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高發季:警惕今冬峰值

2023-12-07     中國新聞周刊

原標題:流感高發季:警惕今冬峰值

流感高發季:警惕今冬峰值

家住北京的顧夢發覺自己「中招」是從11月27日晚開始的。睡覺前,她突然渾身發冷,次日醒來開始頭疼,並發燒至38.7℃。在她生病前兩天,同住的公公、婆婆分別出現咳嗽、發燒症狀。顧夢和婆婆吃了兩天退燒藥,未見好轉。

11月29日晚7點,顧夢和婆婆來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發熱門診,她們被告知,候診時間要3~4個小時。隨後,顧夢和家人去了附近一家二甲醫院,在發熱門診等待了1個小時,做了檢查。最終,顧夢被確診感染了甲流和肺炎支原體。

11月2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通知稱,今冬明春,國內可能面臨流感、新冠、肺炎支原體感染等多種呼吸道疾病疊加流行的局面。冬季,國內新冠疫情仍存在反彈的風險。

12月1日,中國疾控中心發布今年第47周《流感監測周報》,即在11月20日~26日,南、北方省份流感病例持續上升,以H3N2毒株為主。據報道,綜合近十年同期數據,這一周流感樣病例占門急診病例總數百分比,已達到近10年以來最高水平。12月2日,國家衛健委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稱,目前流行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均由已知病原體引起,都有相應成熟治療手段,未發現新病毒或細菌導致的新發傳染病。

12月1日下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發熱門診,患者在診室外等待就診。 攝影/本刊記者 楊智傑

12月中旬起老年患者或增多

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張振華注意到,10月中旬之前,他所在醫院的發熱門診患者,以感染肺炎支原體為主,11月中旬以來,流感患者增多,截至12月1日,流感患者約占發熱門診患者總數的40%~50%,兒童和中青年患者居多。張振華向《中國新聞周刊》提到,和2020年之前相比,今年的特別之處,除了肺炎支原體感染嚴重,患者還出現感染幾種病原體的情況。今年冬季,他在門診遇到了同時或先後感染了支原體和流感病毒的患者。

不同的呼吸道疾病,症狀也略有差異。張振華介紹,感染流感時,患者會有更嚴重的發燒,伴隨明顯的流鼻涕、肌肉酸痛等症狀,今年流行的主要流感毒株是H3N2,一般不會影響到肺部。肺炎支原體的症狀,除了包括發燒和肌肉酸痛,還有明顯咳嗽,病情嚴重時會出現肺部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免疫功能正常的孩子多是輕症感染,症狀類似普通感冒,發燒、流鼻涕和咳嗽症狀都不會嚴重。

在社交媒體上,不乏「中招」流感的網友感慨,「這波甲流感染比得新冠更難受」。對此,張振華解釋說,首次感染新冠時,不少患者的症狀會相對嚴重。隨著感染人數增多,新冠病毒的變異,新冠的致病性在減弱。因此,在張振華看來,「這次有人感染流感,覺得比新冠更嚴重是可以理解的,但不代表所有人都是如此」。

胡必傑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以下簡稱中山醫院)感染病科主任、醫院感染管理科主任,他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過去一個多月,流感發病人數在增多。一個月前,一天約有100人到醫院的發熱門診就診,但到了11月底,中山醫院的發熱門診量大約是一天300人,其中,約70%的患者感染了流感。但胡必傑關注到,和過去十多年相比,目前上海的甲流形勢並沒有超過歷史最嚴重的情況。現階段,醫院接診的流感重症患者很少,「至少在上海,我們感覺今年流感毒株的毒力沒有特彆強」。

多位受訪者提到,今年多種呼吸道疾病高發,在「意料之中」。胡必傑介紹說,2020年前,每年秋冬季節,常見呼吸道疾病感染都會激增。對於一些法定傳染病,人們可以通過打疫苗建立特異性免疫,但更多病原體沒有對應疫苗,人類通過接觸病原體,在體內產生抗體,從而獲得對某種病毒的特異性免疫。新冠疫情防控期間,流感感染率降低,導致人群對流感病毒的免疫力下降。疫情防控措施調整後,一旦有人感染流感,周圍人則更容易被傳染。胡必傑描述,我們正處在「過去的平衡打破後,重新建立平衡」的階段。

