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恐娃」和「社牛娃」同框:有自信的孩子,原來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2022-03-09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當「社恐娃」和「社牛娃」同框:有自信的孩子,原來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文 | 芒來小姐

看到一個視頻,笑翻了我等老母親:

一個「社交牛逼症」的孩子,

在舞台上隨心所欲地跳舞;

另一個「社交恐懼症」的孩子,

雙手捂臉一動也不敢動。

兩個孩子同框,

對比鮮明,

讓人忍俊不禁。

有網友想像著「社恐」孩子的心聲:

他們是不是在笑我啊?怎麼辦!

越想越緊張,

滿臉通紅,結結巴巴。

整個視頻從頭到尾,

都看不到「社恐」孩子的臉。

我想,

站上舞台那一刻,

她一定也想勇敢展示自己。

可是面對一片陌生人,

難堪、羞恥湧上心頭,

排練好的動作怎麼也做不出來。

書籍《被討厭的勇氣》,

把這種感受總結為「臉紅恐懼症」。

孩子害怕被拒絕、嫌棄、排擠,

是因為他們深信:

一旦我被拒絕,我就不可能再被接受。

化解「臉紅恐懼症」,

每個母親都有自己的方法。

有的母親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順應孩子天性。

有的母親卻指責孩子:

「你怎麼那麼害羞?」

「別人問你名字,你啞巴嗎?」

「愣在那裡幹嘛?像根木頭一樣!」

孩子結結巴巴、畏畏縮縮,

父母總是比孩子還著急。

可並非,

每個孩子都生來開朗大方,

他們只是需要一段成長期。

這期間,

父母的做法,

決定了孩子膽怯一陣子,

還是膽怯一輩子。

孩子的「社恐」,只因為需要度過這個階段

賈靜雯的女兒咘咘,

是一個害羞的女孩。

綜藝《媽媽是超人》中,

老師要求孩子們唱歌,

咘咘瞬間「社恐」,躲在一邊不肯唱。

賈靜雯沒有苛責孩子,

而是安慰她:

「沒關係,我們等一下再唱。」

孩子們一個接一個唱完歌,

輪到咘咘了,

她還是不肯唱。

賈靜雯靈機一動,

唱起咘咘最喜歡的歌。

在媽媽的引導下,

原本緊閉牙關的咘咘,

慢慢跟著唱了起來。

看著這一幕,

我腦海中飄過兩個字:優秀!

賈靜雯面對害羞孩子的反應,

機智又迅速,

戳中了無數網友的淚點。

有人說:

要是我小的時候,

媽媽能這樣引導我,

我就不會社恐到現在了。

採訪中,賈靜雯解釋:

孩子屬於觀察型,跟老師熟,

但跟其他孩子不熟,就會放不開。

這種"放不開"的感受一旦成型,

就會伴隨孩子很久。

甚至,

直到成年,

仍然為之困擾不已。

日本一位45歲女子,

從高中開始就無法融入人群。

她性格內向,

導致被同學排擠。

這份被排擠,

又讓她越來越害羞、自閉。

大學畢業後,

因為性格內向,

她被30多家公司拒絕;

絕望的女孩索性把自己關在家裡,

整整20年不工作、不社交。

當她好不容易找到第一份工作、領到第一份薪水,

她哭了:

「原來,我也是有用的。」

這麼多年,

她竟然一直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同學的排擠、老師的忽視、朋友的冷眼……

讓她喪失社交自信。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是父母的否定:

「你真是太讓我丟臉了!」

「大家都不愛跟你玩!」

「你這個樣子沒有人喜歡的!」

其實,

孩子比誰都渴望自己受歡迎、開朗大方、能夠融入人群。

只是成長會經歷「害羞時期」,

這個階段,

也迫切需要父母理解與支持。

孩子最害怕的,是沒人願意跟自己聊天

知乎上,一位網友抱怨:

孩子越來越內向了,

小不點的時候,

還會在生人面前跳舞,

現在讓她喊「叔叔」「阿姨」,

她都喊不出來。

孩子育兒會發生很多狀況,

「害羞」就是其中一種。

父母對此很困惑:

好端端的,原本愛笑愛鬧的孩子,怎麼突然內向了?

其實,

每個孩子都有「害羞心理」,

最早6個月大就會出現。

他們對家中的生人警惕不已,

熟悉後才會放鬆下來。

8、9個月大時,

孩子會出現「陌生人焦慮」。

當陌生人接觸、靠近,

他們會躲在媽媽懷裡,

拒絕或者哭泣。

有些孩子天生氣質害羞,

有些孩子4、5歲時焦慮感會慢慢消失。

但敏銳的父母會發現:

即使天生氣質外向的孩子,也會逐漸變得膽怯。

這是怎麼回事?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

1.5-3歲的孩子,正處在「害羞」階段。

父母給予足夠的鼓勵、支持、理解,

孩子會慢慢克服羞恥,變得主動積極;

