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也叫「隸字」。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因襲小篆並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
隸書分為「秦隸」(簡牘體)和「漢隸」(今隸)。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漢隸)略顯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鳳尾」、「一波三磔」。它源於秦小篆和簡牘體,到東漢時達到頂峰,書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落筆輕重頓挫富有韻律變化,具備了現代美學意義上的「書法藝術美」。風格也日趨多樣化,頗具藝術欣賞審美價值。
1、|偏枯|
運筆的偏枯,即用兩種字體的筆法,寫成一個字。「真草合成一字,謂之偏枯。」偏枯當然也包括真隸合成一字,隸篆、隸草合成一字等混雜寫法。運筆的法度是區別字體藝術特性的準繩,不能有毫釐之失,「若豪(毫)厘不察,則胡越殊風者焉。」因而,絕對不允許運筆偏枯,寫成雜體俗字,反以為是書藝創新。運筆偏枯的弊病,近代以來更加嚴重,主要是由於「欲變而不知變」,不理解「每作一字,即須作數種意況」的意旨,以致把意、法混淆了。這當然也與訛傳誤導以及標新立異等有關。
東漢《白石神君碑》
2、|板滯|
由於運筆的基本要求,是把筆畫寫活,所以歷代書家都把運筆的板滯,視為一大弊病。「書忌板滯,畫忌板結。」唐太宗論筆法也說:「勿令有死點死畫,方盡書之道也。」時至清代,人們對筆法更加隔閡,加上社會政治原因,遂形成了死板凝滯的「館閣體」。
但是,在反「館閣體」的人士中,崇尚法帖的書家.未能擺脫板滯的弊病;尊碑的書家,因為「古今阻絕,無所質問」,竟用禿筆描摹篆書,用羊毫筆塗畫隸書,也把筆畫描畫得板滯不堪。至於板滯的表現,有如枯木、死蛇、破笛等形態。枯木形病筆,是運筆直鋒牽裹所致,即所謂「豎筆直鋒則乾枯而露骨」。死蛇形病筆,是運筆生拖硬拉,缺乏虛實導頓的緣故。破貧形病筆,是信筆抹畫造成的,多見於隸書和魏碑字幅。
三、|浮薄|
運筆的浮薄也是一大弊病。運筆要求遒勁有力、萬毫齊力、力透紙背、「人木三分」,把筆畫寫成「鐵畫銀鉤」,以表現書法藝術的生命力。運筆浮薄的毛病,古人多半是因為運筆方法不當,而今人明顯是缺少臨習功夫。
一些「書法家」,運筆不僅橫勒不能緊越澀進,豎努不能搖曳戰行,而且連橫平豎直都做不到,就必然會把筆畫寫得浮薄曲枯,如同敗蔓;或者用鋒遣毫,鋪裹無度,運行失節,把筆畫寫得形似爛繩;或者指腕不能運轉,筆臥紙上,把筆畫寫得好像麵條等.書法是「書而有法」的藝術,過不了運筆法這一大關,就不能跨進書法藝苑的大門。
四、|俗濁|
書法是高雅而奇特的藝術,最忌俗濁不雅。運筆雖有多種弊病,而最可惡的是俗濁狀態。俗有庸、粗、野、鄙等形態,而矯揉造作的鄙俗最可厭。濁有混、污、昏、拙等形狀,而觸筆、漲墨的污濁更可惡。由此可見,學書要想除掉俗濁的弊病,只有堅持「書而有法」的原則,以畫沙、印泥的運筆,把筆畫寫得遒勁健美,「明利媚好」,才能脫俗去濁,進人高雅而清新的藝術境界。
至於運筆的其他弊病,如觸筆、漲墨、纏綿、稜角等,有的已經指明,有的在研討某一字體病筆時還要涉及,就不在此節論述了。總之,由於書法的技藝性特彆強,而誤導錯學的弊病特別多,所以必須澄清是非,提高認識,才能順利學習,以期得法成家,為促進書法藝術復興繁榮作貢獻。
1、橫長豎短
