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時期,秦始皇花費巨資搞了三項巨大工程——萬里長城、始皇陵、阿房宮。其中,阿房宮被稱為「天下第一宮」,它的規模比起埃及的金字塔還要壯觀,堪稱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後來阿房宮由於戰火的焚毀,導致阿房宮過早離開人們的視野。
阿房宮的規模有多大?唐朝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寫道:阿房宮從驪山的北面向西延伸到咸陽,延綿三百餘里。宮牆之內,五步一樓,十步一閣,長廊迂迴,屋檐飛挑。亭台樓閣蜿蜒密集,不知道有幾萬幾千座。長橋如蛟龍臥於水面,復道似彩虹架在半空,宮殿之大,使人辨不清方向,一天之內,宮中各處的氣候不相同,王族嬪妃雲集於此,歌舞昇平。這段文學描寫未免有些誇張。據《史記》記載: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可以坐上萬人。由此可見,阿房宮確實是一座宏大的宮殿,由於工程量過於浩大,勞民傷財,秦始皇在世的時候只建成前殿,他去世後,秦二世繼續修建。
這座宮殿之所以命名為「阿房宮」,據民間傳說,說秦始皇在趙國做人質的時候,深愛過一個叫阿房的民間女子,後來當上皇帝的時候,由於朝政大權掌握在呂不韋的手中,他無法立一個民間女子為後,為了懷念阿房,他不惜花費巨大的物力、人力、財力,修建阿房宮,當然民間的傳說更為這座宮殿添上神秘的色彩。
由於秦始皇修建阿房宮,增加了百姓的賦稅徭役,讓百姓苦不堪言,同時秦始皇還頒布了殘酷的刑罰制度,秦始皇死後,秦二世更加變本加厲,導致農民們紛紛揭竿起義。在這些起義軍中,除了陳勝吳廣的起義軍之外,還有項羽率領的起義軍也是一路所向披靡,過五關斬六將,威名一路遠播。當項羽進入關中來到咸陽城,便上演了千古流傳的「火燒阿房宮「一幕,他看到阿房宮如此奢華,聯想到秦始皇的橫徵暴斂,不由得恨由心生,不僅殺了秦王子嬰,捲走宮殿里的珠寶和美女,還一把大火燒了秦朝宮殿,大火三月不熄(那時候可沒有消防隊這個職能部門),導致阿房宮最後變成一處廢墟。
杜牧在《阿房宮賦》寫道:「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項羽火燒阿房宮,經過民間傳說、演義的不斷加工,導致人們一直以為項羽就是這場事故的「始作俑者」,是他的一把火讓這個舉世無雙的宮殿化為廢墟,將這座珍貴的文物毀於一旦,這種行為一直為後人所詬病。
歷史上的項羽是否有火燒阿房宮?根據對現存的建築進行研究,阿房宮並沒有燒毀的痕跡,在遺址範圍內只有發現少量的幾塊紅燒土,如果那一場大火真的連續燒了三個月的話,紅燒土應該遍地都是,此外還應當留有大量的草木灰。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秦朝咸陽宮的遺址中卻發現大片的紅燒土,因此 據專家推定,項羽放火燒的應該是咸陽宮,而不是阿房宮,或許阿房宮當時還沒有建成,因此項羽沒有一把火把它燒了。隨著秦朝的覆滅,阿房宮建了一半就荒廢了,到了漢朝,阿房宮的遺址被用來駐軍,後來乾脆被夷為平地,改作農田。因此,這座華麗的宮殿自始至終都是一座想像中的宮殿,它沒有被建成,也就沒有被燒毀。至於杜牧在《阿房宮賦》寫的「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很有可能是詩人的一種臆想。
據史籍記載,當初秦始皇下令修建阿房宮是在公元前212年,但在公元前209年,他在出巡的途中就病死,在這之前,阿房宮和秦始皇陵是同時在進行的兩項工程,為了儘快安葬秦始皇,秦二世不得不決定停止阿房宮的工程,搶建秦始皇陵。從秦始皇修建阿房宮那天起,阿房宮前殿的過程總共歷時不到4年,面對這一座龐大的宮殿,在短短的幾年是很難完成的。因此,阿房宮當時並沒有建成,項羽也就不可能把它燒毀,在秦漢時期的文獻資料中也找不到任何項羽火燒阿房宮的記載,是後人對文獻的理解錯誤,才認為這場大火的「罪魁禍首」是項羽。
千百年來,人們之所以把火燒阿房宮這筆帳算在項羽的頭上,一來是對《史記》的誤讀,原文寫的是「火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這裡面並沒有指明是哪一座宮殿,由於阿房宮的地位和規模相當宏大,人們自然認為「秦宮室」就是阿房宮,但實際上項羽燒的是咸陽宮,在《史記》當中有明確記載:遂屠咸陽,燒其宮室。二來唐朝詩人杜牧所寫的《阿房宮賦》屬於文學作品,裡面運用大量誇張、比喻等手法,難免有失實的地方,這個自然不能作為判定歷史真實的依據,但是由於這一篇作品廣泛流傳,深深影響了人們的看法,讓項羽背負這一罪名。第三,項羽一向意義用事,剛愎自用,在征戰的過程中,項羽屠城、活埋、燒殺搶奪的事情屢見不鮮,火燒阿房宮更加符合項羽這種「暴力」性格,人們自然也把火燒阿房宮算到項羽頭上。
有人說在現有的地方沒有挖掘出阿房宮,並不代表就沒有阿房宮的存在,或者阿房宮沒有建成,可能只是前殿沒有建成而已,也有可能建在其他地方。總之,阿房宮隨著時間的流逝淹沒在歷史當中,阿房宮留給人們的是無盡的想像和遺憾,至於項羽這一位西楚霸王,也早已作古,不過泉下的他要是知道自己這兩千多年白白承受這麼大的冤枉案子,真不知道項羽會做如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