醫學界傾向用「免疫債」解釋這一現象,這並非一個專業免疫學名詞。2021年5月,一些法國學者的研究提到,新冠大流行發生後,法國實行了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洗手、減少接觸次數等措施,限制了新冠病毒的傳播,同時也阻隔了其他病原體的傳播。彼時,已有數學模型測算,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後,未來將有更嚴重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或流感大流行。

2022年下半年,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放鬆新冠防控政策後,已經歷了多種呼吸道疾病感染,流行病原體包括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官網顯示,美國當年的流感季提前從10月初開始,比往年都早。

今年11月上旬,美國CDC的數據顯示,有七個州的流感患病率開始增多,流感季比去年來得稍晚,但仍早於疫情前的平均水平。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病毒學家劉善慮向《中國新聞周刊》提到,截至目前,今年美國流感峰值比去年低了很多,開始逐漸向季節性過渡,明年情況可能會更好一些。今年的中國跟去年美國的情況相似,但中國的流感疫苗接種率不高,面臨的挑戰可能更大。

還有一種猜測認為,感染新冠使人體的免疫系統受到損害,進而導致今年多種呼吸道疾病高發。在劉善慮看來,這一說法目前還沒有科學依據。新冠病毒並不像愛滋病、癌症一樣會導致免疫缺陷,新冠感染的症狀,主要是病毒引發機體產生的一系列免疫反應。但劉善慮補充道,對於自身就有免疫缺陷的人群,在感染新冠後,免疫缺陷進一步加重是有可能的,但這些群體只是少數。

根據前述第47周《流感監測周報》,今年流感季,國內流感樣病例數據仍有繼續增加的趨勢,去年流感樣病例的峰值出現在第51~52周間。11月13日,在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國家流感中心主任王大燕提到,流感「一般在1月份左右達到峰值」。

張振華估計,12月中旬起,感染流感的老年患者會增多,發熱門診、呼吸內科、感染科、急診等科室或將面臨一定壓力。但醫院經歷了去年年末和今年年初的新冠感染,當發熱病人短期內激增時,如何多門診聯動,延長門診時間,如何將重症患者轉到ICU,醫院已有了一套相對完整的應對流程。

「唯一擔心的是,新冠今冬的峰值。」張振華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依據新冠的流行特點,再加上冬季是呼吸道傳染病高發的季節,今冬新冠感染可能會較前期增加,但峰值如何,要看目前流行毒株的傳染性等。如果新冠疫情出現一定反彈,疊加流感,醫院可能會面臨一定挑戰。

多位國內受訪醫生提到,截至目前,在發熱門診檢測出的新冠患者仍是少數。但劉善慮向《中國新聞周刊》強調,今年冬季,新冠對老年人的威脅仍不容忽視。儘管在奧密克戎出現後,新冠病毒的毒力在減弱,但新冠病毒仍在變異。在劉善慮看來,老年人仍需要接種更新的新冠疫苗,同時政府也要做好病毒監測,以及時發現對目前疫苗極端免疫逃逸的新亞型。

12月1日下午4點,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發熱門診,分診台醫生告知,患者此時挂號要候診至少3個小時。攝影/本刊記者 楊智傑

被低估的流感和檢測難題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在北方通常冬春季流行,南方則有冬春季和夏季兩個高峰。流感是自限性疾病,大部分人在感染病毒後的1~4天出現發熱、肌肉酸痛等症狀,約一周後康復。但嬰幼兒、孕婦、老年人和慢性基礎疾病患者是高危人群,感染後容易發生嚴重疾病,甚至死亡。據世衛組織統計,全球每年約有10億例季節性流感病例,其中重症病例有300萬~500萬例,每年導致29萬~65萬起死亡。

