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很多父母總喜歡說:「我都是為了你好,你怎麼能這樣對我」。試圖通過讓孩子感動父母辛苦付出的方式,來達到孩子聽話的目的。卻殊不知,這種打著以愛為名義的旗幟,是對孩子進行一場無聲的情感暴力,成了Ta一輩子都可能無法療愈的傷。
被愛捆綁的孩子,如同那被折翼的天使
習慣性用道德綁架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的父母,往往是控制性的父母,總是強勢得要求孩子按照他們的意願生活。因為自身的需求被長期忽視,孩子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就像那被折翼的天使,再也無法自由得在藍天下翱翔。
1.沒有自我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是這個世界上獨特的存在。
然而在控制性教育下成長的孩子,因為被剝奪了自由成長的權利,變成了沒有主見、沒有自我的機器。在他們的潛意識裡。父母的想法永遠是對的,只需按照父母的命令去執行即可。一旦沒了父母的指令,讓他們自己做決定,他們反而會不知所措、無所適從。
因為父母總是用引起孩子愧疚的方式來讓其聽話,長此以往,孩子就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在人際交往中,只要發生衝突,他們第一反應就是反思自己哪裡做錯了,從來都是在為別人找理由。
這些孩子性格往往都是自卑敏感,害怕衝突、害怕讓他人失望,時刻擔心自己會被別人討厭。為了討好他人,得到他們的認可,常常會委曲求全,甚至苛責自己。
2.生活低能
早年間,新聞曾報道了神童魏永康的傳奇:4歲完成初中學業,13歲考上湘潭大學,17歲進入中科院學習。然而智力超群的他後續卻被中科院退學了,其原因竟是沒有基本的生活與人際交往能力,僅僅只會學習這一件事。
深入了解發現,這與魏永康的母親曾雪梅有著密切關係。曾雪梅為了兒子能實現自己當初沒有完成的讀書夢,不僅要求其嚴格按照自己的教育計劃學習,還不允許其做任何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控制型父母為了讓孩子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實現他們自己的願望上,就會在其他方面上包辦一切,絕不允許孩子「不務正業」。久而久之,孩子就變成了生活低能,無法正常融入社會中,只能在父母的「懷抱」中生活。
3.自毀前程
近年來,未成年自殺的事件頻頻發生。究其原因,大都與其父母忽視孩子的感受,通過道德綁架來控制孩子有關係。
用愛綁架孩子,會造成孩子的負面情緒不斷累積,無法得到合理的宣洩。當壓力積累到孩子無法承受的時候,就會採取自毀前程等極端的方式來反抗父母。
電視劇《小歡喜》里的英子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因為承受不住媽媽高壓式的愛,她選擇跳河輕生。在跳河前,英子甚至哭著對媽媽喊出:「我就是想要逃離你」。在這句令人痛心的話背後,是媽媽宋倩自我感動式、令人窒息般的母愛,是英子連續一個月失眠後的痛苦爆發。
無疑,宋倩是幸運的,因為她還有彌補的機會。但有太多正值青春的孩子為了逃離父母用愛築成的牢籠而付出了寶貴生命的代價。
不會愛的父母,其實很可憐
不懂得用正確的方式去愛孩子的父母,其實也是道德綁架式教育的受害者。
因為自己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自然而然就用同樣的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這就形成了一個代際相傳的惡性循環。
在他們看來,是因為想要保護孩子,不希望孩子再吃自己以前吃過的虧,所以才會「苦口婆心」得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生活。
不可否認,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對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但他們卻忽視了,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有著個人自主意識。正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在父母眼裡的好並不一定是孩子所喜歡的。
所以當孩子表現出不同想法的時候,父母就會感到很委屈,很不理解,不由自主得就會向孩子吐槽自己辛苦的付出。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愛說「我都是為你好」的父母其實是不知道如何處理孩子不聽話的情況,無奈之下選擇了打感情牌的方式,試圖以此引起孩子的愧疚之心,從而讓孩子放棄自己的想法。這種方式還可以欺騙自己:不是通過打罵的暴力方式強勢讓孩子聽話,而是孩子不忍心我的辛苦付出自願聽話的。
避免情感暴力,需要父母做出改變
沒有一個父母想要真正傷害自己的孩子,為了避免出現情感暴力,可以嘗試做出如下改變。
1.尊重孩子
教育專家孫雲曉曾說過: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學會尊重孩子,是為人父母應學會的第一課。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清楚得認識到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並不是我們的附屬品。我們能做的是為孩子的人生提供儘可能多的選擇,而不是直接替孩子做選擇。
想要做到尊重孩子,父母需要多去傾聽孩子的想法,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的身上。即使知道孩子這樣的選擇會走彎路,父母也只能做到提醒與引導,切不可以愛為藉口粗暴阻止孩子去「犯錯」。
就像畢淑敏曾說過:「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該有的軌跡」。
2.不畏懼矛盾
身為父母,我們都有個美好的願望:希望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是溫馨和諧的。然而殘酷的現實卻告訴我們:父母與孩子之間必然會存在爭吵與矛盾,這是無法躲避的。
我們得學著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做好準備未來會被孩子挑戰、反駁。這樣在遇到與孩子意見不統一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有種天塌下來的感覺,似乎孩子做了很「傷天害理」的事。在看似激烈的衝突背後,是孩子追求獨立成長的必經階段。
當發生衝突時,我們應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而不是一刀切得認為孩子不懂事,強制要求孩子聽自己的。如果因為畏懼矛盾,而把家庭氛圍惡化到無可救藥的地步時,孩子的人生也將暗無天日。
3.多愛自己一點
愛可以很溫暖,也可以很可拍。
當父母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不惜犧牲自己去愛孩子時,就會容易陷入心理困境中:我已經付出了這麼多,你得按照我的想法生活;接受不了孩子的反抗,認為這是精神背叛。
同時這樣的愛,孩子只會感到巨大的壓力,甚至會覺得無比窒息。父母正確愛孩子的方式應該是我很愛你,同樣我也很愛我自己。
當父母懂得愛自己,學會取悅自己時,就不會總是在小事上消耗彼此,家庭氛圍會變得輕鬆很多。
孩子是上天送給父母最好的禮物,願我們學會正確去愛,做孩子最溫暖最安全的港灣。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