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蘇越 來源 | 零壹財經
「保險行業存在兩個極端:一方面大家對行業如何發展感到很迷茫,另一方面又不願意就行業本質和未來做深入思考。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保險從業人士至今沒有回答好保險是什麼、保險應該做什麼的問題。保險行業要走出來,需要整個行業的覺悟,其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超脫行業、企業、個人的範圍,把保險放在更大的歷史長河、更寬廣的時空範圍去思考一些問題。」
2023年7月9日,「零壹讀書會06期:《保險的未來》《保險科技概論》」在北京舉辦,多位專家、學者以及保險企業高管圍繞書籍共同探討了保險業與保險科技的發展。
《保險的未來》作者、中國精算師協會會長、數字保險智庫學術委員會主席王和,在會上闡述了保險行業面臨的現實挑戰,強調了保險屬於認知科學的本質,並以此為基礎對行業科技賦能、理論疊代、模式變革、創新探索等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與分享。
王和表示, 保險的未來和未來的保險有兩層含義:靜態上,保險的未來將如何發展?動態上,未來的保險將呈現怎樣的形態?
他認為,無論是作為行業,還是企業,乃至從業人員個體, 當下的保險業均面臨著一個現實且嚴峻的挑戰:保險行業存在的邏輯以及合理性等基礎環境和條件將「不復存在」。
因此,面臨被淘汰和再存在的抉擇,行業需要一種「集體共識」,即認識到這種風險的現實存在。面臨生死存亡的問題,我們需要一種「置於死地而後生」的意識和勇氣。
「作為傳統且古老的行業,保險最需要解決的是突破傳統思維定式,重新思考『為什麼』和『憑什麼』的元問題,即重新思考行業存在的底層邏輯,即社會為什麼需要保險、保險存在的理由是什麼、保險的社會價值何在。」他提出了一系列「根本問題」。
以下,是王和在讀書會上的觀點摘編:
01
改天換地:科技賦能改變保險理論基礎
首先,應當重新理解並定義「科技」。廣義上的科技賦能帶來的最大變化是改變社會的底層結構。現代科技帶來人們對於時空的重新理解、定義和利用,賦予未來以無限的想像空間。
就保險而言,科技帶來的最大改變是「三個更加」,即更加透徹的感知,更加全面的互聯互通和更加深入的智能化。科技改變了作為生物的人自有的能力,對保險的賦能建立在大數據互相聯通、量化對風險的感知、更加智能的風險管理之上。
科技帶來的改變是「改天換地」而非局部和狹義的, 科技賦能使保險理論基礎發生改變。科技不是狹隘的技術概念,而是抽象的哲學概念,是對時空的重新認識, 在這個背景下,保險的理論、技術、方法、模式、對象、性質、實現、存在等邏輯基礎都將改變。
02
擺脫局限:未來保險取決於認知計算
在科技賦能的基礎上,保險將被重新定義。保險的本質是認知科學,在大數據時代,認知科學的本質屬於計算科學。金融保險本質上要解決信息不對稱的認知問題,解決這個問題要依靠計算科學。
因此,認知或計算的能力決定風險管理和保險的基本和基礎能力,決定經營管理的邊界。當下保險公司依然遵循傳統的商業模式,在風險認知計算引發的覺醒之後,傳統的模式將被疊代取締。
在這個背景下,行業應當建立數科思維,擺脫傳統精算的局限,融入認知計算時代。深度學習、人工智慧等科技進步帶來認知革命,動態生命表將運用於未來的精算方法中。目前保險依靠預測,未來將走向預知和認知。
未來的保險不會是賭未來的不確定性,而是完全取決於主體認知計算的能力。認知計算的三大能力,即數據、算法、算力,決定了保險經營管理的能力與邊界,勢必帶來保險經營的分化。
03
坐標轉換:科技革命帶來量升質變和範式變革
