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秘訣難學

2022-05-31     懂懂筆記

原標題:vivo秘訣難學

國內手機市場看上去短短二十多年的歷程,卻是風雲變幻,上百個國產手機品牌消失,諾基亞、愛立信泯然於眾,很多紅極一時的名字也隨風遠去。

如果將1998年第一台國產GSM行動電話科健KCH-2000作為起點,可以說品牌經歷的時間越長,運氣比重就越小。人們常常感嘆百年企業不易,因為一家企業能夠穿越不同的產業周期,靠的絕對不是運氣。

從當年就赫赫有名的電話機時代,到今天拿下中國手機市場份額第一,vivo已經走過了27年。vivo成功的真正秘籍是什麼?這是外界一直在探究的。

但創始人極其低調的vivo,分享最多的是無形的「本分文化」,而不是有形戰略。創始人沈煒對「本分文化」有一個概述:「不忘初心,埋頭種因,初心就是我們本分的文化與價值觀,而埋頭種因則要凡事都堅持長期主義。」

如何埋頭種因?什麼才是本分?我們來看看vivo的幾個切面。

「 01 」

數字是心魔,沒有KPI

多年之前,vivo曾對外宣布了一款產品的首日銷售數據。隨後vivo 的一位高管被內部提醒了:數字是心魔。

其實這麼多年來,業內都沒有聽說過vivo設定的KPI,無論是市場份額、銷售額,亦或是進入世界500強這類的目標。vivo的發布會,看上去總是比友商更溫和也更理性,從不把競爭掛在嘴邊。

在vivo內部,董事會對管理層的考核指標是底線思維——品牌投入指標、研發投入指標、現金流指標的比例和周期底線,但是對於收入和利潤,沒有具體的數字考核。

為什麼數字是心魔?因為這會放大慾望,使得企業偏離正確的軌道。諾基亞曾經以一己之力占有全球超過40%的手機市場份額,為了能夠保持這樣的優勢,諾基亞後期採用了機海戰術,大量的鋪貨,以至於在產業轉型期無法抽身,深陷在自己澆注的數字泥潭中。

深知這個道理的vivo,不僅自己不設定KPI,也時常會跟上下游夥伴轉達這種思維。舉一個例子,在vivo上升勢頭最猛的階段,重磅新品X20 上市之前,vivo 高級副總裁倪旭東就不斷提醒渠道商,2017年一定要控制慾望。果不其然,2016年是中國手機市場的巔峰期,從2017年開始增長放緩,進入存量市場,零售商的日子不像前幾年那樣好過了。

對於vivo的未來發展方向,沈煒常用「生存的更長久」來闡述。這樣的目標聽上去似乎很虛無飄渺,但也是有落點的,就是用戶體驗。

正如沈煒所說:vivo要一切工作以用戶為核心展開,用心去了解用戶,回到各種場景去洞察和研究用戶的真實需求,真正解決用戶所關心的問題,定義好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為了把用戶的體驗真正滿足好,要始終以用戶為思考的原點與復盤的終點。有的放矢地去解決問題,去大幅提升產品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確保每一款產品成功的確定性,從而搶占用戶心智高點,真正實現用戶NPS(凈推薦值)的良性循環。

KPI是現代企業管理必備要素,大家都這麼做,vivo卻不這麼做。這需要企業明確自己的目標,並且堅定地長期執行。

「果不可求,也無需求」,這是沈煒在 vivo 內部常說的一句話。另外一句最常說起的話就是「埋頭種因,果自水到渠成」。當年沈煒想做手機的時候,並沒有任何巨大的野心與慾望,就覺得做好一個細分市場好好地生存下去。vivo「長」成今天的樣子,並不是當初創業就可以預判的結果。

「 02 」

產品的目標不是銷量和規模

一個產品投入了重金就一定能看到成果嗎?產品賣得好就一定要繼續做下去嗎?一個新潮流來了一定要追嗎?讓我們再看看vivo對待產品的這個切面。

2012年,vivo計劃推出一款顛覆移動影像技術的產品,並在2014年成功上市銷售,新品受到了行業媒體以及消費者的一致好評,這就是Xshot。但是現在,普通用戶幾乎已經沒有人記得vivo曾做過這款產品了。

