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應聘時,被人里里外外「解剖」得體無完膚,卻依然失敗的經歷?唐朝有位叫張嘉貞的牛人,他的三次求職經歷或許能帶給你新的啟示。
張嘉貞是典型的寒族出身,在唐朝豪門政治的時代,他這種人只能拼實力。19歲那年,張嘉貞參加科舉中「明經科」,並被授予平鄉縣尉之職,踏上了仕宦生涯。
科舉出身的人19歲就能走上仕途,屬於「早起的鳥兒」,但他這隻鳥卻沒能吃上「蟲」,而是吃了「癟」。
原來張嘉貞歡實大勁了,在辦案過程中將自己牽涉進去,因此被罷免了。
雖說古代官員起起落落很正常,被罷免如同休假似的,玩膩了再復出。但對張嘉貞卻不一樣,一者他不是豪門子弟,沒有蔭功入仕的資格,二者他沒有資歷,缺少同僚的舉薦。因此,他的這個「假期」有點長,整整十七年。
教訓啊,人在年輕的時候歷練最重要,只要在職場環境里滾爬,至少混幾分面熟,窩在家裡就廢啦!
一晃36歲了,眼看就直奔「廢柴科」去了。就在此時,一個偶然的事件改變了張嘉貞的命運。
長安二年(702年),侍御史張循憲以採訪使身份出巡河東。採訪使是朝廷派往地方的監察官員,主要工作是檢查刑獄、考核官員。
由於時間有限,對當地的情況又不太熟悉,張循憲有點抓瞎,當地官員給他提供的助手又是個生瓜蛋子,一問三不知,只能當個跟屁蟲。
回到驛館,面對千頭萬緒張循憲直抓狂,忍不住跟驛吏抱怨:「你們河東就找不到一個像樣的人嗎?」
張循憲隨口一句牢騷話,卻逗樂了驛吏:「誰說咱河東沒人才?你找張嘉貞啊。」
驛吏怎麼會認識張嘉貞?其實不光驛吏認識他,河東地區很多人都認識他,用這麼一句話說吧,那時候雖然沒有網絡,但張嘉貞卻已經是當地的一名小網紅。
經驛吏介紹,張循憲在腦子裡勾勒出了一副張嘉貞的形象。
張嘉貞自從被免職回鄉後,幾乎混成了乞丐。沒辦法,家裡底子薄,沒了俸祿,就靠幾畝薄田度日。
可張嘉貞根本不是種田的料,整天擺臭架子,一副拯救天下蒼生的救世主模樣,那架勢,太守都不入他的法眼。
有人勸他,咱河東豪族多,以你的才學,跟他們多走動走動,再跟官府勾兌勾兌,謀個一官半職易如反掌,擺哪門子的譜呢?
可張嘉貞不以為然,那些個豪門子弟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太守肚裡的那點稻草掏出來我都嫌腥。
就這樣,張嘉貞地荒了,人緣臭了,名氣卻大得嚇人。
張循憲來了興趣,決定對張嘉貞來一次「話療」。沒想到張嘉貞一開口,張循憲就被「療」得熱血噴張:大才啊,河東真是藏龍臥虎吶!
面對堆積如山的文案,張嘉貞侃侃而談,每一件事的來龍去脈、背後暗藏的玄機、解決的思路方案,三言兩語說得清清楚楚。
張嘉貞給我們的第二個啟示就是,人生起起落落很正常,關鍵是處於低潮期時要堅守信念,不墮高志。這些底層的東西就是自己飛出低谷的發動機,不要試圖向外界求,而是要自我積累。你的低谷期再長,會長過十七年嗎?
