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農業強省 河南推動中原農谷起高峰

2023-12-02     中國經營報

原標題:加快建設農業強省 河南推動中原農谷起高峰

本報記者 夏晨翔 鄭州報道

從小麥、水稻、玉米等作物種子,到植保無人機、高標準農田沙盤,再到包裝精美的預製菜產品,在位於河南省新鄉市平原示範區的中原農谷展廳里,一件件展品背後,正是河南省從「國人糧倉」到「世人廚房」的蝶變之路。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一直以來,河南省始終牢記扛穩糧食安全這一重任,全面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聚焦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謀劃建設中原農谷這一農科「芯」城,探索走出了一條具有河南特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

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張新友指出,中原農谷將鞏固河南小麥、玉米、花生等領域育種優勢,打造匯聚南北方、覆蓋糧蔬果、貫通產學研的創新鏈條,為打好種業翻身仗,攥緊中國種業「晶片」,端穩中國飯碗,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作出河南貢獻。

聚焦種子「晶片」

「新麥26號是新鄉市農業科學院培育的超強筋半冬性中熟多穗型小麥新品種,是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研究成果。該品種抗寒性好,抗倒伏能力強,穗多穗勻,結實性好,抗旱抗逆性強,不僅品質已達國際強筋小麥主要指標,且穩產性與豐產性極其突出。」中原農谷相關負責人介紹。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河南省是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大省,同時也是育種大省,種子市場規模位居全國第一。

聚焦國家種業、糧食安全重大需求,2022年4月,河南省政府印發了《「中原農谷」建設方案》。同年11月,河南省出台《關於加快中原農谷建設打造國家現代農業創新高地的意見》,並首次提出打造「南有航空港、北有中原農谷」的發展格局。

今年6月、7月,河南省與新鄉市政府又接連發布《中原農谷發展規劃(2022—2035年)》和《中原農谷核心區建設規劃(2022—2035年)》。

一方案、一意見、兩個規劃,為推動中原農谷建設擘畫出清晰的路線圖。

按照規劃,中原農谷將聚焦建設國家級、國際化農業創新高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加快構建一流創新生態,大力發展生物育種、現代種養、農副產品加工、生物技術產品、農機裝備製造、現代農業服務等產業,全力打造「四大中心、兩個示範區」。

其中,「四大中心」為國家種業科技創新中心、現代糧食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農業對外合作交流中心;「兩個示範區」為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以及智慧(數字)農業示範區。

圍繞「四大中心、兩個示範區」功能定位,中原農谷總規劃面積1612平方公里,涉及一核、三區、四縣。「一核」即新鄉市平原示範區全域,共342平方公里。核心區瞄準世界前沿,聚焦糧食作物、油料作物、果蔬、花卉苗木、畜禽、水產六大育種方向,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農科「芯」城。

「三區」分別是以新鄉市下轄的新鄉縣、獲嘉縣部分區域約473平方公里為主的西區,打造高新技術轉化集成地。以延津縣部分區域約498平方公里為主的東區,打造糧油產業經濟集聚地。以原陽縣部分區域約298平方公里為主的南區,打造食品加工產業示範區。

一粒種子促振興,中原農谷起高峰。如今,中原農谷培育的鄭麥379、鄭麥1860、百農4199、新麥26、百農207五個品種,推廣面積均居全國小麥前10名,入選2023年農業農村部農業主導品種。

其中鄭麥379和鄭麥1860,位居河南省小麥種植面積前兩位;新麥26推廣面積約612萬畝,位居全國超強筋小麥領域推廣種植面積第1位。

建設高標準農田

「我們生產的水電肥藥一體化智能測控系統可以幫助生產者很方便地實現水電肥藥一體化智能管理。整個系統可根據監測的土壤水分、作物種類的需肥規律,設置周期性水肥計劃實施輪灌。」中原智慧灌溉裝備製造產業園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介紹,施肥機可以按照用戶設定的配方及灌溉過程參數,自動控制灌溉量、吸肥量、肥液濃度、酸鹼度等水肥過程的重要參數,實現對灌溉、施肥的定時、定量控制,充分提高水肥利用率,實現節水、節肥,改善土壤環境,提高作物品質的目的。

