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與生活之間,只差一部手機

2023-11-04     懂懂筆記

原標題:電影與生活之間,只差一部手機

當《人生大事》里的「哪吒」小文跟著外婆走進現實,坐上高鐵,會發生什麼?

導演韓延將小文從電影大熒幕中「帶出來」,在高鐵車廂中偶遇譚卓飾演的離異媽媽。起早貪黑打拚的她,抽空跟留守家中的孩子視頻,在細碎的叮囑中,強忍淚水掛掉視頻。

小文遞出一顆心形糖,「娘娘,眼淚是鹹的,糖是甜的,吃了糖就可以止住淚。」

這是華為影像·金雞手機電影計劃宣傳片《人間小事》講述的溫情故事。它全程用華為Mate60 Pro+拍攝,向人們展現了手機在這個時代可以創造出何種影像。

影像是一種視覺符號,也是人們感知世界的窗口。過往,人們常常被攝影大師、知名導演、著名畫家創作的影像所觸動。現在,人手一部的手機,就能抓拍到或震撼、或感動、或溫情的影像。

一個人人都是攝影師,將鏡頭瞄準身邊故事的,更便捷、更智能的移動影像時代,正在到來。「手機作為輕電的創作工具更好地解放了創作者的天性和想像力,幫助他們隨時記錄下靈光一現的瞬間,讓移動影像創作擁有更廣闊的空間。」華為終端BG手機產品線副總裁李昌竹表示。

11月4日,華為影像·金雞手機電影計劃表彰儀式暨主題論壇上,讓生活、真實、溫暖、藝術取代配置、性能、跑分、價格,彰顯了手機更大的價值。

手機影像拓展電影邊界

從前幾年開始,用手機拍電影成為一種新風潮。姜文、陸川、朴贊郁等國內外大導演紛紛拿起手機,拍攝電影。

除去手機電影的傳播噱頭,這背後還有多種原因。一方面,手機已經融入日常生活,手機拍攝的影像早已超過電視、圖書等,成為人們接觸最多、最習慣的影像。另一方面,手機攝像功能足夠完善,在鏡頭語言、場景調度、色彩還原度等方面,可以呈現出媲美電影質感的效果。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手機影像給電影創作更多靈感。形式固然重要,但劇情才是電影的關鍵。好的劇情源於生活,而當下,人們記錄、發現、思考生活最常用的就是手機。

與傳統工業電影不同,手機電影至少在兩個維度上拓展了邊界。

從題材上看,手機已經沉浸式的融入生活,能夠實現更大限度的選題自由。這該怎麼理解呢?傳統工業電影大多源於脫胎於日常生活的文學作品,並且要多輪打磨、精雕細琢。而手機電影直接可以跳過文學作品,從生活中取材,從身邊事入手,可選擇的範圍更大。

以獲得本次華為影像·金雞手機電影計劃獎項的作品來看,瞄準的人和故事滿滿的生活感。

獲得最佳藝術探索榮譽的短片《拍子》,將鏡頭對準住在重慶火車站附近的一對聽力障礙夫婦,過去幾十年來,他們隨著送站音樂舞蹈。直到去年6月,送站音樂隨著老火車站的關閉而消逝,老人的青春也跟隨綠皮列車一併走遠。

獲獎的影片中,還有趕時間的快遞小哥,剛畢業的打工人回鄉看望奶奶重溫同年時光,被鞋廠裁員的媽媽和不想考大學只想跳舞的聾人兒子,兩個不得以給寵物貓咪安樂死的年輕人等等。

更接地氣的人物、更接地氣的生活,是手機電影對傳統工業電影題材上的補充。

從情感上看,題材接地氣,情感表達更自然,讓手機電影與觀眾有天然的親近感。《人間小事》的攝影師張大江表示,近景和特寫是短片的重要景別,譚卓飾演的媽媽強忍淚水掛掉視頻的那一刻,是需要放大演員表演的。當他站在手機背後,用長焦鏡頭捕捉這一瞬間,他感覺「中間是沒有隔閡的,能直接感受到譚卓的那種情緒。」

因為與用戶天然的親近距離,手機電影在情緒表達上可以更加自然,更容易被感受。不僅僅是攝影師,很多看到這一細節的觀眾,也被譚卓的表演打動,強烈的感受到當下的情緒。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當代電影》 主編皇甫宜川表示:「每個人都可以拿起手機進行拍攝、創作、記錄,看到了一種來自個體普通人的力量,我叫做一種發現的力量、一種表達的力量、一種情感的力量,當然還有特別重要的一種傳播的力量。」

整體來看,透過手機呈現的電影影像,題材更為廣泛和真實,情感表達更為自然,與觀眾的距離感更小。這些正是移動影像的特質與價值。

「這些作品穿透了平凡的日常直擊生活本身的意義,蘊含著極為強大的生命力和力量感,同時投射出創作者們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觀察和思考。通過手機影像的記錄和表達讓平凡的生活小事變得意義非凡,賦予作品深厚的內容價值和全新的社會價值。」 李昌竹說。

溫度背後的技術力量

人類是視覺動物,大銀幕電影和手機電影在畫面、構圖、景別、色溫等維度的差異,帶給人的感受也不同。透過這些獲獎手機電影,可以發現,手機電影帶給人們的溫暖不比大銀幕電影少,很多時候還更多。

