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出征海外第1天,外媒評價曝光,王婆賣瓜自賣自誇?

2022-03-02     王妹愛時尚

原標題:《長津湖》出征海外第1天,外媒評價曝光,王婆賣瓜自賣自誇?

據官媒最新消息稱,戰爭史詩電影《長津湖》,將於2021年11月19日陸續在美國、加拿大上映,澳大利亞將於2021年12月2日如期上映。

截止日前,該影片已成功搶占「2021年全球票房冠軍」,並暫列「中國影史票房榜第2名」。

看到這一組組成績之時,不少國人都以身為中國人而倍感自豪。在全世界受到疫情籠罩的陰影中以來,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影視行業同樣沒能幸免於難。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該影片的熱度也大打折扣,至於大家所關心的《長津湖》能否趕超《戰狼2》的話題,至今尚未有定數。

顯然,這樣的顧慮是多餘的,換個角度來看,既然好萊塢電影因為疫情影響地無還手之力,《長津湖》的海外出征自然也就多了一份可能,票房再不濟相信在積少成多之後也能引起質變。

偉大領袖毛主席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現在世界的形式,不是西風壓倒東風,而是東風壓倒西風!」

世界形勢如此,電影市場也同樣如此自這部影片上映以來的一個多月時間裡,在全社會引發了強烈而持久的「長津湖效應」。

觀眾們為那段歷史和中國人民志願軍震撼感動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對這部史詩級大片在海外發行的呼聲也愈加強烈。

2021年11月19日,這是個值得被紀念的日子,因為像《長津湖》這麼優秀的電影,值得被全世界所看到!

其實除了上述說到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長津湖》還與英國、愛爾蘭以及馬來西亞等簽訂了引進協議。

突破中國電影工業化的製作水準、三大頂尖導演班子的強強聯手、迅速制霸並創下破紀錄的票房神話。

試問,外媒怎麼可能放過這樣一款「爆款」電影?而這些外國人,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又會如何?

為此,《福布斯》細數了電影《長津湖》的票房成績,發現該片已趕超全球多部史詩大片。

《好萊塢報道》也很快給出了詳細分析,這部席捲中國影院的戰爭史詩電影,陣容之頂尖,海外傳送意義之重大,勢必會以出眾的市場和超高的品質,吸引海外觀眾的廣泛關注,期待它能再創佳績。

儘管外媒的評價多少有些陰陽怪氣,但終究我們不得不承認,當下的影視市場是歐美一家獨大的現實。

近些年國產電影並非沒有佳作湧現,但從大的趨勢看來,無論國產電影的品質和影響力多大,仍舊很難寒冬歐美文化在廣大電影觀眾心中根深蒂固的固有印象。

如此而言,《長津湖》能否在歐美國家再創佳績,其實不少觀眾並沒有底。作為中國主旋律基調的《長津湖》,想要在價值觀上得到海外觀眾的認可,其難度我們可想而知。

不過我們可以拿同樣旋律的《戰狼2》大致推算一下,當初《戰狼2》在美國上映的漫長時間裡,也僅創下了272萬美元的最終票房。

哪怕是號稱「開啟中國科幻元年」的《流浪地球》,北美院線也僅588萬美元。

當然我們也不必為其感到惋惜,舉一個通俗的例子,有句歇後語是這麼說的「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小商販叫賣甜瓜的時候,他們往往大喊大叫,總是說自己的甜瓜最甜。其實到底甜不甜,顧客的意見最真實。

因為視角不同,歐美觀眾根本沒有興趣,就像美國人拍的《長津湖》專題片,情懷遠大於市場。就像皮蛋,中國人認為是美食,西方人認為是魔鬼的食物。

有觀眾擔心《長津湖》在海外取不到好的成績,在我看來,一天到晚要尋求西方對中式價值互動,本身就是一種心理不自信。

倒是商人行為非常正確,《長津湖》是商業大片,謀求價值最大化,國內利潤已經最大化了,海外是其利潤榨取最後的點。

只是令人想不明白的是,一種商業行為,為何卻讓某些人高潮迭起。

有人說《長津湖》到歐美放映不被接受是「自取其辱」,究其根本這其實是典型的失敗主義謬論。

文藝作品與其蘊含的價值觀、審美觀,到一個非這個文化圈的國度傳播,其讀者觀眾很可能不能樂意接受,但這並不是什麼「自取其辱」,也不能否定這種努力,由不習慣不接受,到習慣與接受,是文化傳播與融合中的正常現象。

國家文化輸出也一樣,不要自說自話,不要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別人。回到電影中其實一樣的道理,淡化民族主義,從人性在戰爭中的掙扎入手,真實還原戰爭對中美兩國民眾造成的巨大影響。

或許,當中國電影人學會以第三者的角度講故事,走向海外市場的影片更加中性一些,不再充斥強烈的國家民族主義情緒,或許國產電影才會走出去,吸引歐美觀眾走進中國故事,了解中國,關注中國。

其實慢慢來,不斷試水,堅持不懈,歐美觀眾也會一點一點理解中國電影,並通過中國電影理解中國人的價值觀念。這個事兒,不能急於求成。就好像對牛彈琴,開始牛不知進退,但天長日久,摸透了牛的習性之後,也可以彈著琴,用琴聲趕車。

對這一次《長津湖》長征海外,大家都是怎樣看的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425c665a82f83739978acf887f04a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