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名創優品股價大跌的消息引發熱議。
據多家媒體報道,12月5日,名創優品港股早盤走弱,一度跌超26%。
而股價大跌前,名創優品剛剛取得「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好的一個季度」的業績表現。
名創優品創始人葉國富在財報中總結,「從很多方面來看,2024財年一季度的營收、利潤率和凈開店數量都達到了歷史新高。」
財報顯示,截至第一財季末(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名創優品總營收達到了37.9億元,同比增長37%,創出單季度營收新高.
調整後凈利潤為6.4億元,同比增長54%.
得益於全球化戰略和品牌戰略升級的穩步推進,本季度毛利率突破40%,來到了驚人的41.8%。
業績大好而股價下跌,綜合多家研報信息,外界對名創優品普遍存在增速及盈利、門店擴張不及預期的擔憂。
隨著「性價比」消費潮席捲全球,名創優品趁勢在海外嘗到了甜頭。
自2020年10月登陸美股後,本以為上岸了的名創優品,其股價經過短暫上漲後就一路下跌,兩年的時間跌了近60%。
2022年7月名創優品回港雙重主要上市,本應是個新起點。
但一年多來,距離葉國富在2018年9月喊出的在2022年實現「百國千億萬店」計劃,仍有很大的差距。
與此同時,在國內平平無奇,主打物美價廉的「10元店」,在海外換上了一副「輕奢」面孔。
更大、更高端的門店和貨幣匯率是名創優品海外擴張的財富密碼。
國內低廉的白牌供應鏈、海外市場的產品本地化、以及大牌襯托出來的「性價比」,則是名創優品在海外攻城略地的「三板斧」。
而Temu等主打低價的電商平台攜國內低廉製造業及低價海運物流進軍海外,正逐漸將名創優品的性價比優勢追平。
名創優品在國內的發展是遇到什麼瓶頸了?
海外是否是名創優品的必選之路?
名創優品的IP多以合作為主,自主IP分量還不大,這是否也會制約其海外發展?
對此,青橙財經吳辰光和書樂進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為:
名創優品觸及自己的發展天花板,這讓資本市場對其未來預期有限。
國內市場在名創優品「十元店」模式下,已經基本覆蓋完畢,市場增量有限,海外市場拓展則還能繼續套用國內模式進行探索。
兩相比較,國內成為存量市場,增速變低很正常,國外成為增量市場、自然增速較高。
在不改變既有運營模式的前提下,名創優品確實只能用以空間換時間,才能有更充足的時間和資本去試錯更多垂直細分新場景的可能。
至於IP問題,其實不是個問題。
名創優品的核心競爭力不是IP,而是性價比。
IP只是一種延伸,也是各種IP的擁有者通過名創優品來探索中低端市場可能的一種試錯,實質上對其海內外發展並不構成關鍵影響。
同時,IP是一種需要時間、內容來填充的文化產品,短期自造IP並不現實,只會造出紙片人。
十元店走實體店,依然有差異化特質,和線上場景有一定的競爭力,並無不妥。
作者 張書樂,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中經傳媒智庫專家,資深TMT產業評論人,新出版有《自媒體寫作從入門到精通》(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