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陷入這幾個育兒誤區,新的一年,做個不焦慮的媽媽

2023-01-30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避免陷入這幾個育兒誤區,新的一年,做個不焦慮的媽媽

你家裡有沒有這樣的場景:

孩子和你說話一言不合,就會觸發你的情緒開關?

愛人的隨便說說的一句玩笑話,也能讓你大發雷霆?

抱怨孩子不聽話,愛人不講衛生,總是把家裡搞的很亂。

是什麼這麼容易讓你暴怒?它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在《家庭的覺醒》這本書里找到了答案。

無法掌控情緒的原因,是恐懼。

和你分享幾點我的收穫,讓你在育兒路上更有信心。

問你一個這樣的問題:

你希望你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心中可能有很多個答案。比如說,我希望他善良、勇敢、能承擔責任,有很強的社交能力等等。

你一定能列出很多你理想中孩子的樣子的代名詞。

傳統的文化教育理念,在我們每個人根深蒂固的思想里,我們從沒懷疑過它,在家裡立各種規矩要求孩子,總想把孩子培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我們真正應該思考的是「孩子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而不是「社會告訴我們孩子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的教育方法真的適合自己的孩子嗎?

怎樣打破傳統教育迷思,讓孩子走上正確的成長道路?

避免陷入這幾個教育誤區,就能幫你做一個好父母。

不能對孩子說:都是為了你好

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

」都是為了你好; 我做這麼多,還不都是為了你; 你怎麼這麼不爭氣「。。。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

父母越是逼迫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他就越是叛逆。孩子還一度被貼上」不懂事、不爭氣「等的標籤。

我們控制著自己的孩子,讓孩子陷入自責、難過的情緒里,我們大人也變得焦慮、敏感。

試著轉變這樣一種思維:

讓我們對孩子的期望變成讓孩子對他自己有所期望,要從」我們的視角「變成」孩子的視角出發。

孩子是他人生的第一責任人。

我家侄女是個高中生,因為父母都是老師,而且就她一個孩子,就對她寄予厚望。學習上、交友上都要求特別嚴格。

可偏偏就是壓力越大,越沒辦法釋放出自己的能力。學習成績總在班上最後幾名徘徊,她還一度因為老師給的壓力大,三天兩頭找藉口想回家。

曾經因為她經常一塊玩的同學去看了心理醫生,她媽就不允許她再和這個同學一起玩。

這種類似的偏見是不是經常存在於家長的思想里?

我們對孩子過於擔憂,過於小心翼翼。

這種束縛感會讓我們的孩子感受到自己從來沒有被理解,孩子和我們的疏離感也會越來越強烈,再有想法,她也是不願意和我們表達她的真實想法的。

如果我們換成」從孩子的視角「出發,結果就會不一樣。

我們要尊重孩子自己發展的天性,把我們對孩子的期望降低。問問孩子,你需要什麼幫助,可以隨時和父母溝通,我來幫助你。

我們永遠站在他的身後給予他支持和鼓勵。

這種」以孩子為主「關係一旦建立,孩子自然會為他的人生做主,同樣也會為自己負起責任,親子關係也會更加和睦。

不要隨便給你的孩子「貼標籤」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經常會把孩子分為「好」孩子和「壞」孩子?

還經常把自己的孩子和朋友家,同學家的孩子做對比?

「這個孩子見人就打招呼,是有禮貌的孩子」;

「這個孩子一看就是乖孩子,在家裡一定很聽大人的話」;

「你這個小孩怎麼這麼膽小,見個人怕什麼?」

……

這樣的話是不是很熟悉?

特別是當我們的小孩被學校的老師貼上各種「愛搗亂、不學習、沒有愛心、你不行等一系列不友善的標籤時,孩子柔軟的心靈已經被打擊的千瘡百孔了。

孩子不小心把碗打碎了,我們不是去關心孩子的手有沒有受傷,而是指責他怎麼這麼不小心。

孩子沒有聽我們的話,我們的情緒像火柴一樣立馬就被點燃。

孩子忘記少寫一樣作業,我們的反應就像是世界末日要來臨了一樣。

我們怎麼對自己就很寬容,對孩子卻少了很多耐心呢?

