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秒視頻,戳穿家庭窒息一幕:放不下這個執念,別怪孩子沉迷遊戲
撕心裂肺的59秒,是為何?
前陣子刷到一個視頻,氣得我七竅生煙。
一個男孩聲嘶力竭地嚎叫,額頭青筋暴起,感覺馬上就要背過氣去了。
而他的家人,一個悠閒地坐在沙發上,另一個淡定地用手機錄像。
一位老人走過來像是在安撫孩子,還沒說上兩句,看著孩子上氣不接下氣的樣子,竟然笑了出來。
59秒的視頻,整整59秒,男孩都在痛苦地嘶吼,每一聲都讓人胸口一窒,不忍再聽。
究竟發生了什麼,讓一個孩子用如此激烈的方式表達情緒?他的親人又為什麼無動於衷,甚至笑出聲來?
原因你可能想不到。
這竟是孩子的父母在「求助」——
這樣的半大孩子,不讓玩遊戲就發脾氣,該怎麼治?
能想像到許多人看到這個視頻的反應:
「孩子脾氣也太不好了,早就該管!」
「不就是不能玩遊戲嗎?至於吼成這樣?就是慣的!」
「父母太寬容了,這孩子就是欠揍!」
……
「孩子脾氣也太不好了,早就該管!」
「不就是不能玩遊戲嗎?至於吼成這樣?就是慣的!」
「父母太寬容了,這孩子就是欠揍!」
……
說句實話,無法苟同。
我看到的是一個拼盡全力想被「看見」的孩子,和氣定神閒對孩子冷暴力的大人們。
對,就是冷暴力。
試想一下:
你深愛的孩子撕心裂肺嚎哭著,你是過去安撫他,還是冷眼旁觀,甚至笑出聲?
你不希望孩子沉迷遊戲,你是想辦法引導,還是粗暴禁止,把孩子情緒失控的一面發到網上,讓人指責辱罵?
你深愛的孩子撕心裂肺嚎哭著,你是過去安撫他,還是冷眼旁觀,甚至笑出聲?
你不希望孩子沉迷遊戲,你是想辦法引導,還是粗暴禁止,把孩子情緒失控的一面發到網上,讓人指責辱罵?
視頻中的大人們,看似冷靜寬容,實則是在用他們的不在意、不回應,置孩子於憤怒之淵、崩潰之境。
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他們看不見孩子的需求,聽不見孩子的吶喊,感覺不到孩子的痛苦。
看似無奈的一句「不讓玩遊戲就發脾氣」,其實是給孩子貼上「壞脾氣」的標籤,借網友的嘴,證明自己是對的,孩子是錯的。
那59秒,對孩子來講,是精神和心靈的屠戮。
為孩子好,什麼方法都能用嗎?
相信有些人會說,哪有這麼嚴重,這不都是為了孩子好嗎?
我倒不是說父母期待孩子好有什麼問題。期待孩子好好學習,有個健康的身體,不沉溺在虛擬世界中有什麼錯呢?
但,為了孩子好,父母什麼方法都能用嗎?
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寫道:
「家庭教育中的錯誤往往在無意間產生,使結果和願望背道而馳。不是家長愛心不夠,只是他們不知道有些做法不對。」
視頻中的大人們,明明想要幫孩子走出虛擬世界,卻正在用忽視孩子感受的方式,一點點破壞孩子的安全感,讓他失去對真實世界的信任。
父母把孩子推向無回應之地,孩子只會更想回到虛擬世界得到彌補。也許短時間內,孩子選擇服從父母的意志,但最終還是會在被漠視的孤獨中,回到虛擬世界,不再出來。
視頻中的大人們,明明是要安撫孩子,讓他不再哭嚎,卻正在用挫傷孩子自尊心的方式否定他的痛苦。
父母不去做孩子情緒的容器,企圖通過不在乎的態度誘發孩子的羞恥感,卻打算培養出個情緒穩定的孩子,這怎麼可能呢?