張循憲回到長安就立刻向武則天面奏:陛下,臣在河東覓得一寶,臣願意將自己的官職讓給他,只請求陛下不要錯過了此人。
武則天笑了:朕的倉庫里有的是官帽子,還缺你這一頂?讓他來,朕要親自見一見。
那一年武則天78歲了,頭髮白了,麵皮鬆了,估計有點小自卑,於是躲在帘子後面跟張嘉貞對話。
張嘉貞長得高大英俊,傲然挺立顯得英氣逼人,一張嘴聲如洪鐘,內容條理清晰,見解獨特,一下子就征服了女皇。
武則天當即決定啟用張嘉貞,就在她考慮授予什麼職位時,張嘉貞卻「節外生枝」:
「臣是鄉野之人,從未見識過朝廷威儀,今天得到陛下賞識,才有幸來到大殿。但臣與陛下相隔咫尺,卻仿佛隔著雲霧,無緣瞻仰陛下聖容,這不符合君臣之道。」
武則天大笑,這個小伙子蠻有意思的嘛,一點不怯場,說得還挺讓人舒服的,不滿足他的要求都不好意。
於是她下令撤掉珠簾,二人繼續「面聊」。
請注意,張嘉貞請武則天撤掉帘子不光是想見一見女皇長啥樣,更重要的是,人與人交流,聽覺與視覺的效果相差太大了。
假如只聽其音不見其人,武則天對他的印象不會太深,任何一個意外都可能前功盡棄。所以,與其說張嘉貞想瞻仰聖容,莫不如說他想將自己的形象刻在對方的腦子裡。
這個小花招,其實是套路。
果然,武則天當即拍板,賞了他一頂八品監察御史的帽子。官職雖然不算高,但由於工作的特殊性,監察御史很容易升職。
十七年的「臥龍」終於再次騰飛了,接下來的十餘年,張嘉貞扶搖直上,做到了從三品的秦州都督、并州長史。
開元六年(718年),張嘉貞以天兵軍節度使身份回朝,向唐玄宗彙報工作。期間發生的一件事讓他的職業生涯實現了二次飛躍,這一次,他竟然直接向唐玄宗伸手要官。
這件事就是有人狀告張嘉貞謀反,唐玄宗下令追查,但很快就發現此事子虛烏有。
為了表達歉意,唐玄宗對張嘉貞說:朕要將告狀的人狠狠處罰,抓起來判了。
張嘉貞心裡說,真能裝,這種事皇帝不怕誣告,就怕沒人告,誰還不知道你的心思?嘴上卻說:「哎呀陛下啊,千萬不能處罰他啊,這樣會堵塞言路的,臣請陛下赦免他的過失。」
唐玄宗順水推舟:「赦免了?噝……好吧,愛卿真是大度啊,就依你吧,你真是好人吶,朕將來一定要提拔你做宰相。」
聽出來了吧,唐玄宗其實是在跟張嘉貞打太極拳,兩人都在說客套話。然而,張嘉貞卻一把抓住了唐玄宗的小尾巴:「陛下,您說要任命我當宰相?」
「呃……」唐玄宗一時語塞,可又不好抵賴,「嗯,這個嘛,等有機會的……」
張嘉貞不容他往後縮:「陛下還記得馬周吧?當年他徒步來到長安,太宗慧眼識才,卻認為他很年輕,拖了十五年,直到43歲才任命他為宰相,結果馬周47歲就死了,太宗為此非常遺憾。臣都52歲了,您要是想用臣,就不要等到臣老了。」
唐玄宗差點一口噴出來,詛咒自己吶?這也太他媽拼了。得,被他將了一軍,客套話變成了承諾:「嗯……這樣吧,你先回去,朕一定信守諾言,儘快調你回來當宰相。」
這個爬杆的技術也太遛了,唐玄宗想撤杆都撤不了,只好打拖延戰術。
接下來的事就好辦,只要張嘉貞勤著點上奏摺,提醒皇帝「我還活著呢、我的鬍子又白了兩根」就行。
估計唐玄宗再也不好意思抵賴了,開元八年,在罷免宋璟和蘇頲後,他下旨張嘉貞回朝出任宰相,總算是履約了。
在職場上,競爭者之間的能力差距其實沒那麼大,提拔誰只是領導一瞬間的念頭,如果你有張嘉貞那兩把刷子,善於抓住轉瞬即逝的機會,該出手時就出手,領導都不好意不順著你的節奏往下演。
兩次求職成功,讓張嘉貞的信心大增,不久他故技重施。都已經是宰相了?還往哪兒升?想當皇帝嗎?
