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電續航43公里!混動車將徵車船稅:背後的一個事實與四個隱患

2024-06-14     王新喜

文/王新喜

混動純電續航低於43公里的要交車船稅了。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官方發布公告,自2024年7月1日起,享受車船稅優惠的節能、新能源汽車需達到新的技術標準。其中,插電混動和增程車型乘用車的純電動續駛里程條件提升至不低於43公里,而純電動客車(慢充類)的續駛里程需達200公里以上。只要續航里程低於標準,通通要交錢。

從公告來看,插電混動和增程車型乘用車的純電動續駛里程條件提升至不低於43公里。

既然出台這個標準,意味著過去乃至現在市場上,還存在很多混動車型的純電續航是低於43公里。

這說明了什麼呢?這說明很多的混動車本質上還是打著新能源車招牌的油車。

43公里的續航,在大城市,一天上下班都不夠開,加上混動續航慢以及存在續航虛標、縮水的問題,這種極低純電續航標準的混動車,很多人往往拿來當油車開。

從新規來看,這種車型在過去一直不用交車船稅,很多地方甚至還不用交購置稅。部分三四線城市,純電車和混動車一視同仁,也沒有規定混動車需要純電續航達到一定里程數才能免徵購置稅。在工信部近日發布的《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中,減免車船稅涉及節能型汽車乘用車1款,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26款;減免購置稅涉及純電動乘用車66款,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31款。

在國內,15萬以上的混動車,8.85%的購置稅就1.3萬,加上每年車船稅600~700元的車船稅,可能會讓部分油車更傾向於加一塊小電池,改混動。

畢竟,有了新能源的招牌,大量混動車43公里續航就不用交車船稅,減免購置稅,無論是賣車,還是企業本身的成本壓力,都得到了降低,但問題是,這給國家的稅收造成了負擔,尤其是這種超低續航的混動車其實本質就是要蹭政策的紅利,與發展新能源的目標相悖了。

想想看,這種混動車,相當於在油車上加一塊小電池,有個大油箱,平時基本上需要當油車開,對汽油的消耗造成負擔,既不環保,更談不上新能源。現在純電車都有續航焦慮,最大的痛點就在於如何把續航做到儘量能支撐一趟堵車的情況下,能安全到達目的地的長途之旅。

由於電池技術瓶頸,很多消費者買了混動,這其實是搶了真正的新能源——純電車的蛋糕,純電車先不說電池污染,至少在路上跑是環保的。

國內發展混動的目的應該是以電為主,以油為輔,平時在大多數場景中用電,在節假日擁堵高速等特殊場景用油才是目的,但以43公里續航為界,44~45公里的續航就滿足要求了,但這種續航標準本質依然是油車,在很多場景中需要用油。

如果要發展這種混動,油耗又沒有降下來,平時當油車開,跟燃油車本質是一樣的。但是加一塊小電池,就能享受油車所沒有的購置稅與車船稅優惠。

這可能產生4個隱患問題。

其一是,沒有解決環保的問題,反而造成雙重污染。這種低純電續航版本的混動,以油為主,以電為輔,它平時開的時候,產生燃油污染,最終退役的時候,還有廢棄電池污染。這種混動不是新能源,而是雙重污染的油車。

其二,對國家稅收造成負擔。車船稅與購置稅,都是針對油車,而車船稅是按照汽車排量計算的,燃油車的稅費方面,1.0L-1.6L排量車型,每年稅額是300元,1.6L-2.0L排量車型,每年稅額為360元,2.0L-2.5L排量車型,每年稅額是720元。這筆費用不大,但是如果按照混動市場龐大的體量來算,卻是一筆巨款。

而車船稅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資源短缺和保護環境,以及增加地方的財政收入,用以道路建設、維護等。

根據2024年2月,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張玉玲等人在《中國公路》雜誌上發表了題為《高速公路養護期收費制度的思考》的文章。文章指出,當前全國普通公路每年養護管理資金需求缺口在50%左右,有40%左右的普通公路陷於「列養但無錢養,應修但無錢修」的困境,並且隨著公路里程的增加,公路養護資金缺口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

現在混動車的勢頭比純電車要更好,不用交車船稅與購置稅,給國家道路維護、養護和建設造成壓力。這些稅收收入原本可以為建設新公路、改善現有公路補充一條現金流。但如果打著新能源旗幟的低續航版本混動車越來越多,這種資金缺口壓力越來越大。

其三,擠壓純電車的發展空間。純電車競爭力在提升,但其實還沒有對燃油車形成絕對的壓倒性優勢,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在6月發布的《2024新能源汽車消費洞察報告》顯示,2024年新能源車意向購買用戶已與燃油車旗鼓相當,其中41.42%的用戶在購買新能源車時,更傾向於插電混動車型;還有17.82%傾向於購買增程式混合動力汽車;純電「支持者」僅有三成。

從數據來看,現在混動車已經是新能源車市場的主力了,從購買意向來看,已經超過60%。

混動車發展的越好,燃油發動機銷量越好,在50KM左右的低續航混動車型中,核心成本是發動機,甚至很多都是採購國外的發動機,因此,大量發動機搶了新能源車大電池的蛋糕。這對純電車也就是真正的新能源造成了擠壓。

其四,安全層面的雙重問題,我們知道,電車與油車都有自燃的機率與風險,尤其是在發生碰撞的情況下,尤其是我們看到一些混動、增程車往往是從車頭燒起,這意味著插電混動或增程由於有油箱有電池,存在雙重風險,尤其是很多混動車就想蹭新能源政策紅利,電池性能馬虎,續航標準低,這本身就帶來了更大的風險。

以43公里續航劃線,背後透露市場存在大量低純電續航混動車的這樣一個事實,這類車型沒有為新能源環保做出應有的貢獻,造成的隱患卻不能忽視。從消費者角度考慮,可油可電的混動車化解了續航焦慮,但問題是油電的比例要協調,用電要能應付大部分使用場景,如果續航太低,很多場景需要用油,不利於新能源車市場的健康發展。

混動市場的健康發展應該是以電為主,以油為輔,混動市場太低的續航標準,容易讓車企走入以油為主,以電為輔的歧路,這樣會導致大量油車(帶一塊小電池)改混動,因為這樣能吃新能源的政策紅利,但隱患卻導致新能源的方向跑偏,導致雙重污染與更大的汽車稅收壓力,甚至導致純電車占比越來越少,與發展新能源初衷相悖,這或許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a48041f1268866a2bc0db5b9e1b3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