視頻中的大人們,明明想要一個自覺自律的孩子,卻正在用「公開處刑」的方式,給孩子貼上「壞」「差」的標籤,讓孩子自我懷疑、自卑敏感。
一旦父母變身成「法官」,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審判」,孩子遲早會變身成「犯人」。而惡果形成後,父母往往不知道是自己的方法有誤,還會責怪孩子不知悔改。
視頻中的大人們,看不見真實的孩子,執著於用著自以為有效的教育手段,做著跟自己教育目標相反的事。
執著於愛孩子,卻給孩子造成了心靈的傷害;希望孩子好,卻成了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可嘆又可惜,遺憾又懊惱。
如何做,才是真正有益於孩子?
我知道,話說到這,肯定有父母會問,難道就放任不管,讓孩子敞開了打遊戲嗎?
當然不是。
我們要先明白,一個孩子沉迷遊戲,究竟是因為什麼?
我非常認同尹建莉老師的觀點:
電子遊戲也就是個遊戲,並不是毒品,它和我們小時候玩的遊戲並沒什麼本質區別,只是這個遊戲更有趣更複雜。
一個孩子如果長期鑽在遊戲里不肯出來,以至於成為一種病態,那是因為遊戲外的世界讓他感到不快、枯燥或自卑。
電子遊戲也就是個遊戲,並不是毒品,它和我們小時候玩的遊戲並沒什麼本質區別,只是這個遊戲更有趣更複雜。
一個孩子如果長期鑽在遊戲里不肯出來,以至於成為一種病態,那是因為遊戲外的世界讓他感到不快、枯燥或自卑。
再說直白一點兒,如果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感受不到安全感、被尊重、被看見、被認可、被需要,他就必須抓住點什麼,滿足自己匱乏的內心。
從另一個角度看,遊戲,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果我們想要孩子從遊戲里走出來,就一定要在現實中,找到可以滿足孩子心理需求的替代品。
講個真事吧。
前幾個月疫情期間,閨蜜家的孩子玩遊戲玩得不分白天黑夜,閨蜜跟他發生過不少衝突。
為了讓孩子少玩遊戲,好好歇息、寫作業、複習功課,閨蜜用了不少招數,什麼設置嚴格的遊戲時間、制定張弛有度的學習時間表等等,都是用了幾天就不管用了,最後不得不靠沒收手機控制孩子打遊戲。
但孩子呢,跟她鬥智斗勇,抓到一點兒機會,就大玩特玩。
後來解除了封控,孩子能跟小夥伴一起玩了,就完全不想玩手機了。孩子說:「跟他們一起玩,可比只能在遊戲里交流快樂多了。」
閨蜜煩惱許久的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
你看,閨蜜的孩子之所以沉迷遊戲,是為了滿足社交的需求。一旦在現實中能夠被滿足,他就有了遠離遊戲的足夠動力。
一個孩子的行為,是他精神世界的投射。
當他心中匱乏,必定會向外尋求滋養。
第一個尋求對象,往往是父母。
如果父母沒有看到孩子的需求,選擇用強迫、恐嚇、命令的方式糾正孩子的行為,並不能讓孩子的行為消失,而是會產生一個惡性循環。
父母越是不理解孩子,孩子的內心就越匱乏,就越是不會改正自己的行為。
當我們感嘆「孩子沉迷遊戲怎麼辦」「孩子不打遊戲就發脾氣」時,不妨想想,他到底想對我們傳遞怎樣的信息,表達何種需求?
是的,孩子身上所有的問題,並非全都來自於父母,但孩子的所有問題,都能幫助父母去探索孩子的內心世界。
家庭是個有愛、有耐心、有尊重的地方。
除了說教、羞辱、打罵、漠視,我們還有很多具有溫度的方法幫助孩子,也許見效不快,卻能慢慢滋養孩子的內心,增強他的信心和力量。
可以從看見真實孩子做起;
可以從尊重孩子意願做起;
可以從聆聽孩子說話做起;
可以從信任孩子向上向善的天性做起。
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