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在經歷異地戀嗎?

2022-08-12     Lens

原標題:你也在經歷異地戀嗎?

《愛瘋了》

總聽人說,異地就是一段感情疏遠的開始。

社交媒體上,討論異地戀有多難的帖子不計其數。如何避免異地分手:自覺和其他異性保持距離、即時和對方同步自己的生活動態……各種各樣的「教學」眼花繚亂。

為了更好地理解異地戀,我們和幾位身處異地戀愛或者異地婚姻的朋友聊了聊。我們發現,隨著人的成長,對待異地戀的態度會發生改變。而能夠在異地戀過程中保持著正向積極態度的,往往是適應能力強,也享受獨處的人。

然而一旦有了孩子,事情就會不一樣。持續的異地很容易會發展成「喪偶式婚姻」。這是因為孩子讓家庭多了份責任,女性會更希望對方也可以儘可能分擔。

我男朋友是去年去加拿大讀書的,我現在在成都工作。

我是感覺異地對我們生活而言沒什麼太大的影響。

以前我們在同一個城市讀書,各自都有自己的交際圈,也不經常見面,可能也就周末見一面。

我們現在就是每周固定會打電話。然後可能因為有12個小時的時差,微信沒辦法秒回。經常他早上起來看到我一堆消息,或者我早上起來看到他一堆消息。

插畫REENP

對於我自己心態而言,雖然看到別人秀恩愛,還是會有點羨慕,但這種羨慕不會特別影響我。一方面是我工作比較忙,忙起來就不會想到這些。另一方面,我從小比較獨立,不太需要人一直陪著我。

甚至如果一定要說的話,比起不喜歡異地戀,我更不喜歡加班。

我覺得男朋友陪伴的功能,是可以被替代的。不和男朋友在一起,我可以和我朋友在一起。

這可能跟家庭有關係,因為我小時候我爸一直在外工作,一直都是我媽一個人帶我。所以到我身上,我會覺得戀愛不是非要兩個人膩在一塊。

我覺得異地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相處或求助的對象變了。以前可能是他,現在是我爸媽、我朋友、我同事。

像我現在在成都是一個人租房子。之前有一天早上6點鐘左右,有一個陌生男的突然敲我的門,然後嘗試輸了十幾分鐘門鎖密碼。

我那個時候很害怕,報了警,但警察也沒有管,說因為監控只顯示那個人在門口呆了十幾分鐘,沒有對我造成實際上的傷害。

我報警那天是找我同事求助的,我媽也是第二天就坐飛機到成都來陪我了。如果我男朋友在國內的話,我肯定就向他求助了。也就是生活的求助對象會有一些改變。

現在我已經搬家了。

我不會擔心這段感情會因為異地不穩定。因為還是比較信任對方,畢竟我們已經認識很久了,初中就是同學了,雙方父母也都認識。

未來我可能也會出國讀個書,和他一起在國外了。

我老公是做建築設計的,經常要外出跟項目。最遠的時候去到了海南,現在近一點,在上海。每次一呆就是幾個月。

近的項目,他每周末回來一次,如果是遠的項目,一個月才回來一次。

以前沒孩子的時候感覺還好,兩三個星期不見也沒什麼感覺。而且我是一名老師,有寒暑假。有假的時候還會去找他,他出差我就覺得可以出去玩了。

但等到孩子出生的時候,這種感覺完全變了。

今年3月的時候,他出差到上海,結果因為上海疫情,被封控了。一直到6月才回蘇州。

而我剛好就是3月生產的。我是剖腹產的,生完之後整個人都很痛苦。

我記得我生孩子的時候,在醫院住的三人間。我就眼睜睜看著我左邊和右邊的小姐姐,她們的老公都來陪產,全程有說有笑。而我就我一個人,這種氛圍下,我就很難過,眼淚就唰地流出來了。

所以我當時只有一個念頭:結婚千萬不要找做建築的。

寶寶出生之後,他不在也有很多不便。比如有次我寶寶有點紅屁屁,可能那會兒我護理地不太好,月嫂又走了,我就想帶寶寶去醫院,但我爸媽不當回事。

我自己一個人又搞不了,因為小寶寶出門要帶很多東西,像是衣服、尿不濕、奶瓶。而且特別小的小寶寶是不可以接觸很強烈的日曬的,你還要給他撐傘,抱著他多重啊。又或者如果我想上個廁所,那寶寶他又怎麼辦。

那個時候就很想說,我老公他人在哪啊。

除了這些實際因素,生完孩子之後,你心理上還會特別依賴那個人,然而那個人不在。

這種異地婚姻好像就是他們業內的常態。他領導駐紮在項目地10年了,就讓他老婆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整整10年啊,「喪偶式婚姻」。現在人家要和他領導離婚了。

我想過讓我老公換工作,但是我們還有房貸,他不好換。我只能接受現實。所以我就要求他去的項目都要離蘇州近一點,這樣好歹每周能回來一次。

2021年夏天,我因為換了工作,從北京搬到了上海。

那時候我和我男朋友已經同居了一年,異地意味著我要從這個共同裝扮和生活了一年的家中搬出去。

臨走那天,我在收拾我的行李。我希望儘可能多帶點行李走,這樣到了陌生的新城市不用重新購買。他卻希望我儘可能把多的行李留下來,希望這個房子還有我的痕跡。

剛異地的時候,無疑是痛苦又難過的。像是戒斷反應,我天天晚上和他打視頻,都在哭。

我男朋友也很不適應,他甚至某天深夜問我,是不是想要分開才選擇換到另外一個城市的。

在重重壓力之下,我開始懷疑異地的選擇是不是正確的。

我領導察覺到了我情緒的低落。某天她主動和我說:「我想你來到上海,一定有你想要在這裡做到的事。先發展好自己。」

慢慢地,工作踏上了正軌。我嘗試結交新的朋友,天氣好時,和朋友逛畫展;天氣不好時,就宅在家裡看書。

運動健身還成為了我這一年的主旋律。去年的我會因為男朋友在忙,沒法及時接我的電話,而感到難過焦慮。但現在,我卻成了「大忙人」。早上他起床給我打電話,我一般都接不到——因為我早上8點就已經準時到達健身房。