胡必傑向《中國新聞周刊》提到,過去20多年,即便在一些醫療機構,很多醫生認為,流感不過就是發燒四五天。與此同時,國內流感的檢測技術也有限。這意味著,國內不少流感患者沒有被確診,更談不上精準治療。

張振華主要通過4個指標綜合判斷患者病情,即是否有接觸史、感染症狀、身體體徵,最後再進行實驗室診斷。血常規是常見的檢測技術,能反映患者到底是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如果幾種指標難以區分,醫生也會依照情況,讓患者做核酸、抗體等檢測。

張振華向《中國新聞周刊》提到,他曾與一些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生交流時了解到,呼吸道疾病具有季節性特徵,病人集中在幾個月就診,基層醫療機構在投入相關檢測技術時,會考慮投入是否划得來。其次,呼吸道病原體檢測雖然門檻不高,但對醫生的經驗仍有一定要求。再者,一些基層醫療機構不區分病毒、細菌還是支原體,會同時給病人使用抗生素、激素。基層醫院沒有動力或者能力提升檢測能力,在當下推動呼吸道疾病基層首診仍有一定的難度。

2022年12月,北京地壇醫院副院長、國家感染性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常務副主任蔣榮猛在自媒體平台《呼吸界》介紹,2020年,他和團隊對某市呼吸道病原體核酸檢測情況做了調研,很多醫院患者核酸檢測率較低,37家醫療機構中,常見呼吸道病原體檢測覆蓋率為65.95 %,26家醫院發熱門診中,9家尚無能力開展流感病毒PCR檢測,病人跨區域就診現象較為普遍。

目前,國內呼吸道病原體檢測覆蓋甲/乙型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體等多種病原體,產品品類包括單一病毒檢測和多項病原體聯檢。隨著國內核酸檢測技術和產業不斷成熟,從去年起,不少體外診斷企業已重點布局呼吸道多重檢測產品,包括卓誠惠生、聖湘生物、武漢中幟、博奧晶芯等,但市場較為分散。11月以來,肺炎支原體、流感等話題備受關注,英諾特等多家呼吸道病原體檢測企業股價出現不同程度的漲幅。

胡必傑向《中國新聞周刊》提到,肺炎支原體、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都有特效藥,在多呼吸道病原體交織的當下,對於高風險人群,早診斷、早治療非常關鍵,患者能儘快得到治療,縮短病程,避免繼發為重症肺炎。此外,精確診斷,也有助於完善國內流感監測網絡,推動冬季呼吸道疾病的防控。但他同時也提到,並非所有人都要到醫院就醫,一些患者在家人感染流感後出現發燒症狀,大機率也是感染流感,可以吃一些對症的抗病毒藥物。

今年3月,甲流來襲時,奧司他韋一度被搶到斷貨,「武漢多家藥店奧司他韋賣脫銷」一度頂上熱搜。百度指數顯示,11月15日起,奧司他韋的搜索熱度急速增長,到11月29日和12月1日,搜索熱度達到頂峰,大約是半個月前的5倍。

在國內,目前已上市的有奧司他韋、扎那米韋和帕拉米韋氯化鈉注射液,對甲型H1N1、甲型H3N2和乙型流感有較高的敏感性。根據相關專家指南,患者在發病48 小時內使用奧司他韋,對流感有顯著療效,可縮短病程至少30%,降低併發症發生率,使甲型H1N1和H5N1重症病例病死率下降50%。

張振華解釋說,奧司他韋的主要效果是幫助患者縮短病程,緩解症狀,但患者要理性看待奧司他韋。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奧司他韋從核心用藥降為輔助用藥,並僅限於確診或疑似流感病毒感染的重症住院患者。奧司他韋也不能用來預防流感。在張振華看來,作為處方藥,奧司他韋有明確適應證,也有一定副作用,患者需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其次,如果奧司他韋被濫用,可能會導致病毒對奧司他韋的耐藥性增強。更重要的是,目前多種病原體交織出現,有發熱症狀並不意味著是流感。他強調,患者一定在醫生明確診斷是流感後,才建議使用。