凡中間或底部穿插一橫的結字,要突出橫畫,橫宜長豎宜短,長橫要豐滿狀實,但要切忌臃腫,使靜態的字變為動態的藝術。
2、因字賦形靈活多變
每個漢字筆畫的大小、多少、長短不等,書寫時須依據其字的特點和自然形態,決定字的高低、寬窄及字的大小的形狀。
3、上覆宜寬出神韻
寶蓋頭一類的上寬下窄的字形,要求上面寬的部分覆蓋下面窄的部分,呈倒三角形狀,但重心不偏不倚。上實下虛,相映成輝。
4、橫短豎長的中流砥柱
中間貫穿豎畫的結字,要使豎畫正而直,寫的略長些為宜,以突出豎畫在結字中的主要地位,忌短而斜。要寫的穩重壯實,如同堅挺的柱子。
5、左小右大求奇險
有些字形出於結構變化之因,往往把左部分寫的小點,而把右部分寫的大點,伸展稍長,粗略看去是有傾斜,其實不失重心,平衡統一,是書法藝術的魅力所在。
6、左大右小
有些漢字左邊寫的較大,右邊部分則寫的較小,放左斂右,右側緊縮,左側舒展,兩部分之間一大一小,一高一低,相互呼應,猶似是獨立國家國協別有一番情趣。
7、左右避讓相得益彰
有些漢字由於結構筆畫繁簡等問題,上下、左右的排列,容易出現鬆散、不和諧,應此要把有的筆畫左伸或右展,使之即不擁擠又不分離,保持整體的穩定。
8、上大下小更美觀
有些漢字,上部要寬大舒展,下部不宜大。具體結字要根據各自結構處理,要做到上寬下窄、上實下虛、以虛托實,方顯中國漢字的書法藝術魅力。
9、上小下大更穩健
有的字,下部要寬大舒展,而上部宜緊小短促,似三角形。具體筆畫根據各自結構進行處理,要做到下寬上窄、下實下虛、穩實端莊,猶似大廈基座穩若泰山。
10、右側偏旁宜居中
字的右邊部分小,應把右部分與左邊大的部分相靠近,並居與中間,切記偏上或偏下,以使結字整體有平衡感。
11、宜豐勿瘦
筆畫少、結構疏的字,要以豐肥制稀疏,宜把筆畫寫的粗壯豐滿開張,字形有飽健有力寬宏之感,間架端正,遒勁自然為上。
12、宜瘦勿肥
筆畫繁多、結構寬大的字,應以瘦制密,要求清瘦而不細弱,宜把筆畫的略細和緊密些。運筆時注意間架結構勻稱,莫使結字有侷促或鬆散感。
13、筆畫宜穿插清晰勿粘連
筆畫交叉多的字,應注意上下或左右間隔布白及交叉筆畫的疏密、長短、寬窄,穿插交叉處切不要粘連擁擠,筆畫要清晰,穿插要適度。
14、偏旁揖讓配合得體
左右偏旁的大小要根據主體部分的大小而定,如主體較大,則偏旁略小,要做到相互照應、迎讓得體、密切配合,以窄讓寬、以小讓大,和諧協調。
15、避免雷同求不同
遇有兩個以上相同部分組成的並列或重疊的字形,其相同部分的寫法應各有所別,以各部分微小的變化來豐富和活躍整體結字的和諧與生動。忌形態相似狀如運算元。
16、畫距均等計黑當白
字形端正、橫豎筆畫多的字,筆畫之間的距離要勻稱,筆畫要整齊,切勿過空或過密、過偏或過粘連。為避免呆板,展現活潑動態,須根據不同情況靈活變化,於下筆之前成竹於胸,安排妥當,計黑當白儘量讓筆畫距離均等。
17、偏中求正求平衡
字形、筆畫偏斜的字,要在點畫偏斜的字,要在點畫形態、中心線、支撐點上下工夫,掌握好重心,偏中求正,產生一種「不平衡的平衡」的視覺效果,使漢字的形體產生靈動態勢,給人以活潑嚴正之感。
18、內外適中相得益彰
包圍結構的字,內部要均勻、充實,內部不宜過大或過小、過高或過低,位置要居中,不可與外圍相逼,注意內外相匹配,相得益彰,不要有空曠或臃腫的感覺。
19、向背分明穿插揖讓
漢字的左右部分相向或相背,相互之間要穿插揖讓、各得其所,在向背之中穿插成一個整體,做到「相向不相礙,相背不離散」。
20、橫宜扁方
形狀扁闊的字,要順其自然,巧取橫勢,結體稍扁寬,靈動豐滿。要防止把筆畫象左右拉的過長,把上下形體壓的過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