獲得華為影像·金雞手機電影計劃最佳紀錄片的電影《柳霞的太陽》,將手機鏡頭對準鄂溫克族母親柳霞和他的兒子雨果。鏡頭跟隨主人公的腳步,在森林深處昏暗的屋內,以及遍地白雪映射的戶外中來回穿梭,手機呈現出極強的強光、暗光處理能力。同時,光線在空氣中的光影交錯,也特別細緻的呈現出來。

尤其,手機拍攝也給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冰天雪地的感覺。片中雨果在森林深處唱著Rap,伴隨呼吸,在空氣中形成的濕氣,也被細緻展現,讓人印象深刻。這正是華為影像真實、溫暖、銳利、高畫質特質的表現。

《人間小事》導演韓延也表達了手機影像助力電影創作的兩個細節。片子是在高鐵車廂內完成拍攝,主要光源是窗外強烈的陽光和車廂內自帶的微弱LED燈,兩者反差比較大。得益於手機攝像頭的可變光圈,「華為Mate60 Pro+實現了比較完美的平衡,而且對膚色的還原讓我很驚喜。」

同時,片中小孩兒在十平米的小房間跟媽媽視頻,傳統攝影機無法施展,但華為的標準鏡頭廣角就能很好地解決狹小空間內人物與場景的關係。

不論是畫質地呈現,還是新的創作可能,背後都是移動影像技術的進步。比如前面講到的空氣感,這源於華為影像在光學系統和算法能力方面的持續加強,能夠記錄真實且帶有空氣感的瞬間。真實環境中可能感受不到,但被手機記錄下來,會讓人感受到當時看到的感覺。

華為影像的技術創新圍繞著「光」「電」「算」「機」四個維度展開,包含光學技術、光電轉換、傳感器技術、場景計算、意圖計算、感知計算、機器形態等等具體內容,綜合起來,就是要創造讓用戶驚喜的拍攝體驗。

比如,光圈是影像拍攝效果的關鍵因素。輕薄的手機無法像傳統相機給光圈足夠空間,華為第一家把雙攝引入到手機領域,並基於此加大光學技術研發。後續推出的長焦功能採用潛望式解決方案,解決了6-9mm手機空間內部鏡頭光線路徑不夠長的問題。

再比如虛化功能,有質感的影像通常需要主次區隔。手機鏡頭無法像相機的大鏡頭一樣光學虛化,就只能靠AI算法。華為加碼AI算法,以強大的運算能力,實現拍攝主題和背景的分割。

除了便攜性,華為Mate60 Pro+在技術加持下,具備的長焦表現、全焦段超清創作能力等,得到了導演的認可。韓延表示,在高鐵車廂里完成一部短片拍攝挑戰很大,用攝影機可能完不成。但用華為手機,我覺得可以嘗試這種挑戰,最終在一個非常極限的時間和空間內完成拍攝。

華為Mate60 Pro+讓傳統工業電影完不成的挑戰變成了現實,也呼應了華為影像品牌XMAGE在手機電影計劃上的價值主張:激發創作者靈感,賦予創作者「力量」。

我們這個時代要留下什麼影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影像。卓別林的默片,展現了歐美大工業生產時代的繁榮與殘酷;黑白帶雪花的民國影像,讓我們感受到近代中國風雨飄搖的動盪年代。

那麼,今天我們的這個時代,會給後人留下什麼樣的影像?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應當有一點共識,即這是移動影像時代。

有人說,手機是人類的「第六器官」。一方面,它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衣食住行都已經離不開手機。另一方面,記錄生活和生活同樣重要。當我們拿出手機拍攝生活中的某個瞬間、某一場景,這一刻便成為我們思考、回味生活的節點。而且,移動影像恐怕已成為影像每個人最多的影像形式,超過繪畫、圖書、電視等。

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盧漢認為,學者們過於重視媒介所傳遞的內容,忽略了媒介本身帶來的影響。在他看來,媒介即內容,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從這一點說,手機及其創造的移動影像也將長久的影響人們的思維和行為。

因此,手機廠商將在移動影像時代,以及決定我們這個時代留下什麼影像這一問題上,起到主導作用。我們看到華為在移動影像時代的努力,以及一個移動影像發展和文化探索的引導者的形象。

這是華為連續第四年贊助金雞百花電影節的手機電影項目,近百位導演入圍手機電影項目,數萬人報名參賽,充分展現手機拍攝在動態維度的更多可能。

在靜態維度,華為從2017年發起影像大賽,截至2022年,已吸引全國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參與,作品投稿累計數量達400萬件。

除了辦賽事,華為影像還有供大家欣賞借鑑的影像展覽、教大家持續提升拍攝技巧的影像學堂、供大家交流激發創意的影響社區等,構建了一個移動影像的生態體系。隨著這個生態的繁榮,華為影像真實、溫暖、銳利、高畫質的獨特畫質,將被更多人認可,也成為更多人記錄生活的「畫風」。更重要的是,它將帶動移動影像在內容創作、人才梯隊、技術進步等維度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不論是技術創新,還是影像文化探索,華為影像所做的努力,不僅為個體帶來更好的移動影像作品,也為我們這個時代留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b416f311d75244c77391668a478f1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