當然不是,這一次他是為弟弟張嘉祐。
某一天,唐玄宗與四位兄弟們宴飲,特地讓張嘉貞陪同。要說唐玄宗對哥哥、弟弟們的感情之深,歷史上沒哪個皇帝能超過他,哥五個常常一床被子、一個枕頭睡覺,就像小時候一樣。
宴席正在高潮時,張嘉貞突然眼眶濕潤,上前跪奏道:「陛下,看到你們兄弟情深,臣心如刀絞啊。臣自幼父母雙亡,只有一個弟弟相依為命。後來弟弟出任鄯善別駕,我倆同心離居,魂絕萬里。臣請求陛下賜恩,將我弟弟調到內地,離臣近一點,從此俺哥倆攜手忠心報國,死無所憾。」
這種場合之下,如果你是唐玄宗你能怎麼辦?合著你們家有兄弟,人家就沒有?你們家天天睡一起,人家就該對月遙寄相思?
唐玄宗當即下旨,調張嘉祐為忻州刺史,不光離得近了,還連升三級。不久,又將他調入京城出任左金吾將軍。
哥倆一相一將,同時出入朝堂,恩寵無比。
看出張嘉貞求職的套路了吧?
其一,他毫不避諱自己的目的,直來直去。其實皇帝不怕大臣要什麼,就怕大臣跟他玩心眼,背後運作。張嘉貞的坦率,甚至「混不吝」,反而讓皇帝更放心。
其二,張嘉貞善於抓住機會,總能在皇帝感性思維最活躍的時候出手,一擊中的。
其三,張嘉貞總是能把個人的需求上升為「大義」,巧妙地淡化了個人目的。比如他要求武則天撤帘子,武則天想的是這孩子對我太崇拜了;他要求唐玄宗儘快提拔他,唐玄宗想的是張嘉貞是第二個「馬周」;他給弟弟求職,唐玄宗想的是「棠棣之情」。
當然,請別忘了最重要的一點,張嘉貞確實「有料」。後人評價,締造開元盛世的幾大名相,張嘉貞是其中之一,他善於決斷,長於吏事,繼承並發展了姚崇、宋璟的事業。
從張嘉貞的求職經歷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個性極其鮮明的宰相,這種人註定是非多。
張嘉貞脾氣暴躁,作風粗野,剛愎自用,與同事的關係很糟糕,尤其與宰相張說是死對頭。
當年張說曾經是張嘉貞的頂頭上司,後來張嘉貞拜相,爬到張說頭上了,有點小人得志,對張說一點都不客氣,惹得張說心懷怨恨,由此二人摩擦不斷。
張嘉貞曾經唆使唐玄宗對姜皎使用杖刑,導致姜皎傷勢過重而死。後來他又想對裴伷先使用杖刑,張說當場頂撞:「誰也不能一輩子當宰相,如今你開這個先河,小心哪一天你也會受到這份待遇!」
這句赤裸裸的威脅和諷刺,讓張嘉貞在大臣們面前丟光了臉。
後來張嘉祐因為貪污受賄事發,張嘉貞擔心受到弟弟的牽連,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張說給出了個「壞招」:你主動一點找皇帝認錯,素服待罪,皇帝心軟,這事不就過去了嗎?
張嘉貞一時糊塗,忘記了他的致勝法寶,委婉了一次,真的就主動認錯了。唐玄宗正在氣頭上,於是立刻下旨將他貶為豳州刺史。
為這件事張嘉貞把張說恨了大窟窿。
有一年張嘉貞回朝,趕上唐玄宗宴請宰相,順便連張嘉貞一起請了。
宴席上,張嘉貞不顧體面,當著唐玄宗的面不停謾罵張說,又恢復了他那副「混不吝」的做派。
有意思的是,唐玄宗似乎更喜歡這種張嘉貞,他居然一聲不吭,看戲似的冷眼旁觀。還是別的幾位宰相實在看不下去,連勸帶拉將張嘉貞拖出了宴席。
都說開元盛世名相輩出,有張嘉貞這麼一位性情中人,大唐的朝堂確實夠味!
張嘉貞的求職絕招,你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