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這個字,雖然筆畫少,但是在實用速度下,不太容易寫得好!
需要把握這幾個特點:一、第一撇是平撇,第二撇是附鉤撇,注意豎撇的方向、長度、弧度,末端上挑時自然出鋒;二、「口」的第一筆宜長,然後一個2字符,整體上,「口」與撇的下端在一水平線上。
當然,同一個字,有不同的風格,此字,只是我的理解!
「家」這個字,問的朋友也不少。寶蓋頭一目了然,不需多言。
主要是下面的「豕」,兩連撇短促而有力,寫完後牽絲寫右邊,右邊在快寫的情況下,適合處理成「3字符」,其他地方可以慢,最後這幾筆,適合連筆快寫!
慢寫反而容易不自然,當然,這要根據每個人的手感!
「自」這個字,沒有什麼主筆,談不上俊俏,寫規範即可!
有兩個注意的細節:一、左面這一豎寫完後,下一筆橫折鉤的下端,比左面一豎下端更低;二,「自」裡面的兩連橫,異化成了「3字符」,適合快寫!
「可」字,比較簡單:第一筆長橫扛肩,根據每個人的審美,可以寫得飄逸,也可寫得堅定;下面的結構可以看成是一個「n"字符,連著一長豎,豎有懸針,懸針出鋒,收筆方向為下偏左一點。
所謂實用行書,不但考慮實用,而且最大程度上尊重硬筆書法審美!
「會」這個字,一撇一正捺,嚴格來講,並非是最實用的寫法。還有如:一撇一反捺,更適合快寫;甚至把撇捺異化成撇折連筆的寫法(這就不太規範了)。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正式場合,日常寫字的時候,也可以把最後一點用回鋒來代替。
常看古貼的朋友應該知道——「撇折+點」(厶)的組合,不論是二王,還是米芾等等古代名家,很多直接用回鋒來代替點的,如:「去」、「公」的最後一筆,都可以用回鋒來取代點,而如果「厶」在上面,比較適合把點寫出來,也就是留形為宜,如「台,允「等字!
對於我而言,無論「厶」在上還是在下,都習慣常用回鋒來取代,在我的理解中:作為日常字,一不影響辨識度,二古代有出處(雖然古貼中,往往是下面「厶」才用回鋒),如果連這一點發揮空間如果沒有,行書的」活「又在哪裡呢?
所以,「台」,「允」這些字,我也採用回鋒的處理方式。上面黑體字中的觀點寫給大家,是出於負責任的態度。而下面我說,我喜歡一律省去點,用回鋒來代替,只是講出我個人不太成熟的理解,僅供大家思考、甄別!
「里」字簡單,上面「日」寫成倒梯形,注意快寫的狀態下,轉角處適合」以圓代方「;下面一個」土線結」,「土線結」中的「2」字符,不適合寫得太寬,該字的結構,上寬下窄,重心要對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