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這樣一句話:「銀行就是把不愛花錢的人的錢拿來給愛花錢的人去花。」
似乎,借錢起家,比慢慢積累資金,更加靠譜。
古時候,人們也有「借花獻佛」的做法,從身無分文,搖身一變就成了富豪。
可惜的是,很多人知道借錢起家這回事,但是不記得「有借有還」的道理,盲目舉債。
為什麼有的人會借錢不還?並且他看起來活得很好。
認真分析就會發現,這樣的人有人格缺陷,需要儘快遠離。
01
鴕鳥型人格:逃避事情的責任。
在沙漠裡,處處充滿危險,鴕鳥能夠迅速奔跑,能夠躲避危險,但是很多鴕鳥卻只懂得把頭埋入沙子裡,以為看不到危險,就能逃避了。
一個像鴕鳥一樣的人,一旦遇到虧本的問題,馬上就會躲起來,趨利避害非常嚴重,而不是主動和當事人商議,解決問題,承擔責任。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成為很多人取笑的對象,也有人用他來形容脫不下長衫的讀書人,非常迂腐。
其實,孔乙己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不齒。
有一次,他沒有帶錢,但是到酒館要了一碗酒,一些茴香豆。然後對店家說,賒帳十九個錢。
過了幾天,孔乙己再次到店裡,店家對他討債,他沒有耍賴,而是說了一句:「下回還清吧,這一回是現錢。」
有一些人,借錢的時候,信誓旦旦地說「一定準時還錢」,但是到了還錢的日期,你發現他都聯繫不上了。
也有一些人,在事業紅紅火火的時候,隨時會聯繫你,但是虧損之後,就逃之夭夭了。
人為什麼會躲債,其根本是「不負責任」。
假如躲債的人,主動承擔責任,並且和債主溝通,慢慢還錢,也是行得通的。可悲的是,好好溝通,都變成了困難。
另外,我們可以看到借錢不還的人,對人生缺乏安全感。隨時可能把自己隱藏起來,在陰暗地帶,怕被人發現之後,遭到攻擊。活成了「過街老鼠」。
02
自戀型人格:總是自以為是。
覺得自己是最好的人,眼裡沒有別人。這樣的人,很自私,習慣「自我為中心」,你和他交往,難免要吃虧。
表面上看,對方習慣「你我不分、他我不分」——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
實際上,他總是把「你的」變成「他的」,並且不會感恩。
生活中,太多的人有這樣的想法:「你是我的兄弟姐妹、好同事、好朋友,你借錢給我,是應該的啊。」
也有人這樣想:「你又不缺錢,何必總是催債呢?你不差那幾個錢,不急著要還錢吧。」
還有人,以自己很窮為藉口,讓所有的熟人都幫他一把。不管是借錢,還是送禮,全部當成「你們給的善款」。
只要對方不使勁催債,就完全不當一回事。或者被催債了,還找了很多理由,把債主搪塞過去。這樣的社交,你一定會心寒。
在《都挺好》里,蘇明玉的舅舅,陸陸續續從蘇明玉的母親手裡借了錢。
母親過世之後,蘇明玉和兄弟姐妹一起商議,讓舅舅還錢。
舅舅開口就說:「當初也沒有說是借錢,憑什麼要還?」
臉皮比樹皮更厚,這是不可思議的。
俗話說:「親兄弟,明算帳。」就是一家人也要把借錢這回事說清楚,分配利潤也要有規矩,外人就更要這樣了。
把自己當成人,別人都要圍著他轉動,都得「施捨、幫忙」,這是很可恥的。
人情是互相的,你尊重我,我才會尊重你。否則,尊重了一次,得不到回敬,就不會尊重第二次了。
03
嫉妒型人格:攀比心非常嚴重。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借錢致富。並且,借錢致富的人,不會輕易做老賴。
反而是那些「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打著借錢致富的藉口,做出老賴的行為。
我的一個老表,借錢去做房地產生意,但是半途就做不下去了,因為經濟周轉困難。
後來,老表的工地被人轉包,他虧了不少錢,人也不見蹤影了。親戚們都厭恨老表。
乍一看,老表是在致富,其實是在「打腫臉」,想要一夜暴富——偷雞不成蝕把米。
一些借小錢的人,也有「愛面子」的問題。
比方說,借錢買奢侈的包;借錢買豪車;借錢製造浪漫的生活。
為什麼要借錢「打臉」,其根本是因為「嫉妒別人」,希望自己活成富人的樣子。同時,高估了自己還錢的能力。
一邊仇富,一邊炫富,這樣的人,一準沒有好事。他從來不知道,財富一點一點累積的,需要汗水來交換。
你會發現,很多老賴,開著豪車,日子過得比你更瀟洒。這就是面子在作怪。豪車就是一塊「遮羞布」。
04
如果沒有意外,你應該不會想和老賴打交道,不會把自己的錢,送給別人花。
因而,精準識別「借錢不還的人」,很有必要。果斷拒絕借錢,才能止損。
在這裡,還分享幾個拒絕借錢的方法:平時,你要裝窮,讓對方無法開口借錢;對方要借錢的時候,你應該轉移話題,找一些託詞;某一部分人,你要嚴厲拒絕,得罪對方也沒有關係。
社交大師卡耐基說過:「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須學習自立,剷除埋伏各處的障礙,在家庭要教養他,使他具有為人所認可的獨立人格。」
借錢只能緩解燃眉之急,成就人生,還得靠自己,千萬別搞反了。
誰的錢,都是血汗錢,千萬做「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的蠢事。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