科技賦能和理論疊代將會帶來模式變革。傳統的理論、模式和技術將會「失效」,高瞻遠矚很重要,把握根本更重要。科技改變認知,繼而改變風險管理和保險,保險面臨疊代,乃至顛覆存在基礎的挑戰。基於「今非昔比」的代際思維,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帶來的改變,不僅是「量」的提升,更有「質」的改變,並帶來「改天換地」的範式革命。
未來屬於基於新技術創新應用的商業模式創新,金融將從更制度的平台走向更技術的平台。如同《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所說,「科學地理解科學的本質及其發展,科學發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革命」的過程。在革命之後,科學家們所面對的是一個不同的世界。」未來,人們面臨的是整個坐標系的轉換,變革前後,彼此之間沒有公約數。
未來保險模式的改變,建立在這樣一個框架上:底層是科技和理論,包括量子理論、分布式、納米技術等; 底層之上是網際網路、大數據+區塊鏈,這些技術為行業的改變奠定了基礎。
認知科學解決對風險的認知,人身保險則建立在生命科學基礎上,平台化、智能化以及多方面的科學技術創新應用帶來了未來保險的商業模式創新。創新動力來源於兩方面:一是洞察需求、服務社會,二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商業模式上,傳統保險模式依靠集合、預測、信用,具體實現方式是依靠營銷、精算、經營, 科技賦能後,網際網路將集合改變為自集合,大數據將精算疊代為動態定價,區塊鏈帶來後信任體系,交互式、動態認知、自證體系的新業態模式將由此生成。
04
萬物皆數:未來是「客戶主語」時代,機器保險是行業方向
未來創新探索的路怎麼走?
保險創新的重要前提是數字化回歸,其兩個重要特點是信息平等和技術民主。這將會帶來一個「客戶主語」時代,對於風險認知、不確定性、經營管理等,企業邏輯都將改變,進而疊代了企業對服務、增長、盈利的認知。因此。數字化是從底層開始改變,改變了企業與消費者的關係,也改變了企業自身的經營邏輯,從現在開始改變,而且終將徹底改變。
科技帶來的「更加透徹的感知、更加全面的互聯互通、更加深入的智能化」,將改變時空的認知,進而改變了集合和預測,推動了保險效率和可能的疊代,而這種商業模式的改變是不可逆的。正如《三體》中所說 「我消滅你,與你無關」,未來的商業模式有其自身存在和發展的理由。
傳統保險模式依靠集合、預測、信用。當下的被集合會走向未來的自集合與互集合,人聯網、車聯網、家聯網等技術為其發展提供了可能性,集合的發展為傳統保險帶來的最大改變是效率提升。
「萬物皆數」使預測發展為預知,從由外而內的理解到由內而外的理解。信用上,也會從前信任到後信任,從社會信任到自然信任,區塊鏈等技術為類似社會信用體系的構建提供想像空間,這也將顛覆當下保險公司的經營邏輯。
從保險經營的角度看,預測的目的是定價。 面向未來,預測本身將面臨根本性挑戰時,保險業需要重新思考傳統「定價在前,成本在後」經營模式的可持續性,如果這種模式難以為繼,也許一種基於動態的定價模式,如「前定價+後定價」模式才是根本解。
舉例來說,車險領域,數字化汽車、智慧交通、智能網聯車、共享汽車、以駕駛行為為中心的UBI等的出現,使風險的量化管理成為可能;家庭保險領域,智能家庭醫生、慢病管理設備、護理機器人、感測設備等智能家居記錄生活習慣、積累健康數據,從根本上改變健康管理和其保險的模式。
保險建立在大數法則基礎上,保險即是數字,受數字科技所影響。當科技改變了人們對數字的利用和理解時,也勢必改變保險,會給保險行業描繪出一個全新的巨大想像空間。高效、公平、公正的 機器保險公司將是未來的行業發展方向。
行業應當認識自身所處的時代,「當下」的世紀無疑是「孤獨」的,因為這百年的變化是「天翻地覆」的,是「空前絕後」的。作為保險從業人員,身處這「孤獨百年」,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更擁有絕無僅有的機遇。無論能否把握「機遇」,但「意識」並「體會」最重要,切莫辜負「孤獨」!
