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6月30日,根據媒體報道,小米印度正在進行大規模裁員。一位小米印度員工在接受媒體時透露,目前公司員工數量已從1400人至1500人減少到約1000人。過去一周內公司就解僱了約30名員工,未來幾個月可能會有更多人被裁。
小米印度方面對外的回應是:「與任何公司一樣,我們會根據市場狀況和業務預測做出員工數量的規劃。也並不排除對無法滿足要求的員工進行合理優化。」
小米印度裁員對外的回應背後,其實也多少透露著小米的無奈情緒,在過去這麼多年,小米一直在擴大投資,不斷擴大員工規模,很少有裁員傾向,幾乎是要工廠給工廠,要供應鏈給供應鏈。
過去小米一直是作為印度政府「Make in India」戰略的積極響者,這次資產沒收之後裁員,某種程度上,這或許意味著小米在印度的信心已經動搖了,因為小米過去多年在印度一直是大力擴張的路線,當下的裁員收縮舉動,或許意味著未來小米在印度市場已經基本不會再大規模投入了。
小米戰略層過去輕視了印度市場的阻力,如今意識到了風險
儘管有著跨國企業墳場之稱的印度過去針對外企是不分國別的,大量跨國公司逃離印度,小米過去一直對自己的網際網路思維是非常有信心的,在中國能贏,自然能贏印度,因此,一直以來,雷軍不信邪,以為過去那些跨國企業逃離印度,是別人不會做生意,是其他跨國企業在印度沒有做好服務,認為自己肯定比別人做得好,可以說,小米的整個戰略層都輕視了在印度商業布局以及行事過程中的阻力,以為自己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認為自己是特例。
因此,儘管過去兩年已經以莫須有的罪名對在小米OV罰過多輪,但技術出身的雷軍,依然認為這是誤會,這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雷軍對政治的嗅覺不夠靈敏。早在2022年1月,印度財政部指控小米印度公司逃稅,就開出了65.3億盧比(約5.5億元)的罰單。
當時國內不少業內人士就已經感知到了風向不對,有業內人士表示,當時雷軍以為印度是人口第二大國家且很快就要超過中國,而且小米手機特別適合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所以雷軍對印度的投資還在加碼,但投資印度是雷軍比較大的失誤,還好印度急不可耐的露出了真面目,但雷軍其實當時還沒有意識到風險。
尤其是從印度針對中國手機廠商的新制度來看,它要求小米OV所有中國手機廠商的執行長、營運長、財務長和首席技術官等關鍵職位,應由印度籍人士擔任。
這個新規或許壓垮小米,讓小米在印度看不到希望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這個新規是把三星排除在外的,這其實已經把明搶與針對性、傾向性打壓擺在檯面上,沒有商業規則、底線可言。
小米過去一直堅信在印度只要能最大程度滿足其就業、供應鏈的要求,印度多少會給點面子,但為何印度不給呢?事實上在印度人看來,小米的確擠占了其本土廠商的生存空間。2022年8月,根據印度《經濟時報》報道稱,中國品牌進入印度市場後,占據印度近70%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印度廠商合計占比不到1%。而在2015年這個數值是35%。
小米如今的裁員,或許看到了印度人的這種不甘,這種不甘夾帶著民族情緒,這可能是小米在印度經營的風險之處,適當收縮或是面向未來不確定性風險止損的一種本能。
止損降低投入與業務規模,小米的信心正在動搖
小米過去也低估了印度,小米過去看上的是印度的人口紅利,但現在已經意識到印度的「智慧」,從某種程度上說,印度當下的國際聲譽與營商環境,正在對印度製造造成極大的損害,但印度根本不在乎。
有人說,印度營商環境朝令夕改,不僅會大大改變世人對該國觀感,也令更多企業對印度市場的信心產生動搖,更令其與中國合作的本國企業受損,長期而言也必將影響其國家信用。但事實上,印度的營商環境一直都這麼糟糕,國際上對印度營商環境與市場觀感在全球排名中已經處於底部,它還能低到哪裡去?說到底,印度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尤其是當下印度是包括美國、日本、俄羅斯、歐盟都想拉攏的對象。尤其是美國如今要扶持印度製造削弱中國製造的不可替代的價值與地位。
印度能利用美國的戰略左右逢源,吸收各種跨國大廠的資源來投資建廠布局落地,幫助自己構建產業鏈。
裁員也可以看成是小米對印度未來的消極抗爭與反制。如果沒有這次事件,小米或許還會擴大投資,小米家電與汽車業務都要布局印度,但現在意識到不尋常的風險。
從小米裁員的話術來看,直接說明是根據市場狀況,對公司的規劃和業務做出調整。有種被大環境所強迫的味道,對未來印度市場持續看好的話術都沒有。無疑是對印度市場透露著某種失望。小米其實更擔心,印度未來有可能再更進一步,通過股權資產、董事會成員的變更等關鍵人物的變更之後,變相將小米在印度的布局轉為一家印度公司。
現在小米在印度有7座工廠,為印度貢獻了2萬多就業崗位。根本無法放棄,你走了,空出來的市場其他大廠就來爭奪了。
但如果留在印度,以後賺的錢,小米不能確定能帶走,這意味著小米現在是進退兩難,小米只能寄希望印度未來會做出改變,也表示將與印度當局合作,以方便更好解決問題。
按小米的體量,估計小米在印度企業還不能直接倒閉,這才是小米最難的地方。不過,客觀來看,現階段消費需求不足是全球性的,小米在印度的經營也不是很順,本就有收縮的需求。印度手機整體出貨量在下降,小米在印度的市場份額也在下滑。今年一季度印度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20%到3060萬部。
而小米在出貨量排行榜上,已經下滑到了第四位,出貨量同比下降38%到500萬部,市場份額只有16%。
真要知道,小米在印度可是曾經拿過20個季度第一,在這之前,印度手機市場的銷量冠軍是韓國三星。
很明顯,包括小米在內的廠商當年風風火火奔赴印度市場搶占人口紅利,把印度市場想的過於簡單了,一個個大廠來到印度重資產布局建廠、最後利潤、資產與產業鏈都留在了印度。
從目前印度對中國手機廠商的針對性來看,小米在印度的經營風險肉眼可見的上升,政府還指示他們將合同製造工作委託給印度公司,開發有當地企業參與的製造流程,並通過當地經銷商出口,要求變得愈加過分,而小米又沒有任何應對之法,如果一旦放棄印度市場,其他海外市場很難填上坑,小米的全球銷量數據可能會不太好看。
可以說,裁員是當下小米無法破局又糾結心態的一種寫照,對於投資印度的前景與希望,已經動搖了,對於印度的無理執法,小米深知光靠小米自己完成維權,那簡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減少投資,逐漸收回資本,這才是正途。投資印度的企業一直在前赴後繼,這也給了印度揮舞鐮刀的底氣,寄希望印度的改變不現實,考慮到印度市場的特殊性,或許小米的生意模式與布局方式都應該要有所改變了。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作者微信公眾號:智能新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