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李德仁:帶著學生們「技術報國」

2024-06-25   中國青年網

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李德仁今天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被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章。

大眾眼中的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將國產衛星遙感影像的全球無地面控制定位精度從300米提高到5米以內,將境外高精度遙感測圖從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學生眼中的他,是親切和藹的「李老師」,是精力充沛的「空中飛人」,是樂觀積極的長輩,是飽含家國情懷的科研工作者。

1985年,李德仁謝絕了國外科研院所的邀請,毅然回國,到母校武漢大學任教。至今,他門下的碩士生和博士生不下200人。在不斷為學生引路的同時,他也帶領學生「技術報國」,攻克了衛星遙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測圖核心技術,解決了遙感衛星影像高精度處理的系列難題,帶領團隊研發全自動高精度航空與地面測量系統,為我國高精度高解析度對地觀測體系建設作出了傑出貢獻。

85歲的「空中飛人」

「一年365天,他有200多天都在全國各地出差。」在談起導師李德仁時,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肖雄武說。因此,他們給他起了一個外號——「空中飛人」。

在學生們眼中,這位處於耄耋之年的院士像二三十歲的小伙子一樣精力充沛。「每次聽李老師講完話,我都非常亢奮,感覺有一身的勁兒可以投入科研中。」肖雄武說。如果不出差,李德仁大多數的時間都會泡在實驗室。

「遇到一些重大事件、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李老師往往會第一時間站出來,」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熙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作為李德仁的學生,他記得2008年汶川地震時李德仁迅速成立了地震遙感信息收集與災情評估項目組,利用機載雷射雷達開展遙感信息收集與災情評估工作,為抗震救災提供決策和支持。

曾經有記者問李德仁,準備什麼時候退休?「我的老師93歲去世,他工作到最後一分鐘。我也要學老師,活到老,學到老。」李德仁說。

2008年,李德仁出版了一本名為《永不停歇的思索》的書。肖雄武記得,李德仁的每個學生手上都有這本書,扉頁上李德仁親筆寫下他們各自的名字和激勵的話語。「永不停歇的思索」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是李德仁常常講給學生聽的話。

人師難求

2014年5月,李熙作了一場以「夜光遙感」為主題的講座,之後,李德仁邀請他來家中長談,肯定了他的想法,並邀請他加入研究團隊,支持他做夜光遙感的研究。「我非常感動」,李熙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當時認可他的學者不多。5個月後,李熙和李德仁的相關研究成果在遙感學界的知名期刊《國際遙感》上,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李熙是第一作者,李德仁是第二作者。

2015年年初,李熙的研究取得進一步進展,李德仁給李熙發了封郵件,「謝謝你為武大和實驗室以及中國做的貢獻」,落款是「德仁」。

肖雄武在本科時就想報考李德仁的碩士研究生,但未能如願。2013年,在武大攻讀碩士學位的肖雄武參與了由李德仁牽頭的一個課題組,並向李德仁彙報科研成果。這位他從前只聽過「傳說」、沒有接觸過的院士,不僅熱情地與他交流和討論,還贈送給他一本專業書籍。

2014年,肖雄武成為李德仁的博士研究生。開學第一天,李德仁將新生們叫到辦公室,鼓勵他們「不要迷信權威,要有懷疑一切的精神去發現問題」。此外,李德仁鼓勵他們全面發展,「既要具備組織領導能力,又要具備被別人領導的素質」。

在平日裡,李德仁給學生們留下的印象是和藹可親,但在科研上,李德仁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2016年,肖雄武準備投稿一篇論文,他回憶,李老師在查看初稿並聽取他的彙報後,嚴肅地指出他對國內外研究現狀了解不夠全面的問題,「讓我至少再閱讀100篇高質量的最新參考文獻和資料」。

現就讀於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專業的博士生戴榮凡,是李德仁的學生。在每月的專業組會上,李德仁常常能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們工作中的問題,並用超前的眼光判斷未來趨勢,「就像吃了一顆定心丸」。在一次寫作和資料整理中,李德仁逐字逐句地修改戴榮凡的文字,「將他發現的問題手寫出來,前後修改了10餘次」。

經師易得,人師難求。肖雄武告訴中青網·中青報記者,「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學問」是李德仁常掛在嘴邊的話。

傳承

「愛我中華,興我家邦」,這是李德仁曾祖父留下的家訓。

「為團隊謀發展的同時,一定要去滿足國家的需求。而不是為了發論文、爭名利。我們是工科,一定要為國家作貢獻,這是第一位的。」李熙對李德仁的這番話記憶深刻。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受李德仁的鼓舞,自己也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力圖為國家乃至是人類社會作貢獻。

現在,李熙和肖雄武都擔任著學生的導師,他們學習、模仿著李德仁對他們的教誨和關懷,經常與學生交流、關心他們的生活狀態和經濟情況。肖雄武說,李德仁對他們提出來的需求一般都會盡力去滿足,「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如果沒有李老師,我肯定不會發展到這一步」。

「李德仁院士是年輕一代科研學子們的精神支柱。」即將博士畢業的戴榮凡說,「李院士在面對困難時不會退縮,只會迎難而上,將事情做到最好,這樣的精神時刻激勵著自己和無數科研學子們。」

本報北京6月24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張仟煜 李瑞璇 記者 樊未晨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