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金錢不是目的,而只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
是的,任何時代,有錢不一定事事如意,但是沒錢寸步難行。
太多的事情,說起來頭頭是道,但是窮一次,就真正明白了。
作為70後的人,一晃就五十歲了,回頭看自己的經歷,從窮困到富有,從農村到城市,從迷茫到明白,感慨萬千。
曾經怕窮,後來明白,幸虧窮過,才成就了更好的自己,才發現家教的最好方式。
01
貧窮,逼著子女努力讀書。
小時候,我的家在農村,山旮旯里。
房屋在半山腰,從家裡到鄉鎮的集市,要走三四里路,到縣城有三十多公里,翻過三四個大山坳。
我家的後山,有一條小路,通往縣城,常有熟人經過。
熟人談起縣城的樣子,房子是高樓,五六層;馬路很寬,可以同時過四台車,路邊的燈,夜裡是點亮的。
有火車,從縣城旁邊經過,喇叭的聲音特別大,傳到幾里之外。
不知不覺,就涌動了「飛出山窩變鳳凰」的夢。就是去縣城打工,也比在家種地更好。
當我上初中的時候,母親丟出一句話:「若是考不上中專,就別讀了。」
母親說完,就在一旁抹眼淚。
我明白,家裡有三姊妹,讀書的開銷,母親是保證不了的。那年頭,上了中專,就能被分配工作,能去鄉里上班,也算是人生的捷徑了。最重要的是,中專的學費不多,家裡省一省,還能湊齊。
再看看我所在的鄉鎮中學,一年頂多有兩個同學,可以考上中專。
我必須拿到全校第一名,才能保證自己不輟學。壓力很大,但也只能如此,想來反而鬆了一口氣。
泰戈爾說:「鳥翼上繫上了黃金,鳥就飛不起來了。」
如果一個家庭,太多錢了,子女反而沒有辦法飛起來。從小到大,什麼都能得到滿足,讀任何學校,父母都會答應。人生的目標,難免會隨意。
「孤注一擲」是一個貶義詞,但是在窮困的家庭里,也是子女讀書的動力。
沒有選擇,或許是最好的選擇。正是如此,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還真考上了中專,人生有了更高的起點。
02
貧窮,才能看透關係。
看過這樣一句話:「貧窮會讓人看不起你,讓你顏面盡失,尊嚴也隨之蕩然無存。」
當一個家庭很窮的時候,需要有貴人幫忙,但是貴人卻遲遲不見蹤影。
就是自己的親戚,也是避之不及的。
結窮親,是真正的人情,但是更多的人願意「趨炎附勢」。
記得我考上中專的那一年,母親因為三百多的學費發愁。不得已,母親厚著臉去娘家求助。
母親到舅舅家做客,還沒有開口說借錢,舅舅就出門做事了,舅媽說:「家裡有錢,但都得定期,取不出來。」
最後,外公看不過去,拿出一百元,放到母親的手裡。
回到家,母親躲在房間裡,哭出了聲音。父親也不知道如何安慰。
再後來,我中專畢業了,如何分工,還得看關係。若是縣城某單位有熟人,說一句話,可能就留在縣裡工作吧。
母親提著一些乾魚,到了教育部門的某老表家裡。
老表問明了來意,然後不再多言。吃飯之後,老表就說,工作忙,失陪了。
自然,母親的願望落空了。
俗話說:「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
在我的記憶里,老家是很有有客人的。父親每年春節都會帶著我們去走親訪友,但是親戚家的孩子,很少來我家。
當我長大了,有工作了,發現家裡的客人,稍微多了一些。
我家搬到縣城居住之後,幾個舅舅、阿姨,都主動交往。小舅舅說:「當年,你家有中專生,怎麼就不找我呢?借點錢,是沒有問題的。」
原來,事後諸葛亮,也做得理所當然。只是大家心知肚明,不去拆穿而已。
金錢就是一面鏡子,把人心映射出來,也把關係說得明明白白。
03
貧窮,教會我們摳門生活。
上初中的時候,讀過「樂羊子妻」的故事。
樂羊外出,撿到一塊金子,喜滋滋地帶回家。
妻子看到金子,沒有高興,而是說:「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
樂羊聽了妻子的話,很羞愧,把金子丟了。
看了故事,覺得金子是負擔,人要高尚,要視金錢如糞土。
中年時,再去讀故事,發現不是那麼簡單。樂羊丟了金子,就去讀書了,其根本目標是考取功名,改變家庭。
樂羊的妻子在家,也是苦苦支撐著,靠紡織為生。
不要不義之財,但是要知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哪有人一直困頓到底的道理。
作為70後,從我們的父母身上,可以看到很多摳門的方法,甚至以為難堪。
我的母親,在喜宴上,總是要打包一點菜回去,能省一頓是一頓;母親也常常會翻垃圾桶,怎麼勸說,都不管用。
家裡的新衣服,母親是不捨得穿的,舊衣服就總是穿著,捨不得扔掉。
隔夜的飯菜,也是留起來,第二天仍舊吃得津津有味。你說飯菜已經變質了,母親反駁:「你們小時候,不也是這樣過來的。」
母親曾經去集市賣菜,把最好的白菜賣掉,自家吃的白菜,都是長相奇醜的。甚至是一些發黃的菜葉。
04
常常聽人說:「視金錢如糞土。」
而窮過幾次的我們明白,捉襟見肘的日子,糞土也是寶貝。牛羊馬、雞鴨的糞便,曬乾了,也是寶貝。
我們不能信奉「有錢能使鬼推磨」,但是「沒錢是萬萬不能」的。
窮困,會逼著一個人去做點什麼,從而一家人都會因此思考出路。
孩子可以寒門出貴子,大人可以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老人,也能從牙縫裡省出幾個錢來。
年過半百,回頭看,70後是從農村走向城市,在社會的夾縫中求生存的一代。
我們多半是窮二代,但總希望自己的子女,是富二代。
我們真的好累了,但總能找一個理由,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上班。
我們拿錢贍養父母,卻自己努力存款,退休,不奢望子女多孝順,還可憐子女未來太大壓力。
我們也多半承擔過房貸,後來才有了無債一身輕的美好,負債纍纍也是動力。
未來會怎樣,說不清,但是手裡有糧,心中不慌。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