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熱帖:「發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結局大快人心

2023-09-29   精讀君

原標題:知乎熱帖:「發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結局大快人心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637天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049個詞條,歡迎查詢使用

01

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帖子:發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題主的生父幾年前因病去世,後來母親再婚,題主便和母親、繼父,以及繼父帶來的孩子一起住在生父買的房子裡。

然而,母親為了討好繼父,無底線地偏袒繼父的孩子,反而常常打擊冤枉親生的題主。

初三那年,題主母親在包里放了兩百塊錢,回來後發現錢不見了,就一口咬定是題主拿的。

題主否認,並且無論怎麼解釋都無濟於事,母親認定就是自己親閨女拿的。

「小時候你就偷錢,真是屢教不改,我大米乾飯還養出賊來了。」繼父的孩子也在一旁煽風點火。

這時候,多年來積攢的怨氣終於爆發,題主一把掀翻茶几,搶過母親的包包,掏出包里所有的東西,大力撕開包包,那錢在包的底板上,因為包破了個洞。

「我抓起錢砸在地上怒吼,這不就在這兒嘛!我他媽說了多少遍我沒拿!我是你女兒!你親生的女兒,你信我一次能死嗎!」

接著,題主把家裡所有東西砸了個遍,甚至平時需要兩個人抬的沙發,題主一個人就掀了。

母親試圖安慰題主,來了一句「我是你媽」。

一句話又點燃了題主,這一下,題主直接把防盜門也砸了,最後從四樓跳了下去,鄰居家兩個一米八的大哥都沒能拉住。

上了救護車,題主仍舊聲嘶力竭地怒吼,後來被推進診室打了一針,就沒意識了。

住院期間,只要母親一出現,題主情緒就不穩定。

後來,鄰居向題主姥姥姥爺轉述了題主發瘋的原因後,姥爺暴怒,揍了題主母親,吼了題主繼父,停了題主母親所有的經濟支援。

最後,題主被過繼給了老姨,自此12年再沒見過母親。

這個結局,網友直呼大快人心。

02

現實生活中,像題主母親一樣不信任自己孩子父母數不勝數。

他們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是在父母懷疑且挑剔的目光中長大的。

製片人李小婉,就在接受採訪時提起一件往事。

有一次,她接到公安局打來的電話,說她兒子出事了,讓她趕緊去一趟。

於是她趕到公安局,一眼就看見兒子渾身是血,兩顆門牙還被打歪了。

這時候,她的第一反應不是兒子受傷了要不要緊,而是覺得兒子又打架闖禍了,於是怒罵兒子不懂事,自己掙錢多麼不容易,還亂闖禍給自己惹麻煩。

最後了解清楚情況之後才知道,兒子是被人搶劫了,不但手機、手錶、自行車都被搶走,還挨了一頓打。

代入李小婉兒子的視角,自己不但被搶了東西,還被暴打了一頓,最後母親連問都不問,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罵,這得多絕望?

李小婉說,這件事之後,她兒子就什麼事也不再跟她分享了,哪怕被誤解了,也不再費力解釋。

不被信任的次數多了,孩子攢夠了失望,就不會再對父母抱有任何希望。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北京、上海、廣東、雲南等6個省市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

關於中小學生最喜歡父母的10種做法中,「信任我」以63.5%的高得票率位居第一。

父母的信任,已成為稀缺品,更是孩子內心最大的渴望。

可惜的是,很多中國父母,天然就不信任自己的孩子,在他們眼裡,自己的孩子堪比十惡不赦的罪犯,渾身上下根本沒有任何值得認可的點,一如題主的母親和李小婉。

很多父母總是抱怨,孩子不愛和自己交流,越長大越疏遠。

但卻從來沒想過,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自己到底做了什麼,造成了孩子對他們的疏遠。

比如小時候,你的孩子被同學欺負了,於是孩子向你求助,結果你卻說:「肯定是你有問題,不然為什麼人家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

你的孩子長大之後,已經被社會毒打得精疲力盡了,又為什麼還要回來接受你們的二次傷害呢?

對這些孩子來說,冷淡疏遠反而是一種自我保護。



03

美國教授Brené Brown在Ted演講《脆弱的力量》里說過一句話:

「想要產生聯結,就必須要被真正地看見。」

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就意味著孩子不被真正地看見,也就意味著父母放棄了與孩子產生聯結的機會。

Brené Brown在研究中還發現,那些有高價值感,敢於去愛並有強烈歸屬感的人有一個共同點:

有承認不完美的勇氣,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同時相信不完美和脆弱可以讓他們變得更美好。

這就是信任帶給孩子的力量,父母的信任,能夠引導孩子做一個有高價值感和歸屬感的人。

他們永遠知道「我」是誰,知道「我」是有價值的,「我」是好的。

於是在人生路上受挫的時刻,他們不會沉溺於自我攻擊,而是能夠在愛的保護罩之下,篤定地前行。

演員馬伊琍曾在《朗讀者》節目中,提到過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

高中一年級的時候,班主任通知家長來領孩子的成績報告單。

馬伊琍的父親拿到成績單之後,發現女兒各項成績都很好,只有思想品德寫了個差。

父親很驚訝,問老師原因,老師說:「你女兒跟多個男生有早戀!」

父親淡定地對老師說:「那你能不能在紙上寫下來男生的名字?」

於是老師寫了一個名字,父親又問:「還有呢,不是多個嗎?」

老師有些生氣,父親又問:「老師我不跟你說了,我女兒我最了解,我還是去找校長吧。」

最後,父親和老師不歡而散。

馬伊俐當時就哭了,一是覺得自己很冤枉,二是很感激父親當時對自己的信任。

父親的信任,讓馬伊琍變得更自信,從此有了日後不斷前行的勇氣和做得更好的決心。

父母的信任,會成為孩子一生的光;而不信任,卻能夠逐漸逼瘋一個孩子

因為父母的信任,會滋養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並不是獨自一人在面對這個世界,而是身後有人托舉,是被人好好愛著的,長大之後,他們自然擁有面對這個殘酷社會的底氣。

在信任中長大的人,充滿自信。

願每一對父母,都能多給孩子一點信任,讓他們充滿力量地在人生之路上奔跑。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