05
專訪王和:談及風險減量管理、如何定價、模式變革方向等
讀書會後,零壹財經分析師訪問王和,結合前述分享內容與當前保險科技的典型現象做了一些探討,內容精華如下:
1、零壹智庫:未來的保險與現在的保險有什麼本質不同?
王和:不能用傳統想法去解釋現代和未來,要回到最根本的層面去看。例如保險,它的根本就是一種社會化的損失分擔機制。一個獨立的個體沒有辦法承擔巨大的風險,那麼通過保險的制度安排來分攤,其核心就是公平和效率。由於信息不對稱,傳統保險其實在公平和效率上都有問題。
科技給這個時代帶來的最大的好處就是,它能夠比較好的解決信息不對稱、公平和效率問題。那麼,如何利用科技改變或者推進保險運營過程中的公平和效率問題?傳統保險的基本理論和經營邏輯是風險「等量管理」,就是靜態地接受原有風險損失,然後進行二次分配。
如果未來的保險可以實現風險「減量管理」,就可以將風險的暴露降低,其價值貢獻比傳統保險更大。
要用一種發展、動態、進化的眼光來看保險的未來。未來的科技賦能可能會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同時可以實現動態匹配,能夠對風險起到約束作用,繼而降低風險暴露。
從這個角度來講,保險大有可為。社會財富,包括創造的財富、消耗的財富,以及被破壞、浪費的財富。如何降低財富損失其實比創造財富更重要。舉個例子,人類社會每年生產和消耗許多糧食,但是在生產、運輸、儲存和銷售等環節產生大量浪費。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估計,全球每年浪費掉約13億噸的糧食,占全球生產總量的約1/3。這種體量,實際上通過風險管理可以減少損失,這也是做風性管理、做保險的企業和個人要去關注的東西。
從這個角度出發,再來理解風險、保險,它跟整個社會的關係,境界也不一樣。現在社會更多的關注財富創造,而對風險減少、風險損失關注不足。比如像這次北方水災,很多損失其實是不應該的,原因在於社會風險管理的硬體、軟體基礎設施跟不上,所以一旦災害來臨,風險損失就會擴大。
在大背景下,我們講科學發展觀,講提高發展的效率,也就是說,整個社會經濟關注增量固然重要,但是也要關注減量,不僅要關注財富的創造,還要更多關注財富的損失。因為財富的創造是不確定性,投入不一定能夠創造財富,但是對於財富的減量管理具有確定性,只要有所投入,就能夠有效地減少財富損失.
2、零壹智庫:科技賦能對金融、保險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金融也是從更制度的平台走向更技術的平台,保險的角色會有哪些方面的改變?
王和:金融、保險會從一個更制度的平台走向更技術的平台,這是我對保險或和風險管理的一個重要的觀點貢獻。
制度的平台實際上是一個基於大數法則和損失分擔的互助平台,許多個體通過保險集合在一起,共同承擔風險、分擔風險。從制度上來講,它比較公平合理,因為這個機制把社會的總損失加上保險公司的費用,按照一定的方法分攤到每一個風險單位上去。
但是這種平台實際上存在著兩個問題:第一,它基於風險等量管理方法,是一種消極、被動、靜態的風險管理;第二,在現階段的管理過程中要消耗掉較高的成本,就財產保險來講,至少在30%左右。
我認為未來互助可以通過一種技術的方式,更具體來說,是在網際網路上形成一種規則來組織,同時,技術通過同類風險分析的歸因分析過程中來實現干預,提供一些風險防禦減管理的支持,使風險的主暴露降低。保險業通過這樣一個積極管理過程來降低整個社會的風險暴露,進而減少損失。
保險從更制度的平台走向更技術的平台,也是從相對靜態走向相對動態,從相對消極走向相對積極的路徑。這樣保險就從「收拾殘局」的旁觀者角色,走向主導者的角色,來發揮社會風險管理的社會分工作用,進而降低總的社會風險損失,帶來社會的進步。
3、零壹智庫:科技公司跨界經營保險,創新型保險科技公司爭相湧現,這是否也是模式變革的一種體現?
