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星穿旗袍、馬面裙等,出糗和驚艷,就在一念間,楊冪湯唯證明了

2023-11-23     皮皮電影

原標題:女星穿旗袍、馬面裙等,出糗和驚艷,就在一念間,楊冪湯唯證明了

沒想到,行事一向謹慎的楊冪,會在一條裙子上「翻車‬」。

不久前,楊冪在機場被人拍到,穿了一條馬面裙。

本來,明星穿漢服,是對傳統文化的宣揚,也是對我國特有服飾的熱愛,這本無可厚非。

但照片路透出來後,卻有不少網友,不樂意了。

大家紛紛吐槽楊冪沒穿對馬面裙,爭議集中在兩個點上。

第一,是她的馬面裙,穿搭錯誤。

在漢服粉眼裡,馬面裙這樣的古代服飾,要穿就應該穿一整套,也就是必須遵循「上襖下裙」這種穿搭規律,才符合規矩。

但楊冪的穿搭,是現代和古代結合的,也就是說,她雖然搭配了馬面裙,卻穿著休閒運動鞋和駝色大衣,有點「不倫不類」。

第二,是她馬面裙的穿法,也有問題。

馬面裙這種裙子比較特殊,一般來說,穿著時群門應該在正面,而側面則是裙褶。

但楊冪的穿搭里,裙門歪到了腰際。

這也是為什麼網友們吐槽她「不懂硬蹭」的原因。

有人覺得,楊冪這是故意穿漢服來迎合市場,藉機炒作營銷,有利用傳統文化之嫌。

但也有網友表示,馬面裙已經掀起了全民的穿著風潮,並不是每個人都懂馬面裙的穿法和其內在的含義。

明星穿錯也無可厚非,首先她只是個熱愛裙子的普通人而已。

皮哥也沒想到,一條裙子能引發這麼大的爭議,甚至引起了明星的公關危機。

但在傳統服飾和現代穿搭不斷碰撞的今天,我們既然選擇將漢服穿出門,也理應花一些時間,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和歷史意義。

今天,借著楊冪這件事,皮哥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我們中國常見的3種傳統服飾,看看它們的起源和意義,以及它們內在的穿衣哲學。

