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主因為看了《我的阿勒泰》決定去那玩一下,時間兩個月。」
今年夏天,作家阿乙在北京閒逛,發現一家之前生意不錯的酒吧關門了,門上貼著一張白紙,寫著上述這句話。
閱讀和旅行的意義是什麼?阿乙覺得,這張白紙給出了答案。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閱讀、旅行與寫作,都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它們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讓我們的心靈更加寬廣深邃。」今年9月,在網絡文學平台番茄小說舉辦的「番茄讀旅季」活動上,阿乙分享了這樣的感悟。
無獨有偶,網絡文學如今也正成為幫助人們「種草」旅遊目的地的新媒介,通過生動的劇情、優美的文字,將旅遊目的地的魅力呈現在大眾面前,持續吸引人們前往「打卡」。
旅行是網文作者的一場「出走」
童童是番茄小說上一位關注現實題材的作者,在此之前,她寫過青春言情小說、也嘗試過宏大的科幻敘事。但她筆下,寫的最多的還是茶。
出生在茶山旁的她愛去各種各樣秀美山間旅行,於她來說,旅行間見到的不經意的細節,也許就會在未來某個時候躍然筆下。她的作品《洞庭茶師》開始連載於2022年,發表之後入選中國作家協會、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2022年度中國網絡文學影響力榜作品、第七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優秀網絡文學作品等榮譽。
童童分享作品《洞庭茶師》
「閱讀、旅行與寫作永遠是互補的。」童童說,「從城市走到湖山之間,那是一種完全換了一種生活的感覺,而這樣的感覺會變成我寫作的衝動。」
據她介紹,《洞庭茶師》最初的靈感就來自於她在洞庭山旅行時的經歷,那裡的茶園讓自小生活在茶山的她產生了興趣,為了讓小說里的細節更豐富,她花了半年多時間到洞庭山走訪。在親眼觀察到了蘇州年輕人的創新精神後,一位「逃離北上廣」返鄉創業的都市女性於《洞庭茶師》中誕生。
閱讀與旅行,讓她得以重新解讀這個世界,用細膩的敘述方式來重構一個從疲憊都市中脫身,返鄉創業的故事。
「相比坐在書桌前查閱資料,旅行的好處在於能帶給作者最感性的東西,有些時候哪怕是一場急雨、一朵雲都能帶來與城市完全不同的感悟。」
所以,她在洞庭茶師的開篇寫下:「夜來湖上驟雨,風將一切攪成混沌……細長的橋在這奇幻場景中通向深沉的遠處。那是名為故鄉的島……」
文字搭起橋樑,讓旅行與寫作在他們的故事裡形成一場「互文」。
童童在茶山採茶
與童童一樣,如今,越來越多的網文作品正選擇從城市高樓中「出走」,奔赴山川曠野、田園鄉村。這樣基於生活體驗的寫作,在不同風格的作家中都有著同樣的共鳴。即使是玄幻小說的作者,也會想要去山川河流中尋找他想要的那個「世界」。
「你要寫山,你就不能只寫山。」番茄小說巔峰榜作品《長生燼》的作者紫靈風雪表示,「嶙峋巍峨這種詞語去空洞地描寫山的外貌,你要寫這座山的歷史,你要去增加它的真實感和厚重感。即使是在玄幻小說中,也要為讀者建立一個『真實的』世界,雖然這個世界不存在於我們的現實生活,但讀者會想像到它存在於一個遙遠的地方。」
番茄小說巔峰榜作品《長生燼》
他的作品不同於傳統玄幻小說中的打打殺殺、逆天改命,而是反其道行之,營造出一派舒適愜意的田園風光。主人公一心只想牽著他的老牛看遍世界繁華。而讀者們則驚訝於,他是如何描繪出那樣多栩栩如生的細節——如同在眼前拉開一副山河畫卷。
對於紫靈風雪來說,山河是他筆下的繪卷。每每遇到靈感枯竭「卡文」的時候,他會想要「出去走走」,「在旅行中真實地去感受大山大河,風土人情,觀察到各色人物的真實生活狀態。然而再融入自己的創作中。」
當然,還有的作者本身就在旅途之中,他們把旅途中的見聞寫成了故事,吸引更多的讀者們踏上旅途。番茄小說上,70後作者「老賊」就是這樣一位「行動派」。2023年5月,「老賊」和弟弟帶著年過七旬的父親踏上了環遊半個中國之旅。
