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京廣線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境內,從濟南開往廣州的T179次列車撞上山體塌方後堆積在鐵軌上的土方,導致一節車廂起火,第二至第六節車廂脫軌側翻,多名乘客受傷,一名乘警不幸遇難。塌方原因是雨季提前到來引發的連續三天強降雨。過去幾年,類似因地質災害導致的交通事故已有多起,主要發生在缺乏先進監控技術的老舊交通路段。
記者 | 王梓輝 李秀莉
第一批救援者:當地村民
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高亭司鎮村民李華是在事故發生大概二十分鐘後到的現場。剛到中午時分,李華聽到村裡有人說火車出事故了,他就趕緊跟上去看看。到現場後,他看到綠色漆皮的T179已猶如一條巨龍般躺倒在地上,「幾米高的車頭已被撞到變形,脫離軌道,橫亘在兩道鐵軌中間。」李華對本刊記者說。
事故現場
不遠處,火車司機「臉色憔悴」、「衣服髒亂」,沉默地坐在路邊的一塊石頭上,「看起來精神狀態很不好。」車頭往後的四、五節車廂傾臥在地,幾個車輪脫離車體被甩到路邊,車頭後的第一節正在發出火光,濃濃煙霧飄向村莊上空。受損最嚴重的五、六節車廂則「像被攔腰截斷」,重疊在一起,堵塞了整個火車車道。在此之前,這輛從濟南開往廣州的列車正如往常一樣平穩行駛在中國最重要的南北鐵路命脈京廣線上。
此時,傾覆車廂內的大部分乘客已經撤離。踩著破損的窗戶,李華跳進車廂,搜尋其他被困人員,他告訴本刊記者,三到六節車廂屬於臥鋪,內部受損情況並不嚴重,只有一些被子、行李等滾落在地上,桌子、床板等沒有發生移位。到第五節車廂時,道路被阻斷。他改從火車頂部穿行,發現在第五到第六節車廂的夾縫位置,一名乘務人員被卡住動不了了。村民們拿來電鋸,準備施救,但因為兩節車廂「已經對摺,且剛下過雨有點滑」,救援難度很大。
另一位村民王軍所在的高亭司鎮阜頭村距離出事地點永華村幾公里。在村民群里看到消息後,王軍也第一時間開著車從家裡趕過來,此時現場已經有村民拿著繩索、錘子等工具準備施救。火車側翻的位置是一道深溝,兩側被1米多高的護欄圍著,深溝的一側傍山,一側連著鄉間的一條柏油小路。王軍和現場的村民兵分兩路,一路人從柏油小路的位置下去,用胸部合力頂開護欄,一路人前往幾十米開外的高架橋,從高架橋的邊緣位置滑入車道,慢慢靠近火車車廂。
隨後,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進來。據永華村村支書介紹,收到黨員指導小組長的電話後,他和鎮黨委很快組織了一百多位永華村村民前來展開救援。
村民們通過被推倒的護欄進入車道,沿著側翻的車廂一節一節搜尋被困乘客。此時,已經有不少乘客沿著破損的火車車窗爬了出來,攀上車廂頂部,向安全地帶轉移。一位坐在列車中部硬座車廂的乘客說,事故發生前她還在玩手機,後一秒人就向她這邊砸過來,「那一瞬間感覺十分恐怖。」幸好她所在的車廂只是傾斜而沒有徹底翻覆,大家隨後紛紛從破損的窗戶里爬了出來。
永華村村支書則告訴本刊,除了幫助一些受傷不嚴重的乘客從車廂里爬出來,他們還利用繩子將兩位腿部和手部骨折的重傷者從車廂里吊出來。因為腿部有疾而行動不便的王軍則充當起司機的角色,負責將傷員送往距離事故地點幾公里遠的第二人民醫院。到下午1點多,一共分三批送了十幾人。
專業救援隊到達現場
大約半個小時後,包括郴州市和周邊市縣的消防救援力量陸續趕到現場。總共28台車,130餘名救援隊員開始拉網式搜救。郴州市消防救援支隊副隊長鄧湘波告訴媒體,當隊伍趕到現場時,看到火車的空調機組部位有三個配電箱,處於分開隔斷的狀態,除此以外,據廣鐵集團相關人員的介紹,車上還有4500升零號柴油。第二節車廂已經著火,這些柴油是危險的燃料。
救援隊決定,首先利用泡沫進行滅火,阻止火勢從第二節車廂蔓延到火車的其他部位;同時展開拉網式排查,搜索、營救被困人員。截至當天下午4點53分,京廣鐵路T179次列車上共計654名旅客和37名鐵路工作人員中,共有4名旅客重傷、118名旅客輕傷;有1名鐵路乘警經現場搶救無效不幸殉職,5名鐵路工作人員輕傷。所有受傷人員均送往當地醫院救治或觀察。鐵路部門已安排其他旅客轉乘高鐵至目的地。