在外界看來,對於當年的vivo而言,Xshot是一個不好的信號,它意味著其他產品系列可以「不那麼認真地」專注於影像,而vivo的目標是讓所有產品系列具備高水平的影像能力,在那個vivo技術積累還沒有達到高水平的年代,容易滋生急功近利以及通過營銷去誇大的心態。管理層意識到,影像是手機的剛需,不應該加冠於某一個產品系列上。

vivo接近10年持續投入移動影像技術,開創了非常多行業級的影像技術。今天,影像成為vivo的長賽道,是其重點布局的研發方向,也是vivo的產品優勢所在,而這個優勢能力最終體現在了vivo的每一款產品上,很多用戶習以為常的技術或許都是來源於vivo的創新。

2014年,vivo推出了一款名為vivo X5 Max的手機,僅4.75毫米的厚度吸睛無數。因為創下世界上最薄智慧型手機的紀錄,銷售成績不錯,但是手機的問題很快就暴露出來:為了追求極致薄度,犧牲了其他方面的體驗,比如續航。vivo內部開始反思,手機要和消費者朝夕相處,會深刻影響他們的生活。因此,對創新的追求應該真正回到消費者的需求和體驗,而不是銷量與規模。

2019年初,摺疊屏手機又成為了行業的「興奮劑「,似乎為當時的存量市場帶來了激活因子。vivo在2018年開始研究摺疊機,在2019年行業的熱潮中並未盲目跟進,一家頭部廠商似乎被「新趨勢」甩在了後面。但是在vivo看來,當時摺疊屏的很多技術還未成熟,行業內的產業鏈能力也跟不上,產品和技術無法保證用戶對摺疊屏的品質需求。

舉一個例子,當時摺疊屏最大的痛點是摺痕,這個問題不解決,就算不上是一款完整的摺疊機。其中最重要的鉸鏈是由上百個精密零件組成,涉及的材料、加工、組裝技術難度都很大,這個蓄勢的過程中人要克服外部的擾動,以及內心的誘惑。最終,vivo的摺疊機2022年4月才面市,供不應求。但與vivo當初的預判一樣,這三年因為產品成熟度不夠,摺疊機市場並沒有爆發,更沒有普及。今年vivo X Fold推出後市場反響熱烈,用戶拿到了一款不僅炫酷更是可用、好用的摺疊屏手機。

vivo做產品的人都知道一句話:「敢為天下後,後中爭先」。比起時間層面的先後,他們更在意的是消費者體驗的先後。敢為天下後,需要的是時時克服誘惑,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理性。

「 03 」

創新是慢功夫,難而正確

研發能力,是體現一個企業生命力的深層要素。一家企業沒有研發創新能力,雖然可以擁有短期的成功,但不可能長勝。

在2019年,vivo確立了四條長賽道:設計、影像、系統和性能。所謂長賽道:一是消費者會持續關注,有持續的高要求,可以實現用戶價值的創新點;第二就是在這個賽道上,vivo可以持續疊代,可以有可為的空間,能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這其中,也可以看到因果:「因」是埋頭研發、持續疊代,「果」是持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長賽道的設定,是vivo追求長期價值的夙願,需要長期、持續的研發投入,需要網羅全球頂尖人才,甚至需要全球化的布局。

創新是慢功,正確且難。vivo在這條路上一直走得很堅定,除了四條長賽道,vivo在研發上選擇的都是需要長時間積累的硬核技術,目的是不斷向產業鏈核心技術圈層挺進。

眾所周知,晶片和作業系統在科技產業中的重要地位。但是這條路很難,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如果沒有長遠打算的企業,不會在這方面投錢。但是vivo下決心做了:2007年開始自研作業系統,並對此後使用的安卓系統進行了大量系統級改寫,推出原OS,具備了從0做作業系統的能力;去年年底發布了V1晶片,為影像和性能長賽道加碼,vivo能夠成功推出自研V1晶片,與其在五六年前篤定在影像算法上作出巨大投入,有著巨大的關係。

