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是環狀的,真能雕琢成秦始皇手裡,四四方方的傳國玉璽嗎?

2023-11-16     康康歷史

原標題:和氏璧是環狀的,真能雕琢成秦始皇手裡,四四方方的傳國玉璽嗎?

影視劇中,基本上只要是與古裝、宮廷沾邊的劇情,多半都會出現的,就是帝王的「玉璽」。帝王書寫聖旨之後,會拿出玉璽印上章;或者是出現玉璽遭爭奪之類的事件。這些劇情,都很容易使觀眾對「玉璽」產生好奇心。

我們看到的玉璽,方方正正,又大又厚重,非常有皇權的氣勢。然後又有一個關於玉璽的歷史故事,稱其是和氏璧演變而來的。到底是否如此?「和氏璧」與「玉璽」,當真是雕琢前後的同一件物品?彼此之間是怎樣轉換而來的?

一、歷史故事

關於和氏璧的歷史故事,是由三個片段組成,分別是楚國的「卞和獻玉」,趙國的「完璧歸趙」,秦始皇的「傳國玉璽」。這三個故事串到了一起,就形成了從和氏璧的誕生到成為玉璽的一整個過程。

1.卞和獻玉

首先是楚國的「卞和獻玉」。在《韓非子》中就記載到,一位楚國人,和氏,一次去到了荊山砍柴,撿到了一塊石頭。他自己經過研究,加上以往的經驗,認定這塊石頭是「稀世玉石」。於是就想著將其獻給國君。

之後,他拿著這塊玉石就獻到了當朝帝王楚厲王跟前。可是楚厲王不懂,就讓宮中的玉石匠人來鑑定一下。不料玉石匠人認為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一位平民百姓竟然能夠拿著普通的石頭,來欺騙國君。楚厲王想想就怒氣直衝上來。於是,在他的憤怒之下,和氏左腳被砍掉了。

多年之後,楚武王繼位。和氏這時候依舊想要把玉石進獻給國君。他就又走了之前的老路。同樣的,國君依舊是承襲前一位的處理方式,認定其為普通的石頭,還將和氏的另一條腿砍掉了。

又歷經數年,楚文王繼位。這時候,和氏依舊不甘心,還是希望國君能夠賞識他手中的這塊美玉。但是這次他換了一種方式,他跑到荊山腳下哭泣,哭到流血淚。他哭的不是自己早已失去的雙腿,而是手中多年的玉石無人欣賞。這事情傳到了楚文王耳中,經由鑑定之後,發現這當真是一塊寶石,便讓其成為「國寶」。同時為其取名「和氏璧」。

2.完璧歸趙

之後,楚國與趙國聯姻,和氏璧就成了趙國的國寶。到這一階段,和氏璧也成為各國紛紛想要占有的寶貝。所以,秦昭襄王便想要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取這塊和氏璧。當時趙國派出了藺相如來與秦昭襄王斡旋。最終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不成,完整的和氏璧依舊回到趙國。

3.傳國玉璽

隨著時間的流逝,戰國紛爭,秦始皇最終統一天下,和氏璧也易主。然而到了此時,和氏璧兜兜轉轉也好多年、好多人之手,已成殘破之相。所以,秦始皇乾脆將其再做切割,雕刻成了玉璽的模樣。也正是在此時,寶玉或者說是玉璽,成了與皇權掛鉤的重要物件。

故事到此,和氏璧的誕生與流傳、轉變成玉璽,也就如此。但這時候,我們是否存在疑問,和氏璧的模樣與玉璽的模樣,是否差距過大?真的能夠從圓而扁的環狀和氏璧,雕刻成方方正正的傳國玉璽嗎?

二、玉璧和玉璽的尺寸

1.玉璧:扁、小

和氏璧,在我們的印象中,或者是在書本中所看到的,通常都是環狀的,高度低,寬度大。類似於銅錢的模樣,只不過體積會大一些。而現實中,歷史遺留下的玉璧,也大致如此。目前出土的古代玉璧,體積最大的是戰國時期的「魯國大玉璧」。它的外徑32.8公分、孔徑11.6公分,但厚度只有0.6公分。

2.玉璽:方正、大方

玉璽,在我們的印象中,它就類似於是一塊正方體,上面疊加上差不多大小的雕刻而成的神獸。在故宮博物院裡面展覽的玉璽,最小的是底面邊長6.8公分,高度6.1公分;最大的玉璽則有19公分的底面邊長,高度達15.6公分。雖說其大小差別很大,然而相較於玉璧而言,顯然模樣截然不同。

三、形成關聯性,可能性小

1.兩者之間欠缺高度的匹配性

對於製作成方正的玉璽而言,玉璧的寬度是足夠的,然而厚度就過低了,都不足一公分。這是什麼概念?也就是只有三枚一元硬幣疊加起來的高度。這個高度,不管是製作成玉璽的底面還是高度,都不足夠。

不過,這也並非沒有可能性。因為在「卞和獻玉」與「完璧歸趙」中,描述和氏璧時,用的是「抱」、「舉」。這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和氏璧的體積比較大,類似於大石頭。而後來經過一再傳承,磨損了,才會再雕刻成玉璽。似乎這也成了佐證它們彼此存在關聯性的證據。但可信度依舊沒有展覽館中陳列的實物有說服力。

2.一個空心、一個無法拼接

和氏璧與玉璽,除了高度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之外,另外一個備受質疑的就是和氏璧是「環狀」,玉璽是一整塊的實心。和氏璧如果說體積大,製成體積小的玉璽,的確非常有可能。或者說和氏璧體積小,製作成更加小的玉璽,也存在著可能性。然而,前面所講到的目前出土的古代玉璧,最大的「魯國大玉璧」,似乎也不能夠。

再者,玉璽,象徵的是皇權。所以,玉璽這種與皇權相關的重要物件,是不能夠通過剪切拼接而獲得的,必須是完整的一整塊雕琢而成。所以,這樣一來,玉璽由和氏璧轉化而來的可能性,就非常小。

四、總結

從「和氏璧」到「玉璽」,其關聯性可能存在,但卻非常小。而且這種說法,其實並沒有一部正史曾明確記載過,傳國玉璽是由和氏璧製成的。在《史記》、《漢書》、《後漢書》等書籍中,稱的玉璽是由藍田玉而來。當時是秦始皇得到了玉石,命能工巧匠雕琢而成,再讓丞相李斯題上「既壽永昌,受命於天」的字樣。而和氏璧成傳國玉璽,是來自於《錄異記》,並非史實。

和氏璧是否能夠製成傳國玉璽?我們需要通過史實與實物進行對照分析,才能得出真相。歷史故事,雖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只做參考,其真實性,還是要建立在「實」字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6781904bd451129e7f8cbebb3daf9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