消防員、武警救援隊已到達現場。
人員搶救完成後,工程搶修陸續展開。挖掘機、軌道車、大機搗固機等搶修設備也很快趕到。李恆是一名吊車司機,當天中午12點左右接到公司的通知,隨後他開著吊車從耒陽出發,下午2點多趕到事故現場。此時,已有20多台25噸的吊車和兩台160噸的大型吊機從耒陽和郴州開過來了。
李恆告訴本刊記者,到達現場後發現,「火車側翻的位置很偏僻,且場地比較小,只有一條鄉間小路過一台小車或者消防車,大型作業設備進不了。所以需要先在旁邊挖出一條路出來。同時趕緊把塌方的位置挖開,保證現場安全後把吊機開進去。」
最終,經過多方力量一整晚的救援及施工,通過對脫線的車廂起復,並對大約380米受損鋼軌進行更換後,31日9點01分,京廣鐵路郴州段塌方區段上下行線路已恢復通車。
連續下了三天雨
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韓征是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客座研究員。他告訴本刊記者,這次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可能有兩點,第一點與當地的地質環境有關。韓征說,事故發生的郴州地區從地形地勢上以低山丘陵為主,山勢從海拔來看雖然不高,但都比較陡峭。再加上當地岩層以板頁岩和紅壤為主,連續降雨後易發生軟化和膨脹,抗滑穩定性很差,本身就是地質災害發生的高風險區。
第二點與近期的氣象條件有關。韓征說,整個湖南地區近期的降雨都比較多,特別是一些大暴雨特別多。短期的大暴雨會導致地表徑流比較大,就可能對鐵路邊坡形成比較強烈的沖刷,會導致邊坡失穩。
一位當地居民告訴本刊記者,永興縣當地在事故發生前已經連續下了三天雨。「前兩天雨很大,今天(3月30號)是中雨,午後只停了一個多小時又接著下雨。」從數據上看,事發地永興縣3月的雨日天數達到了27天,雨日率接近90%;月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上,為常年平均值的兩倍。
韓征告訴本刊記者,從現有的情況來看,持續性強對流天氣帶來的強降雨還是導致本次事故最主要的因素。3月初,湖南省也發布過2020年全省第一個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預警顯示,自3月3日20時至4日20時,受降雨影響,湘南部分區域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風險較大。
老舊鐵路的巡查漏洞
由於湖南地區此前屢次發生因地質災害導致的交通事故,鐵路部門對此其實制定過相應的措施。一方面是從技術上著手。韓征說,國內高鐵目前已經有了更先進的預警措施,比如大量使用攝像頭來監控線路狀況;普通鐵路因為建設年代比較早,在預警技術上弱一些,但在路邊山體上一般都會用混凝土噴錨結構做擋土牆,在地表徑流大的地方還會設置一圈截水溝用來排水。
王軍告訴本刊記者,此次發生坍塌事故的鐵路旁山體也用石頭和水泥做了護坡,「正常來說滑坡的可能性很少」。另也有村民說,記憶中該段火車軌道啟用至今的幾十年里,未發生過塌方事故。因此韓征分析,這次可能是短時間內遇到了連續暴雨,超過了防護設施的閾值。
在技術手段沒辦法徹底解決問題的條件下,更主要的應對措施還是靠人力檢查。在廣鐵衡陽車務段工作的李強告訴本刊記者,衡陽和郴州地區的鐵路線路基本都是由衡陽工務段負責管理。每年4月1號前,單位都要進行防洪培訓和防洪演練。「因為按慣例是每年4月1日才進入雨季」,李強說,「但沒想到今年的雨季來得特別早。」
培訓當然只是一部分,鐵路的日常維護管理都要靠鐵路工務部門的巡線員完成。從地圖上看,此次事故發生的京廣鐵路馬田墟至棲鳳渡區段,全長15公里左右,一般兩個站各管一半。李強說,這兩個站每天會各出兩位巡線員做線路的檢查工作,但由於他們需要沿路檢查每一條軌枕上的道釘和扣件,不會快速沿著線路來回巡查,因此很難完全監控到所有的危險。
所以李強告訴本刊記者,塌方發生的時間最多也就十幾分鐘,如果前一趟車經過時並沒有塌方,鐵路巡線人員很難「恰好」發現塌方情況。
報警為何失效?