為了可以活得更長久,vivo在研發創新上仍在不斷布局。

2021年,對於vivo而言最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將設計驅動寫入企業文化。對於vivo來說,設計驅動是未來10年、20年需要持續努力的目標,要構建起設計驅動的體系和價值觀,通過設計驅動創造出改變世界的產品和服務,為用戶和行業帶來全新的價值和體驗。

今年年初,vivo正式成立中央研究院,目的是為三年以上的中長期技術做投入和規劃,成為行業的「技術燈塔」。胡柏山直接兼任中央研究院的院長,要從全公司的最高點開始,在足夠的權限和資源支持下,第一時間進行判斷和規劃。

從研發這個切面來看,vivo的布局是著眼未來競爭力的打造,不沉迷於一朝一夕的商業指標。沈煒曾表示:「在用戶看不見的地方,我們依然埋頭種因,用戶創新實驗室、晶片實驗室、模擬網實驗室、千鏡安全實驗室等先進的新技術實驗室與研究所接二連三被建立,充滿著科技力量的種子一顆顆被種下,靜待根深葉茂之時。」

冰山暴露于海面之上的,往往只是一角。而「海面」之下,vivo在不斷積蓄自己的力量。研發投入越久,後勁就越足——乘風破浪會有時。

「 04 」

大道無形,勝在文化基因

今天的手機市場,聊得最多的就是長期價值,也是vivo擅長的,做企業更看重的是企業文化,而非具體的戰略、戰術。在沈煒看來:沒有強大的文化,就不會有偉大的公司。

人成功一兩次,可能會有運氣成分,但能持續成功,就一定不是運氣。vivo追求的是長期價值,做的是「慢生意」,看似不閃耀,但是更能長久發光。

這麼多成功的聚集背後,「術」可以不盡相同,但「道」一定有著某些共性。什麼是本分?通過兩個例子來看一下vivo的本分之處。

  • 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2012年手機市場從2G向3G升級加速,很多產品換代沒跟上的企業被庫存壓死,諾基亞就是其中之一,vivo當時也遭遇到了空前壓力。對此沈煒定下半年期限,「半年搞不定就關門」。

同時,作為一家本分的企業,vivo也不會依靠壓榨合作夥伴的利益來謀生,在危機面前,vivo的底線是:不拖欠員工工資;不讓股東虧本;及時支付原材料採購費用,即便這些原材料不再會被使用;預留3年的售後儲備金,哪怕關門也要讓vivo現有用戶在三年里售後無憂。果絕斷臂,把已經做出來的功能機降價甩賣,把沒生產的原料報廢處理,同時不讓任何夥伴的利益憑白受損。

  • 不忘初心,埋頭種因。當下手機廠商都在衝擊高端市場,高端顯性的標誌是參數高、價格高。但是vivo並不太關注顯性的參數,而是深挖高端用戶真正的需求,滿足他們的需求並且讓他們用得放心、開心,「把自己做好,把真高端用戶真正關心的產品做好,尤其是在情感共鳴層面。」胡柏山這樣闡述vivo的高端策略。初心是用戶需求,因是做好產品,果是用戶的喜愛。

對於「本分」,很難給出一個完整的、精準的定義,這是企業文化,也是企業的價值觀。vivo走過27年,靠的是這種無形的文化、價值觀,而不是具體的戰略、戰術。

大道無形,vivo勝在文化,因此它的成功很難複製, 「價值觀是道不是術,很難學的,假裝一下的人堅持不了很久。」其實,2014年沈煒就將vivo的成功總結為「本分」,當時很少有人能真正聽懂,特別是在那樣一個喧囂的行業中,忽略競爭,忽略短期利益並排除雜音,真的很難。

但是堅持下來,「因」就是結果,其也被結果所決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b58fce40bf5c0abfe222f598b3070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