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晚間,國家煙草專賣局發布了《關於促進電子煙產業法治化規範化的若干政策措施(試行)》(下稱《產業措施》),明確提出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嚴控新增產能,合理控制產能規模,防止產能過剩。以優化資源配置和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保持產業集中度處於合理水平,引導不適應市場競爭的企業有序退出。
筆者認為,這次的《產業措施》是過去電子煙行業強監管態勢的延續。某種意義上,這可能也意味著行業的最後一個漏洞被堵住,電子煙產業「紅綠燈」宣告設置完畢。
為何這麼說?過去有關部門陸續出台了禁售調味電子煙、制定國家標準、上線全國統一電子煙交易管理平台、取消線上銷售渠道、電子煙生產企業上市需經主管部門審批等規定,儘管看上去每一條都非常嚴厲,但畢竟屬於合理監管的範圍,電子煙產業千億級的想像空間依然存在。甚至每一次新的法規、規定出爐,市場都有人將之解讀為利好,不斷拋出「行業規範是好事、有利於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這樣的觀點。
但這一次的「嚴控新增產能、引導有序退出」,無疑為整個行業的發展空間和方向最終定調,也從根本上斷絕了某些人的幻想。嚴控新增產能,意味著未來試圖進入該賽道掘金的新玩家將會消失,投資價值大為縮減;合理控制產能規模,意味著現有的生產企業的產量承壓;引導有序退出,意味著更多技術含量低的中小企業將會被加速清理出局;保持產業集中度處於合理水平,意味著行業兼并重組加速,但產能受控下龍頭企業的用武之地也有限。簡而言之,電子煙產業並非國家鼓勵的方向,隨著大眾健康意識的提高和青少年保護力度的加強,整個行業的用戶規模也不可能獲得高速增長。
《產業措施》發布時,國家煙草專賣局表示,近年來電子煙產業盲目發展、電子煙生產無標準可循、電子煙產品無質量保障、電子煙市場無序競爭,對消費者利益、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產業鏈安全穩定構成巨大風險。一句話,某些披著時尚外衣、主打科技調性,但實際上「換湯不換藥」、有損大眾利益的新興產業,不管當初看上去有多麼光鮮亮麗,但最終還是會被揭開遮羞布。
最新消息還顯示,國家煙草專賣局4月26日正式下發了關於對電子煙有關企業境內外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進行前置審查的實施細則。《實施細則》明確,國務院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對電子煙有關企業境內外上市予以審慎監管,發揮上市融資的規範約束和正向激勵作用,嚴格限制不符合產業政策、行業規定的企業上市融資。
來源:財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