王和: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目前保險是一個前信任模式,類似於大家去吃飯,每人預付100元,以免中途有人離開。這就是傳統保險,需要先積累一個保險基金,然後再根據規則組織來分攤,是一個先積累、後分攤的模式。後信任模式則是形成一種剛性約束,保證事後能夠分攤或能夠實現實時分攤。這將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而且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從前信任到後信任模式的過渡,實際上就是要解決剛性信任的問題。總的來說,解決信用的問題需要耗掉一定成本,從事前風險管理到事後違約管理,都可能消耗社會效率。但是如果通過區塊鏈等技術手段,也能起到一些剛性約束作用,信用運行的效率就會提高。
未來不需要去建立有形的保險基金,而是通過一些技術、制度的手段作為償付能力的保障。這是從根本上改變傳統保險,因為它會顛覆現代保險行業的償付能力、準備金的概念。實際上,償付能力、準備金目前是保險行業成本的一大組成部分,但也是影響效率指標的一個重要因素。科技將改變信用風險的可能性,將改變保險經營的一些基本元素,也將從根本上改變保險的運行邏輯和效率。
4、零壹智庫:保險經營的基本邏輯都會發生極大變化,未來是否保險公司這種組織形式也不是必要存在的?
王和:是的,我認為未來可能會回歸互助。互助形式中,熟人之間的互助效率是最高的。如果能夠用一些技術手段,使每個人都不能賴帳、或者不敢賴帳,實際上可以回到互助機制。並且,技術可以使風險損失的評估更加透明化、效率更高。未來傳統保險的顛覆不是簡單的改變,而是通過一定的科技賦能和其他的金融工具組合來運作。
大邏輯上,未來可能會有一個虛擬的準備金企業,虛擬地存在於整個社會財富當中,可以在標註之後進行調用、彙集。未來的保險回歸到互助本質,但會發展為有規則、信用的後分攤機制。
金融會從一個更制度的平台走向更技術的平台,從用制度約束髮展為用技術約束。如果放到一個大的運營環境中,還有很多東西需要配套,但是這個大邏輯是講得通的,接下來只是需要想用怎樣的方式去實現。
5、零壹智庫:個體保險消費者並不了解科技保險公司的運行模式,個體是否仍然處於劣勢地位?應該如何對此進行約束監管?
王和:現在我們要解決兩個矛盾:其一是科技保險組織針對於個體的關係,另一個是個體針對於科技保險組織的關係。討論更多的是前者,科技保險公司怎樣更好地管理運營個體風險,而個體如何去約束保險公司要靠監管,不是在我們討論的範圍內。
首先,科技帶來的就是更透明、更高效,更加透徹的感知,更加全面的互聯互通和更加深入的智能化。更加透徹的感知是對於風險的感受,從而不至於信息不對稱;更加全面的互聯互通,是可以形成一個更大的網絡,大數法則能夠在一個無窮的範圍內運行;更加深入的智能化,是對於風險的匹配能夠更加的智能化。
第二,未來會搭建一個技術平台,在這個技術平台上,信息是對稱的。只要定好遊戲規則,任何主體在這裡都一樣,所有的規則,例如損失和分攤都擺在明面上,因而非常高效。
科技賦能帶來的三個「更加」,給傳統保險模式帶來的根本性、顛覆性的改變,不再靠歷史數據來定價,而是實時定價,通過技術和規則保證定價的客觀公正。 傳統的保險根據別人的事情來定價,未來的保險則是根據自身的數據來定價。前者的邏輯是今天總是歷史的重演,後者是今天就是今天。
歷史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哲學角度上只要知道昨天發生了什麼事情,就能知道明天發生什麼事情。但在現實角度上,用今天發生的事件來解釋今天,才是最公平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