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成功女性的悔恨反思:兒子變成混混,怪我沒及早給他選擇圈層。
她是一名堪稱"鯉魚躍龍門"的成功女性。
她第一學歷是中專畢業,原生家庭是偏僻農村一戶清貧人家。現在的她,卻擠身一線城市一家三甲醫院的醫生行列。
她的人生跳躍讓人仰慕,稱得上勵志楷模。
但她最近特別消沉,逢人便說:"我的人生好失敗,兒子變成混混,怪我沒及早給他選擇圈層。"
讓她突然失去自信的,是她變成混混的兒子。
也許對於女人而言,成功不僅僅包含事業的成功,還包含家庭的溫馨幸福和孩子的健康成長。
當她被公公婆婆叫回,讓她去找經常不歸家的兒子;當她終於從一群小混混中找到兒子,卻拽不回兒子;當她啟動關係,硬把兒子強拉回家,並鎖住兒子,兒子又砸窗逃跑;當她接到當地派出所通知,兒子被發現XD,已被送往戒毒所;當她從戒毒所接回兒子,以為兒子已成功戒毒,兒子卻又復吸,還跟小混混不離不棄時,她終於在一個又一個的打擊之下,精神瀕臨崩潰。
她流著淚水,不停嘮叨:"晚了,一切都太晚了…"她的兒子深陷那個圈子,不管她怎麼用力,都拽不回來。
她絕望地說:"要想他改變,只有等他犯事,被抓入獄,再去改造吧。"
她後悔自己忙於自我發展,在發現兒子處於不良圈層,有不好苗頭時,沒有及時行動,讓孩子遠離。
為了追求進步,她一路都在積極奮鬥,從未停歇。她要讀書,要進修,所有這些都不容許將兒子帶在身邊。而從小鎮到三線城市再到一線城市,所有的立足都非常艱難,她也無法帶上兒子,兒子一出生,她就把兒子寄放在公公婆婆家。
公公婆婆生活在小鎮,比她自家的農村生活條件好些,但小鎮存在各種不良習氣,教育也比較落後,然而她無能力也無條件去顧及這些,努力實現自我價值已讓她拼得焦頭爛額。
她想兒子尚小,只要在公公婆婆家生活有保障就行,等自己奮鬥到一定層次,再把兒子接來,再好好陪伴他,培養他。
但一切沒有如她預想那樣發展,兒子上小學後,道路就越走越偏。她隱隱有所覺察,可受制於現實,她只能一次次告訴自己:沒事的,兒子還小,受點影響而已,等他漸漸長大,等自己把他帶出來,一切就好了…
然而一切都晚了!
公公婆婆鄰居幾個小孩,都不愛讀書,整天尋事打架,到處惹是非,還隨意拿人家店鋪的東西,吃霸王餐。
她略有所聞,叮囑過公公婆婆,別讓兒子跟他們接觸,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公公婆婆根本管不住孫子,還有他們也要顧及情份,大家是鄰居,相處都不錯,只是孩子們不太聽話而己,公公婆婆也不敢太明顯阻擋自家孫子去他們家或不讓他們家孩子進自家的門,再者,她有一個侄子,比兒子大三歲,也常跟那群孩子混一起。
她的兒子讀小學一、二年級,成績還過得去,到了三年級,就直接滑至下游。從此,他更不愛學習,一放學就跟著他的堂哥和鄰居的孩子到處瞎逛,拉幫結派,跟其他孩子打架鬥毆。
公公婆婆告訴她,她每次回去看兒子,也是苦口婆心,但孩子對她的說教毫無反應,任由她唱獨角戲。她說急時,兒子才偶爾點點頭,算是回應,可她一走,她所有的教育和引導都化成了雲煙。
她焦急過,但一投入工作,她又忘了兒子的問題。說到底,兒子生活有保障,安全沒問題,至於其它,她告慰過自己,也一直激勵自己:趕緊奮鬥,在一線城市買房,把兒子接出來。
時間就這樣一天天過去,直到兒子夜不歸宿,成了小混混,後來還吸毒…
晚了,確實太晚了…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12歲之前是孩子培養性格、品行的重要時期;此後的結果,都是早期教育埋下的種子"。
她不僅對兒子的教育培養不到位,還明知兒子所處的圈層不良,仍沒有積極採取措施,將兒子拉出來。
一個人所處的圈層,決定了這個人能夠接觸到的人和事,影響著這個人的發展,以及生活狀態和人生高度。
孩子更是如此。孩子處於成長期,受外界影響更大。所以古時候有孟母三遷的故事,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至理名言。
生活不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艱辛和無奈。如何平衡好自己工作和孩子的教育,是對父母的考驗。
一位朋友的孩子到了上小學的年紀,按照入學要求,孩子只能就近接受義務教育。朋友居住的高樓是拆遷地建成,高樓里住進許多拆遷戶。這些拆遷戶大多數文化素質偏低,對孩子的教育基本是放養形式。朋友的孩子進小學後,也慢慢被感染一些不良習慣,比如愛大聲吵鬧,隨地扔紙屑,貪玩、學習不上心等。學校的管理也偏寬鬆,孩子未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朋友發現問題後,意識到把孩子置於這樣的圈層不利於孩子的進步,但客觀存在暫時難以突破,於是朋友調整了自己的工作,把中午時間騰出來,接孩子回家,自己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閱讀,一起做遊戲,在讀書和玩樂中提高孩子的認知。
每到周末,她必定帶上孩子,去跟她認識的優秀孩子相處,讓孩子看見優秀,學習優秀。
她說:"我暫時沒條件帶孩子進入更優的環境,但我一直在彌補,在努力。"後來,她的孩子小學畢業考入當地一所有名氣的重點學校,她為了更好照顧孩子,也在學校附近租房生活。
再後來,她的孩子考上北京大學。
任何人都會受到圈層的限制,比如經濟限制,一些家庭負擔較大,無法讓孩子學習更多的興趣,獲得更高昂的學習資源,讓孩子的學習不管是廣度還是深度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再比如環境的限制,大城市跟農村,重點學校跟普通學校,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身為父母,要權衡好得失,要有長遠目光,一旦發現孩子所處的環境,所接觸的人已嚴重影響孩子的成長,就要當機立斷,在孩子十二歲前給予改變。
對她而言,如果她能放棄一線城市,找一處可以把孩子帶在身邊的地方工作;如果她能把注意力從自身發展轉移多一些到孩子的成長上,一切也許不同。
但生活沒有如果,願她的悔恨,能給家長們帶去一絲絲警示。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