再看看,如今有哪些女星因穿著得當,而驚艷,又有哪些女星因穿著不得體,而出糗。

01、馬面裙

因明代城牆而得名,很「吃身材」

代表女星:徐嬌、陳都靈、劉詩詩、佟麗婭、婁藝瀟

既然楊冪是穿馬面裙引起的爭議,我們就不妨從馬面裙開始說起。

自從迪奧偷走我們馬面裙的設計後,馬面裙似乎有了一種「裙語」,它開始和愛國綁定在一起。

穿每一種漢服都是愛國,而馬面裙,更甚。

網上常有網紅穿著馬面裙在國外街頭炸街的視頻,熱度和點擊頗高。

但卻鮮有人知道,最早出現的馬面裙,其實是為騎驢設計的。

馬面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那個時候,它還叫「旋裙」。

這種裙子是當時女性為騎驢而設計的功能性衣著,有開胯的特點。

所以「馬面裙」,並非為了騎馬而設計。

在當時,馬是稀罕物,並非普通人家都有。

「馬面」一詞,其實也並非指「馬」,而是一種建築名稱。

馬面裙得名於明代,明代城牆的牆體外側,為了避免視覺死角,會開一個向外凸出的平台,此為「馬面」。

而馬面裙的光面裙門,跟城牆的這個設計十分相似,故得名「馬面裙」。

馬面裙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外裙門有裝飾,內裙門一般是素麵。

其側面打襉,裙腰一般多用白布,取「白頭偕老」之意。

馬面裙也興於明代,在明代成化年間,上到王公貴族,下到普通百姓,人人都愛穿馬面裙。

此時它「騎驢」的功能性,也漸漸被人們忘記,取而代之的,是對美好姻緣和寓意的嚮往。

馬面裙色彩多為紅色和藍色,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熱衷的顏色,代表喜慶和吉祥。

值得一提的是,馬面裙發展到今天,其文化含義已逐漸減少。

不過,作為一種改良服飾,「馬面裙」的「馬面」元素卻從未消失,這也讓「馬面裙」在中國漢服中,成了最有辨識度的存在,堪稱漢服的「顯眼包」。

跟任何一種服裝一樣,馬面裙也「挑人」。

因為穿著的時候裙門超前,而且裙門多達四個。

所以,馬面裙對腰臀比過大的女孩來說,很不友好。

同時,馬面裙色塊大,裙擺長而立體,中性風明顯,主要突出女性身上的「颯氣」。

一些身材豐腴飽滿的女孩,穿馬面裙可能更容易「翻車」。

比起其他傳統服飾,馬面裙更吃身材。

長裙擺需長腿,束腰需腰細,交領襯衫在胸前形成一個「Y」字,既要求天鵝頸,又要求胸圍不能太大,這樣一來,這條裙子基本與「胖」無緣。

在紅毯和商業場合,徐嬌曾兩次選擇穿馬面裙。

看得出她本人的氣質和馬面裙十分符合,不僅顯得高挑白皙亭亭玉立,還有古風美女的優雅和清新感。

陳都靈也曾以一條紅色的馬面裙驚艷眾人。

除了腳下的高跟鞋略微扎眼,在整體穿搭上,讓人感覺十分舒適,可愛與颯氣並存。

2016年的《女醫明妃傳》,故事就發生在明朝。

當時雖然馬面裙還未大火,但劉詩詩那條藍色的馬面裙,依舊讓皮哥記憶猶新。

劇組顯然用心做了服裝,出現在女性角色身上的馬面裙,各色各樣,一應俱全。

這也給劉詩詩的角色,直接「附魔」了一層大明濾鏡。

佟麗婭的一條綠色刺繡馬面裙,也穿出了雍容華貴的皇宮貴族之感。

讓人感嘆,馬面裙不僅僅能體現英氣,更能呈現貴氣。

婁藝瀟也是馬面裙的重度粉絲。

北京國際電影節上,婁藝瀟曾用黑色上襖搭配一襲紅色的馬面裙,如同大家閨秀。

相比而言,她在成都的這套,就顯得有點五短身材。

在最近的江西廬山國際電影節上,婁藝瀟又以馬面裙的造型出現。

不過,這次她改良了上半身,現代風格的彭彭袖與馬面裙結合,顯得有些不倫不類,也沒有之前的整套漢服來的好看。

雖然馬面裙,不是為某種女性特別定製的服飾,但只要將其特點運用得當,也能穿出十分驚艷的效果。

只是,在穿馬面裙的時候,一定要小心避開性感穿搭,前凹後凸的女孩,更是要謹慎選擇,以免露怯,成為笑柄哦。

02、齊胸衫裙

因唐朝女性的開放而興起,今有人因「性感」翻車

代表女星:陳紅、殷桃、秦海璐、迪麗熱巴、趙麗穎、趙露思、袁冰妍、李一桐、柳岩……

在漢服圈裡,「齊胸襦裙」是最為知名的女性服裝之一。

漢服命名體系中,上衣下裙,一般都稱為「襦裙」,而「齊胸襦裙」,顯然是襦裙的一種特殊分類。

根據穿衣風格不同,「襦裙」又被分為很多種,比如根據上衣款式不同,可以分為「對襟襦裙」和「交領襦裙」,根據扎系高度不同,又可分為「齊腰襦裙」和「齊胸襦裙」等等。

據後來考證,古代並無「齊胸襦裙」這種叫法,是漢服圈自創的名詞,正確叫法應為「齊胸衫裙」。

這個細分領域,其實是漢服分支中對隋唐五代時期,特有的一種女子裙裝的稱呼

你可能沒聽過這個名詞,但這種漢服裝束的女孩,你肯定見過。

基本上,現如今女孩們崇尚的漢服中,只要與唐代有關的,都屬於齊胸衫裙的範疇。

它的一般穿法,是一件對襟衫衣搭配一條下裙。

或者一件交領上襦搭配下裙。

而「齊胸」這個標誌,也是唐朝特有的。

漢晉以來,女性的襦裙多繫於腰間,事實上,整個古代,女性的襦裙也很少有繫到腰部以上的。

但這一歷史,在唐朝發生了改變。

因為唐朝國家統一,經濟繁榮,社會風尚比較開放,女性得到了空前的穿衣自由。

在追求形式多樣,瑰麗多姿的服裝和穿著時,「齊胸」的這種襦裙系法慢慢出現。

加之,當時的審美觀念,注重女性的身材豐滿和曲線美,而齊胸的設計,無疑能更好展現出女性的這一美感。

與其他漢服相比,齊胸衫裙是最為特殊的。

這種穿法看起來,讓人的身材比例顯得「不正常」,正是因為這種「不正常」,反而強調了女性的腿長豐盈等特質。

尤其它對女性胸部的強調前所未有,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盛唐文化的包容和開放。

不同於馬面裙,齊胸衫裙並不「吃身材」。

它本身就為強調豐滿設計,所以身材豐滿的女孩,能穿出盛唐美感。

而身材纖細的女孩,穿上這種衣服,也會則顯得翩若驚鴻,可愛異常。

無論在影視劇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齊胸衫裙」這套漢服在明星的圈子裡,也是不可替代的香餑餑。

