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背後的故事:朱自清的父親個性專制,導致父子多年不和

2023-12-19     康康歷史

原標題:《背影》背後的故事:朱自清的父親個性專制,導致父子多年不和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控下身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 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這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的一段,通過這樣幾句簡單的描述,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慈愛,又與兒子父子情深的形象。

可是,文字背後可能是你想不到的真實,生活中的相互摩擦,成長中的種種不滿,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占據著這段人人羨慕的父子關係。

朱自清先生的父親朱小坡,原名朱鴻鈞,而小坡是他的字,以表達自己對蘇軾人生的嚮往之情。

事實上,朱小坡人生頗為坎坷,他出生於1869年,也就是同治八年。本姓余,但從小過繼給朱家,所以才改了朱姓。

朱家是真正的書香之家,對於朱小坡的教育非常嚴格。這也是他日後性格專制、傳統的原因所在。

1901年,朱小坡成為揚州府屬邵伯鎮的父母官,全家因此從東海縣遷到了揚州。但他個人官運並不順暢,因為娶小妾而被罷官。

原來,朱小坡除了原配周氏,還有一房小妾潘氏。這妻妾相伴的日子原本過得好好的,可他突然被晉升為徐州榷運局局長,專管當地的煙酒之事。

這大概是個肥差,所以朱小坡很快就又娶了一房小妾。沒想到,潘氏聽說這件事就跑到他的工作單位大吵大鬧,直接讓他丟了飯碗。

朱小坡與子女

卸任後回到家中,朱小坡是各種鬱悶,所以脾氣變得非常不好。而作為長子的朱自清先生便成了父親最關注的對象:督促其讀書,早早為他訂下婚事,一副要將其未競的人生野心付諸於兒子身上的感覺。

當時朱自清只有14歲,朱小坡便為他訂下了一門親事:一個在傳統中成長,少時從父,嫁後從夫的舊式女子武鍾謙。

不過,武鍾謙的父親是蘇州出名的中醫,她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所以也受過一定的教育。只不過,她的教育範圍幾乎都停留在三從四德上,這與受過高等教育又留過洋的朱自清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

好在朱自清對於父親的安排還是很順從的,與武鍾謙結婚之後生活相當和樂。關於這一點,可以從他的作品裡看出來。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擁有如此情深的傳統婚姻也算朱自清的幸運,武鍾謙幾乎包攬了家裡所有的家務,還生下了多個孩子,並賣掉了自己的嫁妝送朱自清上學。

只可惜他們夫妻長年兩地分居,而且武鍾謙早逝,這都是朱自清心底的痛。朱小坡對這樣的兒媳婦並不滿意,相反,兒子對自己的「反抗」都被他歸結於兒媳婦身上。

當時,朱自清因為家中經濟拮据,所以私自轉學,改讀哲學,從而提前畢業,開始工作。這無疑是斷送了在朱小坡看來大好的前程,他非常生氣,與兒子大吵一場。從此,父子關係變得緊張。

之後,朱自清在揚州八中任職,第一個月的工資便被父親私自領走,因為他與朱自清任職學校的校長認識。這件事也讓朱自清非常生氣,可朱小坡卻不以為然,大聲叫囂:「老子花兒子的錢天經地義!」

在大家庭中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後,朱自清終於沒辦法再忍受父親的專制,借著工作的機會,帶著武鍾謙及孩子離開了揚州。

沒想到朱小坡在與兒子關係更僵的同時,就對武鍾謙的意見更大,認為都是她在向丈夫吹枕邊風,而且她不夠嫻淑,不能全聽自己的話。

關於此事,朱自清心知肚明:妻子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最清楚,而且為了自己的事業,武鍾謙從來沒有過自己的人生。

朱自清曾寫過一篇《笑的歷史》,那裡面有一段是這樣寫的:「你問我現在為什麼不愛笑了,我現在怎樣笑得起來呢……你在家時還好,你不在家時,我寂寞透了……我此刻哭是哭不出來,笑可也不會笑了,你教我笑,也笑不來了。」

這其實就是朱自清用妻子的口吻來寫的,他由己及人,站在妻子的角度,感受到了妻子在自己那個家裡的真實感受。

所以,為著自己的感受,妻子的感受,朱自清與父親的關係達到了白熱化程度,相互僵持時間達到了8年之久。

朱小坡作為舊式父親,他骨子裡的專制是很難改變的。他將朱自清的逆來順受看成應該的,他一反抗自然就碰觸了他的逆鱗,從而認為兒子在忤逆自己。

朱自清在搬離揚州一年多之後,曾帶著妻子、兒子回老家看望父親。按正常的情況,此時朱小坡應該已經消氣,甚至原諒了兒子。

朱自清與第二任妻子及幾個孩子

但事實卻不是如此,朱小坡的固執在這件事上顯示得一清二楚:直接將兒子一家關於門外!都一年多了,這氣還是大到怕人。

最後,朱家人里外斡旋,終於將朱自清一家接進了門,可朱小坡從兒子回家到離開,一句話都沒有和他說過。

在這樣的父子關係中,朱自清內心的感受也可以感受了。他再次離開家後,幾乎3年沒有回過揚州。

這就是朱自清與父親真實的關係,一個站於「父子綱倫」的道德制高點來約束兒子,一個則站在新世界新文明的自由高點來看待父子關係。如此對峙之下,怎麼可能「父慈子孝」?

1925年,朱自清離家已經有一段一時間,而且已經30歲的年紀,對很多事都有了新的看法。當他回想起當年父親送自己回北京時的情形,似乎突然就釋懷了一般。於是,他寫下了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集《背影》。

《背影》出版之後,受到了非常大的反響。朱小坡自然也看到了這篇文章,當時的他59歲,人到老年,內心自然也受到了不小的觸動。

於是,朱小坡提筆給兒子寫了一封信,其中有一句這樣說:「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也就是說,直到這一年,朱自清與父親的關係才真正緩和起來。他在後來說起這件事,認為不是自己的文章寫得多好,而是父親老了,終於學會了示弱。

「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己。情郁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

其實,父子之間哪有什麼真正的深仇大恨,不過是你有你的家長權威,我有我的爆脾氣,大家互不相讓而已。

或許朱自清在心裡確實對父親有過不滿,不論是祖母的事情,還是妻子的委屈,又或者是自己人生的桎梏,但終就不會因此而永遠地怨恨父親。

朱小坡亦是如此,作為長子,朱自清可能沒有給他帶來光宗耀祖的實際好處,但時代變了,他的教育理念及追求也早已經不同往日。這讓他自然慢慢習慣現實,從而放下專制的脾性。

所以,在經過了長達8年的父子不和之後,一篇《背影》感動了世人,同時也解開了一對父子僵持已久的矛盾關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768d80d688a3ac5f3b612e469aa7d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