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知識產權局:截至2023年底,智慧財產權人才規模增長至86萬人

2024-06-25   中國青年網

中新網6月25日電 國家知識產權局25日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智慧財產權人才工作有關情況。會上,國家知識產權局人事司司長張志成介紹,十四五」以來,智慧財產權人才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截至2023年底,智慧財產權人才規模已從「十三五」末的69萬人增長至86萬人。

張志成表示,國家知識產權局紮實推進《智慧財產權人才「十四五」規劃》實施。2021年,黨中央、國務院相繼印發《智慧財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十四五」國家智慧財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從完善人才培養機制、評價激勵機制、流動配置機制等方面對智慧財產權人才工作作出部署。國家知識產權局認真落實相關部署,制定《智慧財產權人才「十四五」規劃》,提出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運用、公共服務、國際化及基礎人才的「4+1」人才隊伍建設,為智慧財產權強國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截至2023年底,智慧財產權人才規模已從「十三五」末的69萬人增長至86萬人。其中,在保護方面,行政管理和執法人才數量超3萬人,已建成的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人才數量超2200人,助力智慧財產權保護水平穩步提升。在運用方面,全國執業專利代理師數量達3.4萬人,具有專利代理師資格的人才超7.6萬人,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智慧財產權人才數量也快速提升,促進智慧財產權運用效益加速釋放。在公共服務方面,從事智慧財產權信息服務的人才隊伍規模超4000人,持續提升便民利企水平。在國際化方面,已選拔培養國際型審查人才約270人,智慧財產權涉外教師150餘人,遴選海外智慧財產權糾紛應對指導專家119人,助力高水平對外開放。在基礎人才方面,全國中級以上智慧財產權師近2萬人。此外,我局還有專利審查員、商標審查員超1.8萬人,助力智慧財產權工作提質增效。

持續加強智慧財產權人才培訓。制定《全國智慧財產權教育培訓分類指導大綱》和年度培訓計劃。強化政治引領,科學設置培訓課程,系統開展地方智慧財產權行政管理人員輪訓150餘期,提升履職能力。著眼前沿熱點,圍繞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領域新業態智慧財產權保護、海外智慧財產權糾紛應對等工作加強急需人才培訓,助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拓寬培訓渠道,持續做好智慧財產權遠程培訓課程建設,累計上線精品課程98門,不斷拓展培訓覆蓋範圍。據統計,「十四五」以來累計舉辦各類智慧財產權培訓班250餘期,培訓人數超5.7萬人次。

主動謀劃智慧財產權人才高地建設。《智慧財產權人才「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北京、上海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平智慧財產權人才高地目標任務,高位推進有關工作。一方面組織開展智慧財產權人才高地建設研究,深入基層開展專題調研,聽取意見建議,系統謀劃在三地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的路徑。另一方面支持三地制定出台人才方面政策文件,分類指導區域智慧財產權人才隊伍建設和發展,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系統推進智慧財產權專業學位建設。2022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新設智慧財產權碩士專業學位。去年以來,國家知識產權局積極推動成立全國智慧財產權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支持教指委發揮宏觀指導作用。指導高校智慧財產權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建設,目前,全國累計有30餘所高校已建設或申請建設專業學位授權點。積極探索建立專業學位與職業資格的有效銜接機制,深入開展專題調研和理論研究。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實現我國智慧財產權領域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零的突破。

著力打造多層次智慧財產權智庫體系。健全完善以國家智慧財產權專家諮詢委員會為引領,以國家知識產權局智慧財產權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智慧財產權研究會為兩翼,各領域特色智庫為支撐,各方面智慧財產權研究機構共同參與的智慧財產權智庫體系。專家諮詢委員會自2010年成立以來已歷五屆,委員結構不斷優化,專家建言等工作機制不斷健全。委員主動參與智慧財產權重要文件制定、重大課題研究、國際國內會議論壇活動,接受媒體採訪發表意見建議,為智慧財產權強國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智力保障。支持和鼓勵地方智庫建設方面,目前全國各地共有各類智慧財產權研究機構近200家,構建了相互聯繫、多方合作的全國智慧財產權研究網絡,形成了一支約6000人的智慧財產權研究隊伍,為地方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支撐。

積極推進智慧財產權職稱改革。深入開展智慧財產權職業分類、職稱制度改革工作。2020年全國經濟職稱系列增設智慧財產權專業後,全國已有11個省區市制定印發了智慧財產權專業職稱評審標準,8個省區市建立了智慧財產權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積極落實國家職稱制度改革舉措,配合完成考試大綱、教材制修訂等任務,指導各地紮實開展地方智慧財產權職稱評審工作,促進智慧財產權人才隊伍職業化、專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