父母總是否定、苛責、控制,

孩子沒有足夠的自信克服羞恥感,就會變得膽怯。

《三聯生活周刊》曾報道過一個故事:

16歲的男孩小雨,最大的苦惱是「如何向陌生人開口」。

由於從小被父母控制信息、沒收手機,

他和同齡人沒有交流話題。

他曾鼓起勇氣找人聊天,

被拒絕「跟你說了,你也不懂」;

也曾主動提出和父母談談,

被否定「你那點事有什麼好聊的」;

如今,為了逃避和同學交流,

放學後,

他會拖到所有人離開教室,

才最後一個離開。

小雨有一個奢求:

有人能主動跟我說句話。

可直到高一結束,

這個奢求都沒有得到滿足。

害怕被拒絕、害怕受傷、害怕被嫌棄……

害羞帶來的人際困境,

也伴隨著眾多的副作用。

當這些副作用變成「日常」,

孩子就喪失了社交主動權。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害羞的核心,是「被嫌棄」的不安。

如果孩子感到:

全世界都不歡迎人,任何人都可以對我指指點點。

內心渴望交流的火焰,

就會越來越暗淡。

陷入膽怯循環的孩子,

只能一邊自閉,

一邊自愈,孤獨地長大。

如何引導孩子克服「社恐」?

當孩子沉浸在孤獨中時,

父母該怎麼做,

才能讓孩子重新積極、勇敢起來?

首先,父母不要否定孩子的社交積極性。

一名14歲男孩告訴我:

他好不容易鼓起勇氣,競選了班長。

結果家長會那一天,

他請老師上台時,表現不夠大方。

母親抓住這點,一股腦兒嫌棄他:

太扭捏、太小家子氣。

他感到內心一陣刺痛,

被母親數落得抬不起頭。

後越想越覺得,自己不適合做班長,

壓力倍增,狀況百出。

最後,不得不辭去了班長職務,

跟同學交流時,也變得小心翼翼、戰戰兢兢。

當孩子露怯時,

一定不要批評孩子。

其實,孩子此刻遇到了困境,

內心十分無力。

需要父母支持,才能跨過這道坎。

紐約大學心理學家桑迪.麥克羅里說:

對孩子的接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當孩子露怯時,

不要嘲笑、指責他,

也儘量阻止其他人嘲笑、指責孩子。

取而代之,告訴孩子:

媽媽/爸爸覺得你很棒;

在媽媽/爸爸心裡你是第一名。

接收到信號,

孩子才能從「被嫌棄」的感受中解脫出來。

告訴自己:

即使我被嫌棄、被孤立了,父母依然愛我。

再次社交時,內心沒有顧慮,

用父母給予的勇敢和積極,更好地展示自己。

其次,引導孩子增加「同伴接納度」。

心理學家把兒童受喜愛的程度,

稱為「同伴接納度」。

他們測量3-5歲的孩子,總結出五個同伴接納類型:

受大多數人喜歡的受歡迎型;

被大多數人討厭的被拒絕型;

經常被視而不見的被忽視型;

很多人喜歡、很多人討厭的有爭議型;

一半人喜歡、一半人討厭的普通型。

相比其他類型,

被忽視型、被拒絕型的孩子,會遭到更多的排斥。

但被忽視型的孩子,

只要換個環境,就能交到更多朋友;

而被拒絕型的孩子,

即使轉校也會適應不良,

交不到朋友。

因為他們具備一些不受歡迎的特質:

自私、挑剔、任性、攻擊性強……

其實,這些孩子並非刻意「打擊別人」,

只是下意識用這些特質,

來緩解社交中的不安和害羞,

他們不知道這樣做好不好,

答案需要父母來傳遞。

為了幫孩子融入集體,

父母需要引導孩子改變不良的特質。

比如:

觀察孩子有沒有欺負別人、過分占強、自私自利?

如果有,

父母就要和孩子推心置腹地聊天,

幫助孩子意識到問題。

當孩子知道:

自己的有些行為,會讓喜歡的人遠離他。

就會推翻過去的社交認知,

和父母探討怎麼做才能交到朋友。

這時,父母不妨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

提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比如:

「多多分享,不要總是一個人獨占」;

「聊天時主動拋出話題,讓大家看到你的熱情」;

「多說禮貌用語,請、謝謝、你好。」

社交技巧學得多了,

自然而然的,

不良的社交模式就會改變了。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

由於人類天生的不安全感作祟,

從出生開始,

人就會拼盡全力思考出融入集體的技能。

害羞讓人沮喪,

但克服害羞、交到朋友的那一瞬間,

又會讓人覺得:

一切多麼美好。

自信就像階梯一樣,

在克服害羞的過程中,

一點一滴累積起來,

成為孩子成年後抓住幸福的能力。

願每個孩子都能交到朋友,

也願每對父母都有接納孩子的心胸,

和失敗後重振旗鼓的勇氣。

—— End ——

作者:芒來小姐,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深男女觀察員,已出版《姑娘,活得大氣才夠精彩》。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12ea34175f7a43f33707c7d5618b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