《大明宮詞》可謂是齊胸衫裙的聚集地,因為是講盛唐時候的故事,所以最早關於齊胸衫裙的驚艷,都來自這部劇。

陳紅的一套齊胸衫裙,就穿出了唐朝貴族的大氣和開放。

同樣是齊胸衫裙,穿在周迅身上,則顯得鬼馬精靈,單純可人。

《武則天秘史》中,殷桃的齊胸衫裙時而可愛,時而性感。

秦海璐則穿出了皇家的威嚴。

《美人製造》中,迪麗熱巴以齊胸衫裙的姿態,展現了異域風情,充分證明了老祖宗對服裝的審美永遠不會出錯,

李小璐也曾清純盡顯,看起來還不像今天這麼違和。

陪著唐朝特有的髮髻,楊蓉和袁姍姍的齊胸衫裙則各有風情。

《長安諾》中的楊超越,則將齊胸衫裙的精緻和唯美,展現到無以復加。

《萌妃駕到》中,金晨的齊胸衫裙造型甜美而不失大氣,溫柔而不失活力,就像唐朝的鄰家女孩。

《鶴唳華亭》中的李一桐,則保留了一絲俠客氣息,把一套強調性感的衣服,穿出了馬面裙一樣的颯氣。

《琉璃美人煞》中的袁冰妍,清新可人我見猶憐。

《哦!我的皇帝陛下》里的趙露思,則俏皮靈動,軟萌可愛。

趙麗穎,景甜等幾乎所有的知名女星,都曾在影視劇中,有過齊胸衫裙的造型。

這似乎給了人們一種錯覺,仿佛所有年齡段,各種身材的女星,只要上身這款漢服,都能穿出驚艷的感覺。

自然不是。

因為齊胸衫裙獨有的特性,不少影視劇,都會在「性感」上做文章。

但畢竟漢服本身自帶文化屬性,過分因商業需求強調「性感」,反而會讓效果大打折扣,過猶不及。

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中,侍女們集體穿衣的鏡頭,大家應該歷歷在目。

那赤裸裸的性吸引力,幾乎完全蓋過了齊胸衫裙本身的特性,顯得庸俗甚至艷俗。

電視劇《武媚娘傳奇》也沒有走出這個窠臼。

滿屏都是對女演員胸部的強調,反而讓劇本身,成了譁眾取寵的娛樂垃圾。

《奇門遁甲》中,柳岩的齊胸衫裙造型,被吐槽還「不如不穿」。

相比之下,《妖貓傳》里這些胖MM的造型,或許才是彼時盛唐,真正屬於齊胸衫裙這種特定漢服的榮光。

齊胸衫裙本身,並非為某個特定的群體服務。

它最大的意義,就是滿足每一個普通女孩,對美的追求。

只不過現如今,漢服商家和影視導演因為逐利,反而漸漸扭曲了漢服本身的美感,過分強調女性的性徵。

反而在網上,那些靠著漢服樸素出街的女孩,才是對漢服文化,最好的宣揚。

03、旗袍

旗袍最「挑人」,魔改犯忌,有人驚艷,有人出糗

代表女星:劉亦菲、許晴、陳好、袁泉、湯唯、李小冉、趙露思、倪妮、關曉彤、劉浩存、劉嘉玲、周冬雨、歐陽娜娜,等

嚴格來說,旗袍並非「漢服」,因為它興起於近現代。

但放在世界服飾之林中,旗袍卻又占據著一席之地。

旗袍是我們中國特有的女性服飾,也是東方內斂文化中,少有的以強調女性身材,展現女性玲瓏美的服飾。

所以旗袍,也必須出現在這份榜單中。

旗袍大概成型於1920年,隨著婦女解放運動的興起,在多種服裝形式的融合下,旗袍從襖裙演化而來。

旗袍之美,是中國傳統服飾審美優化的結果,也是老祖宗衣著審美的結晶。

它最大,最為神奇的特點就是在體現東方女性美的同時,端莊大方又不失性感,古典溫婉又不失時尚,大氣優美卻不失靈動。

不誇張地說,每一個中國女孩,衣櫥里都應該有一身旗袍,在某個重要的時刻,穿在身上,彰顯中國女性的獨特美感。

不過相比於馬面裙和齊胸衫裙,旗袍對人的挑剔,也是十分苛刻的。

因為旗袍普遍上下一體,所以對身材有著嚴格的要求,明顯的腰線設計,又要求穿衣者有優越的腰部曲線和腰臀比。

亦端莊亦性感的服裝特點,更需要穿衣者本人擁有東方女性獨有的詩書氣質和古典美感。