據媒體報道,當火車還沒到達出事點時,永華村村民李海平在鐵軌上方的天橋上看到前方鐵路旁山體出現塌方,並且有土堆覆蓋了鐵軌。他意識到會有危險,就迅速趕回家拿起手機,在11點29分撥打了110報警電話。根據他向媒體展示的通話記錄顯示,他當時的通話時長達1分21秒。「主要是說以前的老高亭司車站有滑坡體,將鐵軌埋了。」他對媒體說。
隨後,當他看到鳴笛著的火車向這邊駛過來時,還將衣服脫掉並用力揮動,希望引起司機的注意,但最終沒能阻止事故發生。從李海平看到鐵軌上有塌方體到其11點29分撥打報警電話,再到11點40分事故發生,中間的時長不超過20分鐘。
一位鐵路工務部門人士告訴本刊記者,普通人發現線路塌方選擇報警是最常見的辦法,然而從報警到通知司機停車,中間還有好幾道流程。該人士說,由於地方公安系統無法直接通知地方鐵路部門,他們在接到消息後都是通知鐵路公安部門,鐵路公安再通知對口的鐵路部門,然後還要上報給鐵路調度系統,再由鐵路調度系統通知司機,司機才能制動停車,這個流程至少得花幾分鐘。如果哪個環節再耽擱一會兒,就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對下一趟經過列車發出預警。
而對於這次事件中村民提前報警但未能阻止事故發生的情況,永興縣縣委宣傳部的相關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已經注意到這則信息,目前正在向有關部門了解核實。王軍則告訴本刊記者,他到達現場時還聽到李海平很生氣地質問民警,「他說出了這個事,怎麼報了警那麼久都沒見到你們。」
在此之前,2014年7月15日,京原鐵路沿線多處發生泥石流,河北省淶源縣王安鎮山炮村村民盧偉在發現泥石流淹沒鐵路之後,迅速冒著生命危險繞過山洞衝到鐵道中央,向行駛中的列車示警,最終避免了一場可能的列車脫軌事故。
但這樣的情況只是幸運的個例。一般情況下,出於安全考慮,村民無法接近鐵軌。李華告訴本刊記者,平時鐵軌兩側都有防護網,也禁止村民進入鐵路的範圍內。「昨天如果不是出事的話,基本上我們也進不去,因為防護網打不開。」
因此韓征說,此次事故過後,普通鐵路也應該學習高鐵的一些技術手段,在危險係數較高的邊坡地帶安裝傳感器和攝像頭,提高預警能力。「也可以利用一些像無人機之類的新技術,爭取做到每天定期進行飛行巡檢,這能對周邊的一些地形地勢變化做早期判斷。」
另外,相關部門也應該加強對重點區域的治理。「因為發生災害的地段主要就是一些比較多山的地區」,韓征說,「我們如果可以沿著老舊鐵路重新走一遍,對周邊一些比較易發生災害的地區採取一些工程治理措施,這可能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本文圖片來自「人民視覺」,文中村民均為化名;感謝實習記者程逸對本文提供的幫助)
作者檔案
王梓輝
可慢慢而歸
個人微信:guitumanman
個人微博:漢瑟姆WANG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台。
掃描二維碼,一鍵下單
「全球抗疫 惟有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