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六月
假期里,不少爸爸媽媽都非常苦惱孩子沉迷電腦、手機、網絡、遊戲。
在孩子學習沒動力的時候,除了說教,
可以多帶孩子去看看幾部意義豐富的電影,
在陪孩子看電影的過程中,
不但可以教會孩子愛和被愛,
還能給予孩子關於夢想和努力的思考,
帶給孩子真正足夠有價值的生命教育,
產生積極向上的原動力。
下面這5部經典勵志電影,
每個推薦都附帶了觀看資源,
非常值得收藏。
《聽見天堂》
教孩子面對不完美的自己
片長: 96分鐘
適合年齡:6歲+
關鍵詞:夢想、能力
經典台詞:
「藍色像什麼?
像是騎腳踏車時風吹在你臉上的感覺,
或是…像海。」
「還有棕色,摸摸看。
棕色像這樹幹,很粗糙。」
「那紅色呢?
紅色像火一樣
像是太陽下山的天空。」
如果你的孩子曾經抱怨生活不夠美好,
那我建議你一定要帶他看看這部電影。
《聽見天堂》是一部充滿藝術與人性光輝的義大利電影。
一次意外事故,男孩米可雙目失明。
於是,他不能同正常孩子一般再接受普通學校的教育,
儘管父親多次請求,學校也不願接收。
未來等待他的,註定是與正常人「不一樣」的人生。
他被送到了盲人學校,
米可顯然不適應這種規矩繁多的生活方式,
他喜愛電影,喜愛大自然的事物,卻不得不坐在教室聽講,
這一度令米克感到沮喪萬分,仿佛活著已沒有了動力。
教文化課的唐老師發現了米可的與眾不同。
於是耐心地告訴他:
「當你看到一朵花,你就不想去聞聞它的味道嗎?
下雪時,你不想走在上面嗎?捧著它,感受它在你的手中融化。
你有五個感官,為什麼只用一個呢?」
於是,他用耳朵代替眼睛,
利用手中的錄音機和幾盤磁帶去記錄他生活的點點滴滴。
蟬鳴、雨滴、風聲、雷暴…這些不起眼的聲音,在米可眼中成了美妙的音符。
絕望的米可也在這樣的過程里發現了生活的真諦:
即使收走了我的雙眼,我也能夠聽見夢想在發聲,
如果喉嚨嘶啞,但能用鼻子呼吸,有手可以寫字;
我還能用自己的方式認識世界,這真的不算太壞⋯⋯
孩子看了這部電影會發現:
原來,只要心裡有力量,有希望,不僅可以看見美好,還可以「聽見」美好。
《小鞋子》
教孩子用善良和愛面對貧窮
片長:89分鐘
適合年齡:4歲+
關鍵詞:童年 貧窮 善良和愛
經典台詞:
不要冠軍,只要第三名,第三名就好。
有的小孩的願望是擁有一輛跑車,
有的小孩的願望是擁有一部手機,
而這部電影里的男孩阿里,他的願望只是擁有一雙鞋子。
這是由伊朗電影大師馬基德·馬基迪執導的兒童成長電影,
在1999年,獲得了第71屆奧斯卡獎。
影片一開始,一個裁縫一針一線地縫補著一雙破破爛爛的粉紅色鞋子,
而這是男孩阿里家中妹妹唯一的一雙鞋子。
可是他沒想到,這雙修理好的鞋子卻被自己弄丟了。
他知道父親無力添購新鞋,不想給予父親壓力的他,開始央求妹妹跟他輪流穿著他的舊球鞋上學,並答應一定會幫她買雙新鞋子。
妹妹答應了這個請求,
於是,兩人開始了躲在街角爭分奪秒地換著唯一一雙鞋子的生活。
妹妹穿著哥哥的鞋子去上學時,
因為鞋子太大、太髒,也顯得十分不協調。
阿里想著各種辦法去攢錢,以便儘快消除妹妹的窘境。
而當他看到全市長跑比賽季軍的獎品是一雙運動鞋時,
他決定參加比賽。
但卻沒想到,自己錯過了報名日期,
幾經哀求,老師破例讓實力出眾的阿里去參加比賽。
比賽場上,阿里不斷提醒自己,
一定要得第三名,這樣就能有一雙鞋了。
但在賽場上的他,因為太過用力,竟意外地得到了第一名。
贏了比賽,卻不開心抬起頭哭的鏡頭,戳中無數人的淚點。
這部電影沒有一味地表現貧窮的心酸,
也不只是要跟大家講述窮人生活的艱難。
這裡面的人物,沒有自私、卑躬屈膝、爭吵不休,
他們善良、正直、自尊、互愛、勤奮而且快樂。
貧窮的生活或許辛苦,
但那不代表不幸福,不代表不美好。