歷時42天,走了11個省、30座城市,總行程9663公里。他們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古城。
不一樣的歷史文化,不一樣的風土人情,給了父子三人新奇的體驗。他在自己的「作者說」中寫道:那一年,我們三個人的年齡加起來共計172歲,但心中的熱情與好奇,絲毫不減當年。」
作者「老賊」分享帶著父親踏上了環遊半個中國之旅
網文「種草」旅遊目的地
旅行,為故事的創作者們帶來更多地方文化和底蘊。與此同時,創作者們將豐富的細節寫入故事中,為旅遊目的地賦予新的文化內涵。
中國旅遊研究院政策所所長、研究員宋子千表示:「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優秀文學作品,而今天,網絡文學正逐漸發展為現代重要的文學體裁,其市場和旅遊市場高度重合。」
根據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發布的《2023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2023年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5.7億,數字閱讀用戶規模占網民規模的比例首次超過50%,其中19歲至45歲是數字閱讀用戶主力,占比為62.7%。網絡文學和旅遊不是替代的關係,喜愛網絡文學的群體很多也喜愛旅遊,兩個大規模的、以年輕人為主體的市場註定會高度重合,這為網絡文學和旅遊的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市場基礎。
故事性強、想像力奇特、節奏快、語言通俗,這些因素讓網絡文學能夠占有大眾市場,也為其和旅遊的融合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數年前《盜墓筆記》《鬼吹燈》《藏地密碼》等網絡小說帶火了長白山、湘西、西藏,到近年來,崑崙山、龍虎山、武當山等由於在網絡小說中頻繁出現,旅遊熱度居高不下。
作為網絡文學的重要參與方,網文平台在為小說家們提供揮灑才華的舞台同時,也在探索如何助力文化與旅遊的跨界融合。比如,上個月,番茄小說就啟動了「番茄讀旅季」暨網絡文學鄉村文旅創作扶持計劃。這一計劃旨在通過充滿想像力的網絡文學作品,讓文學與旅遊結合在一起,引導更多青年創作者以「網絡文學創作+創意傳播推廣」的方式,講述山河故事和歷史文化。
童童在「番茄讀旅季」中分享道:「網絡文學是最接近於未來的文學作品,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將文字與文化結合在一起。今天,即使是最熱的小說作品,也開始關注中國傳統的鄉土元素。」
以近兩年備受讀者歡迎的「種田文」為例,在番茄小說上,隨時點開一部熱門「種田文」,你都能看到突破十萬乃至數十萬量級的「正在閱讀人數」,獲得萬人以上點評的作品屢見不鮮。作者叢月的代表作就是其中之一。關於「種田文」受歡迎的原因,叢月分析道:「讀者把閱讀網文當成一個休息,讓精神狀態得以放鬆。
全職網文寫作近五年,在番茄小說金番作家未小兮看來,網文作者在創作之前是一定要先豐富自己,「每次寫作時,腦海里不但要有故事,也要有場景,故事和場景結合在一起,你指尖里流出來的文字才是生動的,有畫面的,引人入勝的。」
從李白、蘇軾、徐霞客再到今日的網絡文學作者們,「文」與「旅」之間從沒有明晰的邊界。今天,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網絡文學作者們有著比古人更為便利的交通和寫作條件,他們筆下的文字在網絡上可即時傳遞給萬千讀者,隨時隨地,於他們心中「種草」嚮往之處。
作者:齊亦
編輯:王瀟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