說就是:「那邊更有家的感覺,在這邊總得被『審判』。」

也幸好,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對孩子那麼「狠」,不然孩子的世界該多麼窒息,要是從沒見過好的愛,孩子也終將長成一個不會愛的人,最終可能從受害者變成施害者,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

正如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所說:

「你是個什麼人,你跟孩子關係怎麼樣,比你對孩子怎麼做要重要得多。」

其實,一個家族要斬斷代代傳承的「精神暴力」很簡單,只需要明白一件事:

製造痛苦≠解決問題

蒙特梭利《吸收性心靈》一書中說:

「人是一種有智慧的動物,因而對心理糧食的需求幾乎大於對物質糧食的需求。

無需恐嚇或哄騙,只需使兒童的生活條件『正常化』,他的疾病將消失,他的噩夢將絕跡,他的消化功能將趨於正常,他的貪婪也將減弱,他的身體健康會得到恢復,因為他的心理趨於正常了。」

「人是一種有智慧的動物,因而對心理糧食的需求幾乎大於對物質糧食的需求。

無需恐嚇或哄騙,只需使兒童的生活條件『正常化』,他的疾病將消失,他的噩夢將絕跡,他的消化功能將趨於正常,他的貪婪也將減弱,他的身體健康會得到恢復,因為他的心理趨於正常了。」

大人的生活亦是同理。

當我們察覺到自己越努力卻越痛苦的時候,就是該放下固執己見,做出改變的時候!

父母是什麼樣的人

父母與孩子關係如何

比父母為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育兒路上您還遇見哪些問題?

歡迎您來【7天好媽媽成長營】

解鎖更多家庭教育知識

只需19.9元

馬上掃碼報名

延伸閱讀

作者介紹

阿怪: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內容編輯,育兒工作者,不斷學習和傳播育兒知識。養娃路上,我們一起成長。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cce5d2f867ffa7d4994e67782369a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