你總是不停的打擊孩子,你不行,你幹啥都干不好,你一點都不自覺,看還是得需要我來管理你吧。

這讓我想起我小時候,被我爸經常嘲笑式的說我不行,幹啥都沒有耐性,不長遠,說我長大以後什麼都做不成。在我工作以後,我每每想起他說過的這些話,內心都很難過。

父母對孩子的傷害說時無心,而對於孩子的影響,有的甚至一生都不能與父母和解。

所以對孩子放下偏見,你沒有權力干涉他人的人生,為他人指點江山。你能做好自己就是為孩子做好榜樣了。

別把控制孩子當作對孩子的愛

我的一位朋友跟我哭訴,她的青春期的女兒就是很叛逆,凡事總是跟她對著干,在上網課時間不是做擺弄自己的手工小玩意就是看自己感興趣的綜藝節目。

作業從不按時提交,三天兩頭被老師在群里點名批評。我朋友氣不過,就給她規定每天只允許在上網課期間有手機,其他時間手機上交,不寫完作業,不允許做其他任何事。

每天必須看半小時的書才能睡覺。 孩子聽不聽不一定,但母女關係一定會越來越疏遠。

這個時候孩子感受到的就是,媽媽不愛我。

這位媽媽愛孩子嗎?內心肯定是非常愛孩子的。但很多父母做出來的行為不是愛,孩子感受到的也不是愛,而是控制。

比如,你總要求孩子按時睡覺,早上幾點起床,每周必須讀多少頁書,考試必須考多少分,這都是父母的要求。

這種占有欲和控制欲,導致愛變了形,導致你的孩子和你的距離越來越遠。你需要意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一個獨立的生命體。

你更要明白,孩子不可能按照我們想的方式、形狀來成長,我們不能控制孩子,能做的就是為他們的成長創造條件和輕鬆的家庭氛圍。

那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我聽過對愛最好的定義是這樣的:愛是一種能夠全面地看見、接受且尊重他人本來面貌的能力。

就是你要發自內心地愛你的孩子,你要尊重他,信任他,不要在他成長過程中設置大量的條件,完成一個又一個的目標來交換你的愛。

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你的愛,才能在成長過程中慢慢找到自己的價值感。

父母和孩子不是博弈的關係,而是相互愛的關係。

寫在最後:

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最想從你這裡獲得的就是三樣東西:被看見、被需要、有價值

你要讓孩子經常感受到你無條件的愛,讓他知道你愛最真實的他自己,不斷地肯定他,想辦法鼓勵孩子去做他想做的事。

你要學會聆聽,理解孩子,讓他知道他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時候,讓他感受到實實在在地被看見和被肯定時,他的自我價值感才能被激發出來。

怎樣幫助孩子建立價值感呢?就是在孩子做對事的時候,立刻給予他積極的肯定,他立馬就能明白自己做對了。這對提升他的自我價值特別有幫助。

舉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一個例子:

陶行知有一天看見學校裡邊孩子打架,他說你們別打了,分開。就讓那個大點的孩子去辦公室等他。

陶行知回辦公室一看,大孩子就站在那。他拿一顆糖,說給你顆糖,小孩就蒙了。陶先生說獎勵你的,我讓你到辦公室來等我,你就來等我,說明你心中有我這個校長,懂得尊敬師長。

緊接著校長又給這個大孩子一顆糖。

陶先生說我剛才了解了,你為什麼打另外一個同學呢?因為他欺負女同學。所以,你這個行為叫見義勇為。

見義勇為值得獎勵,拿著這顆糖。

那孩子就說,我也有不對的地方,我不應該動手,校長我錯了。

來,再來一顆糖。為什麼還給糖呢?

陶先生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改了就好。所以,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陶行知先生用三顆糖,幫助孩子塑造了三個正確的行為。

第一個行為叫作尊敬師長,第二個行為叫作見義勇為,第三個行為叫作知錯能改。

這是價值觀層面最重要的東西,能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

所以,幫助孩子塑造正確的價值觀行為,他就能找到自己的價值感,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成為一個能真正為自己負責的人。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c0d0eb4fcebef1961a023e5ea6b0c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