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是多長的距離?一秒是多長的時間?一千克又代表多少質量?
你是否能想像,米,千克,秒這樣我們生活中耳熟能詳的計量單位,它們,都要靠量子力學來定義呢?
你可能會問:所謂量子力學,管的不是微觀世界的事嗎?管的不是一個原子有多大,原子一個狀態變到另一個狀態,放出多少能量嗎?它和米、千克、秒有什麼關係呢?
那麼,我們就要問,我們怎麼定義,什麼是一米?
當人類還沒有發現量子力學的時候,我們怎麼定義一米的長度?
1875年5月20日,17個國家在巴黎簽署「米制公約」,制定國際通用的米和千克的標準。這也就是5月20日作為「國際計量日」的來歷。
當時是如何規定一米的?雖然「米」這個概念的起源和單擺長度,地球半徑有一定關係,但是十九世紀對米的定義,和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從本質上是一樣的:就是拿出一把標準的尺,說,「這就是一米」。
你有多少米?和它比一比。
這種定義方法很直觀。但是,大家可以暫停視頻,想一想,它有什麼缺點?
缺點很多,我們列舉幾個:
第一,這把標準的尺會不會磨損,會不會熱脹冷縮,甚至會不會損壞?要是這把標準尺壞了,世界是不是就「沒米了」?
第二,這把標準的尺放在哪個國家?這對其它國家是否公平?別的國家分到的是標準尺的副本,副本難免有誤差。隨著測量精度的不斷發展,這些副本的精度會越來越不夠用。
第三,說個科幻點兒的,假如你想通過通信,給遠在其它星球的外星人解釋清楚什麼是一米,如果你沒法把一把真的尺發送過去,只送信息,你怎麼解釋?
為了克服這些缺點,我們希望找到一個用基本物理定律定義長度的方法。這個用基本物理定律定義的長度,不依賴於車輪間的間距,不依賴於人類的腳有多大,也不依賴於地球的半徑。無論現在還是未來,地球還是外星,普天之下,皆有物理,所以這個長度單位的定義始終如一。
怎麼用基本物理定律定義長度呢?量子力學。
為什麼要量子力學?假如沒有量子力學,用基本物理定律定義長度會碰到什麼困難?
這個困難,就是兩千多年前,莊子說的,「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莊子,和很多很多古代哲學家都認為,物質是連續的。對於完全連續的物質來說,一米這個長度沒有任何特殊性,這樣,你就很難用基本物理定律定義長度。
但是好在,物質並不是完全連續的。從德謨克利特的猜測,到富蘭克林油膜,到分子運動論,到布朗運動,我們現在知道,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比如說,一個最低能量狀態下的氫原子,它的大小是基本物理定律決定的,所以,從原理上說,注意,我們先從原理上說,還沒到實際操作,如果我們把一米定義成氫原子直徑的大約10的10次方倍,這樣就可以用基本物理定律定義一米了。
那麼,氫原子的直徑又是什麼決定的呢?為什麼電子在氫原子核外邊運動,所謂的電子云,有個平均直徑呢?電子云能不能無限縮小?電子能不能掉到原子核里?
前面我們提到過,量子力學就是管氫原子直徑這樣的事兒的。決定氫原子直徑的,是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原理。
不確定性原理是說,粒子的位置和動量不能同時確定。你可以想像,如果電子云無限縮小,電子掉到原子核上,那麼電子的位置就確定了,它在原子核那裡,電子的動量也確定了,它趴在原子核上不動,沒有動量。這樣,就違背了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所以,原子的大小,是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撐起來的。
這裡講的只是定性的說法,通過定量計算,通過解薛丁格方程,我們也可以看到,原子的半徑,是量子力學決定的。原子的尺度提供了長度的基本單位,再乘以一個10的10次方,就可以做為宏觀世界的長度單位。
不過,這裡我們說的是基本原理。但是實際操作上,精確測量原子尺度不是件容易事。所以,現在「一米」的實際定義,是光在真空中傳播299 792 458分之一秒,所走過的距離。
誒,你可能要問了,剛才你不是說米的定義和量子力學有關嗎?這個定義和量子力學有什麼關係了?這是因為,「秒」的定義,是銫133原子基態超精細躍遷周期的9192 631 770倍來定義的。你看,原子又來了,量子又來了。
除了米和秒的定義,質量的單位千克,也在2019年加入了使用基本物理定律來定義的大家庭。有了米和秒的定義,再使用量子力學的基本常數,普朗克常數,就可以定義質量了。
所以,即便米、千克、秒這樣看起來很宏觀,很生活化的單位,在現代科學中,它們的定義,也和量子力學息息相關。世界是量子的,也是經典的,但是歸根結底是量子的。你還能想出別的和宏觀世界有關的量子現象嗎?請在評論區告訴我吧。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扶持作品
作者:王一(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
審核:張文卓(夸密量子創始人兼CEO、前墨子號衛星團隊成員)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製: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