最開始的我,會每天在社交媒體上焦慮地看怎麼避免異地戀分手。但現在的我清楚地知道,正是異地,這種強制性物理隔離的手段,讓我擺脫了荷爾蒙生理上的麻痹,可以更冷靜客觀地看待這段關係。

異地戀真正的意義在於:現在的異地,是為了未來的我們,可以更好地在一起。

我們是在美國讀書的時候認識的,當時在一起相處了三年,是一段很美好的回憶。後來因為工作原因,我來到了法國,他留在了美國。

我們其實都對各自工作生活的地方沒有太多感情,只是因為工作的原因,不得已維持異地。

剛開始也不是很適應,但因為我們經常溝通,只要有感到不愉快或者不舒服的情況,就會及時溝通。我們都能給彼此正面的回應,也儘量努力做到不讓對方擔心。

雖然有時差,但是只要空閒下來,我們就會給對方「彙報」今天的生活和心情。我們其實都知道,雙方在為未來打拚,我們都有自己要發展的事業,並且我們也都尊重各自的事業。所以現在這種「犧牲」應該是值得的。

疫情前,我們每隔三個月會見一次面,互相看望對方吧。為了見面,我們平時都會省吃儉用,但是並不覺得生活很苦。只是飛行的疲憊和倒時差原因,沖淡很多見面的欣喜,長途旅行是真的很累。

後來疫情原因,剛開始有旅行禁令,我們大概有快一年沒有見過,長時間不見面確實會有些焦慮,好在我們都能坦誠的表達自己的焦慮,也就能安心去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了。只要把自己生活充實起來,就能緩解長時間不見面的痛苦吧。

但是我們都非常珍惜見面的時間,只要在一起,我們就會心無旁騖的好好享受當下快樂的時光,可能這也是異地的好處吧,每次見面都很開心,都有驚喜。

《布魯克林》

粉紅色泡泡破裂後......

異地的感情,能否持續,與選擇異地的原因以及從事的工作有很大關係。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表明,那些出於經濟原因而不得不分離的人,相比為了追尋職業理想而分居的人承受的壓力更大,因為這會對關係的穩定產生負面影響,比如無力負擔探親或是一家人定居的費用。

該研究還表明,異地也有一定的好處,某些因為離得近而可能被妖魔化的事情,反而有助於維持遠距離戀愛,比如嫉妒。嫉妒其實有利於遠距離伴侶關係,但必須是切切實實感受到威脅而產生的反應性嫉妒,而不是毫無根據的猜疑。

另外,輕度的社交媒體跟蹤也會對遠距離戀愛有利。社會學家林德曼(Danielle Lindemann)在他的書「Commuter Spouses: New Families in a Changing World」中提到,「來自社交網絡的反饋對於關係滿意度十分重要」。因此,當沒有朋友可以面對面交談時,跨越距離的社交媒體軟體就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鞏固戀人之間的關係。這種社會的認可也會影響伴侶雙方的看法。所以他鼓勵異地的伴侶平時可以多更新自己的社交平台,並儘量做到多互動。

《分手信》

當然,異地戀作為戀愛關係中的一種,能夠維持下去的關鍵因素,與普通戀愛並無太多區別。能維持一段好的感情,性格極為重要。良好的溝通能力、包容性強情緒穩定以及獨立是任何一段感情(包括異地)都必不可少的「秘籍」。

我們在一段關係中,總是或多或少對對方有一些「期待」或者「標準」,但是這樣的期待和標準能否起到積極的作用,取決於伴侶雙方的溝通能力和時間投入。如果關係中的兩人並沒有與ta們的期望所匹配的能力和投入,過高的期望值只會帶來深深的失望。

此外,研究也表明,情感上的寬恕會影響婚姻質量,對一段婚姻的穩定性也有著間接影響,而更高的容忍度也與更高的婚姻滿意度有關。情緒穩定,是維持一段感情最重要的「技能」,當一個人情緒不穩定的時候,ta表現的外在態度也一定是飄忽不定的,身邊人會因為這份不穩定,不斷消耗掉情感中的愛意。

《愛瘋了》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戀愛還是婚姻,都要一直保持獨立的個人成長。有相關研究得出結論,如果一個人對學習機會和個人發展的感知較低,ta的情感幸福度(affective well-being)也不會高。與此同時,一個人對ta工作-家庭的平衡性的感知也會影響情感幸福度。異地反而會更加「督促」我們在感情之外尋找屬於自己的天地,充實的個人生活以及良好的社交,對異地來說,是更好的「解藥」。

無論是否異地,粉紅色泡泡終究會破裂,兩個人如何一直相守,考驗更多的無非就是性格和腳踏實地的能力。

作者:Yan Chiu 編輯:曉萌 運營:yu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2708198cf981de3d40376cec0172f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