儘早接種流感疫苗是關鍵

預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還是要依賴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11月26日的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上,專家建議,倡導「一老一小」等重點人群積極接種相關疫苗。目前,市面上的三款流感疫苗,分別為三價滅活流感疫苗、四價滅活流感疫苗、三價減毒活流感疫苗,三價流感疫苗可以預防甲型H1N1、H3N2和乙型Victoria病毒引起的流感,四價流感疫苗除了以上三種病毒類型外,還可以預防一種乙型Yamagata病毒。

國內流感疫苗接種的最佳時間,通常是在每年的9月、10月。當下,已到流感高發季,現在接種疫苗是否來得及?在12月2日的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流感中心主任王大燕表示,之前沒有接種流感疫苗的人群,現在接種流感疫苗仍然有效,6個月以上人群均可接種,建議儘早接種。接種流感疫苗可有效降低高風險人群感染後出現重症和死亡的風險。

今年9月,美國CDC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顯示, 2023年3月27日至7月9日,南美洲正經歷流感季,阿根廷、巴西、智利等五國提供的數據顯示,接種流感疫苗,將流感住院的風險降低了約 52%。

但國內流感疫苗接種現狀很不理想。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管理處副研究員彭質斌曾在2022年全國疫苗與健康大會上坦言,2020~2021年流感流行季,中國流感疫苗接種率為3.34%。2021~2022年流感流行季,接種率僅2.46%。相比之下,2020~2021年,美國流感疫苗接種率也因新冠出現了下降,但總體接種率仍達到52.1%,加拿大流感疫苗接種率約為40%。

受訪者提到,中國流感疫苗普及率低,除了大眾對流感的認知不足,更現實的原因是自費。流感疫苗尚未納入國家免疫規劃,絕大部分地區需自願、自費接種流感疫苗,接種一針的價格為50~200元不等。《中國新聞周刊》注意到,北京目前將60歲京籍老年人、中小學生納入免費流感疫苗接種人群,但並非所有城市都如此。

2022年11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管理處趙宏婷等人發表在《中華預防醫學雜誌》的一篇論文顯示,2020~2021和2021~2022 年度,國內流感疫苗接種群體,仍以政府免費接種、政策覆蓋的人群為主。2020~2021年度,國內有256個縣區針對學齡前兒童、中小學生、老年人、醫務人員等特定重點人群實施流感疫苗免費接種政策,較上一年度減少了61個縣市,但總體覆蓋人數較上一年度增加51.29%。

胡必傑補充道,醫務人員也是流感疫苗接種重點人群,目前大家都認可流感疫苗的功效,但接種的便捷性還不夠,尤其是對於一線的醫務人員,很難保證大家都有時間去接種點打疫苗。他建議,未來可以探索在流感季到來前,在醫院集中設置接種點。

劉善慮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說,美國使用了很多方式鼓勵大眾接種疫苗。比如其所在的俄亥俄州立大學,每年9到10月,學校便有疫苗接種點,政府和學校為鼓勵師生接種流感疫苗,還會給接種疫苗的教職員工和學生的健康卡上加分獎勵等。

此外,他提到,美國CDC網站呈現了過去5年的呼吸道疾病發病情況,每一周都會更新最新感染數據,還有非常詳細的流感疫苗的介紹,包括疫苗效果如何、如何衡量疫苗的有效性和功效,疫苗有效性研究等,充分解答公眾的疑問。在劉善慮看來,國內相關部門仍需通過網站、各種新媒體平台加強宣教,講清流感疫苗的優勢和適應證,鼓勵65歲以上老人以及兒童接種流感疫苗。

(顧夢為化名)

發於2023.12.11總第1120期《中國新聞周刊》雜誌

雜誌標題:流感高發季:警惕今冬峰值

記者:楊智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868ee61970721f3d3683839eeb31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