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新能源車多起自燃,又勸退一波消費者,車企不能裝作看不見

2024-05-06     王新喜

文/王新喜

這個五一,又是新能源車非常糟心的一個假期。

五一新能源車多起自燃,又勸退一波消費者

5月1日,武深高速龍門到新丰南路段,一輛拉新能源汽車的半挂車突然起火,火光沖天,黑煙滾滾,一車的新能源被燒成骨架。引發了大範圍關注。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今年4月的河北滄州與1月的瀘渝高速宣城段,滿載新能源車的承運拖車在運輸途中發生自燃,一整車燒成骨架。

同樣在五一期間,在海南街頭一新能源車發生自燃,短短几分鐘燒成廢鐵,火勢兇猛難以撲滅。

此外據杭州日報報道,在5月2日的哈爾濱街頭,也出現了一新能源汽車發生火災,旁邊的洒水車見狀秒變消防車協助滅火,但火勢太大,洒水車起到的作用也是降溫。

在五一前一天,東方網報道,上海南浦大橋浦西主引橋一新能源車行駛途中起火,火勢兇猛,駕駛員下車後撥打報警電話,主線道路受阻約半個小時,所幸無人傷亡。

一名為烏魯木齊向北租車的網友在高速公路上拍到一輛新能源車在快車道發生自燃,火苗從車底竄出,濃煙滾滾。

此外據澎湃新聞報道,5月3日,雲南昆明一新能源車主反映,車輛經歷一次輕微追尾事故後未現任何異常,車輛外觀僅有輕微刮痕,儀表沒有任何故障提示,供電以及動力供電沒有任何異常,但8小時後車頭充電口處突然冒煙自燃。

這些頻發的自燃事故,再次引發了公眾對於新能源車輛自燃的廣泛關注和擔憂。「想買新能源車,現在又糾結了。」有很多網友在評論區表達了類似的擔憂。

自燃問題,是很多消費者擔心的一個問題。儘管很多數據表明燃油車也會自燃,但新能源車的起火更難撲滅,危險性更高。2023年,汽車曝光台的數據顯示,平均每天8輛新能源車起火。

在今年年初,部分在海南自駕準備離島的旅客,遇到返程輪渡船票「一票難求」的情況,離島的油車可以上船,而每輛滿載的輪渡每輛只有5個新能源車指標,此事引發爭議。

當時海南一航運公司介紹,這源於避免電池起火的問題。為了安全起見,每條船對新能源車出島有裝載限額,這次武深高速半挂車上的新能源車起火,有網友感慨:這解釋了海南島輪渡為何限制上船數量。

新能源車與油車的自燃不同,油車起火主要源於燃油泄漏、電氣系統故障、發動機過熱可能導致易燃液體起火或者碰撞事故或導致燃油管路破裂或電氣系統受損等。

但是新能源車自燃可以在任何狀態下起火,包括充電時、行駛時,碰撞時起火,甚至是靜置狀態下也可能起火。新能源汽車起火靜置時起火占比31.36%,是最高的。

因此,從今年五一的半挂車起火來看,它的起火要麼就是靜置狀態起火,要麼就是碰撞起火。

「萬幸這些車在半挂車上起火,如果被車主買回家起火,後果不堪設想。」有網友感嘆。

而從上述雲南昆明的車主的案例來看,他屬於碰撞後起火,但該車在碰撞後幾乎是完好的,沒有顯示任何異常,但卻在8小時後發生了起火。

此外,上海南浦大橋浦西主引橋的一新能源車是行駛途中起火。

新能源汽車起火自燃的原因是什麼?如何避免?

