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茂利 北京報道
12月14日上午,在中國經營報社主辦的「2023中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作了題為《向上、向未來,中國汽車工業經濟運行情況分析》的主題演講。演講中,陳士華就2023年1—11月中國汽車工業經濟運行情況、經濟運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2024年市場預測等作了詳細解讀。
「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非常關注。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提到『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提振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我特別查了『提振』的含義。我過去認為,『提振』往往是一個產業不太好,才需要提振,查完了解到,其實是『鼓勵、支持』的意思,我們明年還將繼續鼓勵、支持新能源汽車。」陳士華表示。
中汽協發布的數據顯示,1—11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711.1萬輛和2693.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0%和10.8%。1—11月,國內乘用車市場新車終端銷量1863.8萬輛,同比增長6.7%。
汽車市場實現大幅增長,新能源功不可沒,1—11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42.6萬輛和830.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5%和36.7%,市場占有率達到30.8%。
汽車市場整體表現超預期
「今年註定是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歷史上值得關注的一年。今年1—11月產量超過2700萬輛,銷售接近2700萬輛。1—10月產銷數據出來那會兒,我們還在想,還剩最後兩個月,今年的增長速度超出了年初的預期,這樣大家(車企)會不會放緩一下節奏?沒想到的是,11月數據出來後超出了我們的想像。很多車企由於年初制定的目標太高,大家在年底都有衝量的表現,12月又出現新一輪降價或與此有關。」陳士華介紹。
2023年,國內汽車市場內卷嚴重。3月份以來的價格下調讓廠商利潤明顯縮水。《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雖然2023年1—11月乘用車實現6.7%的增長,但很多車企的感受卻不太好,面臨不小的盈利壓力。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1—10月,汽車製造業完成營業收入80538億元,同比增長10.3%;實現利潤總額3946億元,同比增長0.5%,營業收入利潤率卻僅有4.9%。
「營業收入增長很快,超過了10%,但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利潤只增長了0.5%,行業的利潤率只有4.9%。三四年前,整個製造行業的利潤率大概是6%—7%。」陳士華談道:「根據協會統計的重點整車企業的數據,今年的利潤相比同期出現下滑。營收增長,利潤卻不好,這是很多車企面臨的問題。」
要銷量還是要利潤,成為令車企頭疼的選擇。對此,陳士華建議:「國家制定綜合戰略引導行業有序發展。」
雖然今年汽車產業發展不容易,但值得一提的是,汽車產業發展引領了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相關數據顯示,1—10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1%。其中,汽車製造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3%,高於同期規模以上工業7.2個百分點。
新能源、燃油車要兩手抓
2023年,新能源汽車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作用下,新能源汽車持續快速增長。未來幾年,鼓勵、支持新能源汽車仍是重點,但與此前有所不同的是,三線以下的城市將成為重點開拓的增量市場。
「我建議,未來政策的著力點應該在三線以下城市,包括縣鄉級市場。今年國家出台的很多政策都傾向於三線以下的城市,包括推動充電基礎設施下鄉等。大城市充電基礎設施比較完善了,但要在三線以下的城市發展新能源,就必須把充電樁做好,提前布局,這是未來市場增量的空間。」陳士華表示。
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並不意味著放棄燃油車,對此,陳士華強調,新能源、燃油車要兩手抓。
「新能源汽車今年總體增長很快,其中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增長最快,去年還是以比亞迪為主,今年很多車企都推出了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當然,燃油車並不是沒有希望了,我們在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同時,也應該穩定燃油車市場。當前,新能源汽車還沒有找到很好的盈利模式,傳統燃油車還是企業賴以生存的、非常重要的車型,產業可持續發展離開利潤是走不動的,還是要靠傳統燃油車支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陳士華表示。
目前,汽車行業具有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超過百家,但大部分企業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有限。行業內僅有特斯拉、比亞迪、理想、埃安等少數幾家企業實現盈利,其他新能源汽車企業和傳統汽車企業的新能源汽車業務普遍處於虧損狀態。對此,陳士華呼籲:「發展新能源汽車,車企加快探索新型盈利模式,解決盈利的問題。」
2024年銷量預計增長3%
2023年國產汽車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出口增量,2024年出口快速增長的局面是否會延續?對於這個問題,大家的看法還是有很大分歧的。有業內專家持樂觀預期,預測明年汽車出口市場還會增長20%,甚至達到更高的水平。有專家持保守預期,認為能保住500萬輛左右的出口水平已經相當不錯了。
車企方面,多位車企高管在本次會議上表示,相比2023年,2024年車市競爭可能會更加激烈,更加內卷。
陳士華對於2024年汽車市場持積極預期:「從當前國內汽車市場情形來看,明年的重點應該是怎麼來『促進』國內市場的增長,保證國內汽車市場健康發展,實現3%左右的增長。我希望明年的市場能夠更加健康平穩,能夠不以價格作為競爭的最重要的手段,而是提高我們企業的產品綜合競爭力,提高我們的品牌力。」
陳士華介紹,2024年汽車行業發展在宏觀層面有三重利好因素。第一,宏觀經濟穩定復甦,回升向好。權威機構預測2024年我國GDP仍將保持穩步增長,可達5%。宏觀經濟的溫和增長將有利於汽車市場的發展。第二,國家宏觀產業和消費政策大力支持。宏觀政策方面,我國仍然堅定不移地推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第三,汽車產業熱度不減。圍繞汽車行業的技術、人力、資本的集聚效應,給汽車行業發展帶來強大動力。
另外,微觀層面也存在多重利好因素。「汽車從傳統的運輸工具向第三生活空間的轉變,刺激著用戶的購買慾,有望推動汽車銷量持續上升。」陳士華表示。
同時,隨著自主品牌出海,新能源汽車出口將繼續發揮帶動作用。陳士華表示:「本土汽車企業品牌力不斷提升,得到了國內外的認可。中國品牌繼續國際化發展,新能源汽車出口帶動作用明顯。」
對於發展海外市場,陳士華建議:「車企『走出去』的趨勢,現在以直接貿易出口的方式將有所改變,更多的企業會積極在海外進行生產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