如今,類似於上述水電肥藥一體化智能測控系統的智能設備,已在新鄉市打造的100萬畝高標準農田上屢見不鮮。

2022年,河南省發文提出,2022—2025年建設15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增加糧食產能15億公斤以上。其中,2022年在新鄉「中原農谷」建設1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

按照要求,高標準農田示範區要全面推廣使用機電一體化泵站、水肥一體化灌溉設備、機電井首部集成化設施,不斷提高農田生產管理設備的機械化、自動化、集成化。推進物聯網、大數據、雲平台、移動網際網路、智能控制等信息技術在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中應用。

隨後,新鄉市推動下轄的輝縣市與北大荒集團、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以下簡稱「灌溉所」)、新鄉國資集團「四方合作」,全力打造中原智慧農業產業示範園和中原智慧灌溉裝備製造產業園。

其中,產業示範園集中展示13種高效節水灌溉技術與模式,為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提供技術參考和示範樣板;裝備產業園吸引國內10餘家農灌設備行業龍頭企業、上市公司入駐,為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提供智慧灌溉裝備支撐。

「以數字化為特點的信息技術正加速驅動灌溉科技創新發展,引領農業生產模式的深刻變革。」灌溉所副所長王景雷介紹,「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智慧系統、農機能實現更精準的灌溉管理,極大提高水肥資源利用效率,支撐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出,要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

而作為農業大省、糧食大省,河南一直處於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第一方陣」。

數據顯示,近年來,河南省已累計投入財政資金1155億元,支持建成高標準農田8330萬畝,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000萬畝,有力支撐了全省糧食產量十九連豐,自2017年以來,連續6年持續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

打造農科「芯」城

「打造中原農谷,是河南省在推進現代化進程中,實現農業強省目標的重要舉措,聚焦農業科學技術,通過集聚資本要素、勞動力要素和數字要素,使農業產出量最大化。」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張紅宇告訴記者。

張紅宇建議,中原農谷高標準農田建設要重點推動生物技術、裝備技術、數位技術以及綠色技術的研發應用。

「生物技術是指分子育種、基因技術,通過實施種業革命,提升單產水平,進而實現總量提升。裝備技術可以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通過農業裝備的研發應用,疊加衛星遙感、地面傳感器等數位技術,實現精準施肥、撒藥、播種,最大限度節水節肥節藥。而綠色技術主要是在化肥農藥的使用上、動物糞便的處理上,要注重生態安全。」張紅宇表示。

對於如何推動中原農谷種業高質量發展,河南省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工作顧問、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楊建國同樣給出了建議。

楊建國指出,種質資源是支撐農業科技原始創新和育種創新的物質基礎。經過多年努力,目前河南全面完成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收集,新收集農作物種質資源7565份、居全國前列,建成國內一流的省級農作物種質資源庫,省畜禽和水產遺傳資源基因庫建設有序推進。

對此,楊建國建議,中原農谷可加快種質資源數字化,充分利用河南數位技術的基礎和優勢,聚焦育種信息化、種子檢驗實驗室數字化、制種基地現代化提升、數字種業綜合監管實時化等多場景,為種業成果轉化落地提供服務。

此外,要加快建設種業檢測的河南標準。

楊建國指出,近年來,農作物制種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種子檢疫和健康檢測體系不完善,種子安全風險增加,限制了產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種子檢測檢疫機制、平台亟須加強。

因此,建議中原農谷加強種子檢疫科技支撐,建立種子檢疫與病蟲害控制中心、農藥與生物技術產品檢驗檢測研發等平台,在全國叫響中國種業檢測的河南標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762de25ef0aff0b4adb245b5bc4ff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