人人都想穿旗袍,但旗袍卻不是人人都能駕馭。

娛樂圈裡每個女星,幾乎都有過旗袍裝扮,有的驚艷有的絕美,有的典雅有的端莊,有的卻又土又丑,穿出了「名場面」。

穿旗袍,無論是大齡女星還是00小花,有一條規則不能違反,那就是保持自然清純,切忌凹造型亂魔改。

趙今麥曾有一身素雅的旗袍造型,留著民國時期特有的剪髮頭,一看就是一股書香氣質。

劉亦菲選擇了紫色和金色的搭配。

雖然顏色選擇非常大膽,可依舊保持著盤發和國風韻味,像極了《雨巷》中的江南美人。

而「神仙姐姐」本身能打的顏值,也為旗袍這種服裝增色不少。

「萬人迷」陳好,穿旗袍傳出了隱匿的性感。

袁泉的旗袍造型,則有歲月賦予的典雅和風範。

袁泉身上本就有股書香氣,在一個場景中,她穿著旗袍站在講台上,陽光從側面照下,場景頗有時光美人的感覺。

而李小冉的一個笑容,也奠定了她「旗袍女神」的稱呼。

《邪不壓正》中,許晴的旗袍裝束,極具性感的誘惑力,連彭于晏都不敢正眼看。

打針的鏡頭,到現在還是電影最為出名的場景。

《司藤》里,景甜讓大家見識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旗袍秀。

她面若雲月,身材姣好,皮膚白皙,著珍珠裝飾的旗袍,有貴族之後的風采。

因好身材出名的旗袍裝束,還有《色戒》中的湯唯。

倪妮在《金陵十三釵》中的旗袍造型,也十分能打。

「一身海派旗袍,風情萬種」,是對倪妮這身造型最為精確的形容。

紅毯上,柳岩曾穿出過旗袍最大的性感。

張予曦則讓旗袍在外國人眼中大放異彩。

可在旗袍這身衣服上,栽跟頭的女星,也數不勝數。

歐陽娜娜的麻花辮和丸子頭,就毀掉了旗袍本身有的古典韻味,顯得不倫不類。

關曉彤秀大長腿,反而讓身材近乎扁平,穿不出旗袍裝的典雅。

文淇的這身旗袍穿搭,放大了自己身材的所有缺陷。

劉浩存更是穿的老氣橫秋,年齡翻倍。

劉嘉玲穿旗袍的時候,非要配一個小黑帽,

這身旗袍本身就無法襯出腰身,小黑帽更給了這個造型一股羊肉串的味道。

《傳家》中,秦嵐的旗袍造型,也因為妝造盡數翻車。

楊冪的旗袍裝,顯得艷俗。

鍾楚曦又太過張揚。

最為出名的,是周冬雨。

她身材一般,反而喜歡旗袍。

不僅暴露了諸多身材缺陷,還顯得腦袋大身體小,讓觀眾相顧無言,只能暗暗嘆息。

作為女星,喜歡旗袍這種衣服,是人之常情,但不少女星,在萬人追捧下,總有種盲目的自信,導致穿衣的時候,揚短避長,貽笑大方。

實際上,就跟楊冪選擇馬面裙穿,是一個道理。

女星對穿衣,尤其是對穿漢服的理解,其實像極了一門哲學。

一個聰明的女星(人),在選擇穿一種漢服的時候,一定會全方位了解它的起源和歷史,穿著細節和代表含義。

因為漢服,往往不是一件衣服那麼簡單,它是一種文化象徵,是我們中國人的穿衣圖騰。

它裡面蘊含著老祖宗的智慧,也蘊含著中國人最典雅最樸素,也是最高級純正的審美觀。

所以,要穿好漢服,還是要做功課,下功夫,那些一眼萬年的漢服穿搭,絕對不是隨意為之。

既然選擇弘揚漢服文化,就應該穿出去,帶進來,就應該先學習,後效仿。

而不是東施效顰,做一個拙劣的行走衣架。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蜉蝣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6ed30a1acf2de3303de9993901c6e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