為什麼新能源車起火,幾乎在任何狀態都有可能,甚至不存在預警因素,主要源於電池問題,新能源汽車的變革意義主要在於它做了一個電池能量管理系統,這個系統把數以萬計的電池整合在一起。如果沒有這個系統。這麼多電池堆在一起是非常危險的,但電池管理系統有能力有上限。

而鋰電池起火自燃的直接誘因是電池的熱失控,所謂熱失控,是指電池受各種刺激引發了內部短路,導致電池內部溫度升高上千度,易燃的電解液沸騰、噴出,接觸空氣後就會燃燒。

電解質是液態的,正負極浸泡在電解液中,在正負電極之間還有一層隔膜來隔離正負電極,以防止短路。但電池一旦因為高溫或被撞擊變形,隔膜就會被刺穿,導致電池內部短路和電解液泄露,可能引發火災或爆炸。

要解決新能源汽車鋰電池自燃問題,關鍵在於全面提升電池的安全性。這涉及到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從多個層面進行考慮和實施。

首先,電池的安全設計至關重要。設計階段就應確保電池在各種極端情況下都能保持穩定,不發生熱失控等危險情況。同時,對電池的材料選擇、結構布局等也要進行精細化的設計和優化。其次,對電池的溫度、電壓、電流等各項指標進行實時採集和分析,對對電池的運行狀態進行實時監控。此外,還需要為電池配置高效的散熱系統。確保電池在高溫環境下也能保持正常運行,不會發生熱失控等安全問題。

這需要企業在電池技術層面做更多的投入與研發,但現有技術還不能做到完全不發生自燃。

從長遠的技術變革來看,可能最終需要回到電池技術上的突破,研發固態電池。固態電池的核心特點在於使用固體電極和固體電解質替代了傳統鋰電池中的液態電解質。固態電解質在化學上比液態電解質更穩定,這意味著它們在充放電過程中不會像液態電解質那樣容易發生化學反應,具備不易燃、無腐蝕、不揮發、不漏液的特點,即使在高溫下也不會著火這一變革極大提升了電池的安全性。

而在固態電池中,電極被固態電解質隔開,沒有液態電解液的泄漏風險,減少了短路的可能性。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傳統鋰電池的安全隱患。

消費者要形成安全避免自燃的習慣,車企該重視自燃的痛點了

「給我一個換電車的理由。」、「想把油車換成電車現在糾結了」等等,幾乎在每一次新能源車自燃事故的評論區,我們都能看到類似的這些調侃。

新能源車自燃,是保守的消費者尤其是至今仍然固執選擇油車的消費者最關注的痛點,對於消費者來說,也需要主動養成安全用車習慣,避免起火自燃的隱患。

電池怕高溫,首先是車主在停車時儘量選擇非暴曬停車場,避免車輛長時間暴曬;其次,儘量不要在停車後立即充電,長時間用車後,動力電池發熱嚴重,有可能引發電控系統失效。

其三,在行駛時發生托底等情況,要及時前往4S檢測,一些行駛過程中的自燃,一個原因是,在行駛過程中車主有可能磕碰到了底盤,從而造成電池泄露導致自燃。車主應定期檢查電池線路、散熱系統以及電控系統,發現異常應及時修理。

其四,通過儀表查看冷卻液及其他零部件設備,是否充足和正常,夏季車內開空調時間長,冷卻液嚴重不足也是導致自燃的原因之一。

其五是儘量避免有可能觸發電池短路的行為,比如私改電路、涉水、雨天充電時雨水進入充電口,都可能導致電池短路。其四,發生追尾碰撞事故,要對電池做全面檢修。

現在業內要求新能源車在滿電時做碰撞測試的呼聲很大,而滿電碰撞測試,既能測試電池、增程器的自燃機率,碰撞後到底有幾分安全性等。

在今天車多人多、節假日到處堵車的駕駛環境中,沒有人能100%保證避免磕碰、追尾,因為這個痛點,也讓部分消費者糾結一陣之後,最終買了油車。

但是從國內新能源車企大佬來看,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是,無論是在發布會,還是在平時營銷對於自燃問題,都是有意無意迴避略過,對於消費者非常關注的自燃問題重視度不夠。

今年許多消費者在電車上口碑的下滑,這不是一個偶然的事情。而是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一定會遇到的事情,而大眾心理潮流的逆轉的,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警醒的事情。

由於新能源車被認為是未來趨勢,消費者對新能源的自燃關注度天然更高,因此車企對此需要重視,如今新能源車滲透率超過50%了,對於自燃問題,新能源車企不能當做看不見,是時候要花大力氣解決這個問題了。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2a4b5aefe341d09584d86c92e303b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