因為,最後是否放棄這些,決定權依然在自己手裡。
也許孩子暫時還領悟不到電影所傳達的價值觀,
但是它帶來的感動和回味,在孩子的人生中絕對是深刻而長久的。
《小飛俠彼得潘》
給予孩子面對成長的勇氣
片長: 113分鐘
適合年齡:6歲+
關鍵詞:成長、單純
經典台詞:
所有的孩子,除了這一個,其他的都長大了。
這是一個帶著叛逆、憧憬和夢幻的故事,
也是一個關於成長的經典童話故事。
如果你還在發愁孩子不愛讀名著,那你適合帶孩子一起來了解這部電影。
男主角彼得潘生活在無憂島,
他有著孩童的懵懂、任性,
也有著孩童的天真。
他調皮、會飛,永遠長不大。
面對其他小孩子苦悶的生活,他說要教會他們飛翔,帶他們去一個美麗的地方。
不過電影更深刻的主題,準確地說,是「成長」:
一個人「要不要長大」,以及是「主動還是被動」。
成長是一種大自然勃發的力量,一個人很難抗拒這種力量。
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
人在不同的年齡會有不同的心理任務,
所以任何人幾乎不可能永遠地停留在少年心理期。
彼得潘的存在,仿佛就是要提醒所有人,
有一種生活方式叫做「永遠保持童真,歸來仍是少年。」
《風雨哈佛路》
教孩子爬出命運的谷底
片長: 104分鐘
適合年齡:8歲+
關鍵詞:堅持、苦難
經典台詞:
你可以為自己尋找各種藉口對生活低頭,但也可以迫使自己更好的生活 。
這是一個勇敢的女孩,那生命力耀眼得讓人羞愧。
她叫莉斯·默里,
1980年,出生於美國紐約的一個貧民窟,
8歲乞討、15歲母親死於疾病、父親進入收容所,
曾用牙膏充飢、住過收容所,睡過地鐵站,撿拾垃圾......
青少年的歲月多半是在慌亂的流浪中度過...
如果我說,她將來會去哈佛大學讀書,你信嗎?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她被譽為美國「奇蹟女孩」!
「我只是需要這次機會,我需要這機會爬出我出生的那個環境。」
在求學的日子裡,她全力以赴。
居無定所,那就背著衣服、牙刷和書本,
來回奔波在學校、地鐵和朋友家之間。
夜晚,她會躲在地鐵車廂寫作業;
早晨,她借著走廊燈光背課文;
每當疲憊得想要放棄時,她就把自己想像成奔跑的運動員。
有人說,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可她偏不。
莉絲憑藉著全校第一、全A的優異成績考入哈佛大學,並獲得《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
因為真實,所以更加震撼。
她帶著對生命的執著,對生活的希望,
活出了最精彩的人生。
我相信,每一個看完這部電影的家長和孩子,
都會因為這耀眼的生命力而驚嘆,
並感激自己現在所擁有的東西。
《小公主》
教會孩子在困苦中保持美好的心靈
片長:89分鐘
適合年齡:8歲+
關鍵詞:美好、願望
經典台詞:
穿金戴銀時當個公主固然輕而易舉,但默默無聞時始終保持一顆公主的心。難道這不是更大的勝利嗎?
這部影片的色調非常美,配色也很大氣,
還曾經獲得了第68屆奧斯卡最佳攝影和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電影中,女孩薩拉因為戰亂不得不要離開自己的父母,孤身去倫敦一所寄養學校。
分別時,父親送給莎拉一個布娃娃艾米里,
並告訴她布娃娃都是有魔力的,你相信它, 就能顯靈。
於是,她懂得了信念的意義:
當她想念父親的時候,她把思念都告訴給布娃娃,她相信爸爸會收到。
當同伴失去母親放聲痛哭時,女孩莎拉會告訴她,她也沒有媽媽了,但是她們都在天堂看著並保佑著她們,從來就不曾離開;
生活優渥的時候,她向黑人女僕伸出友情的雙臂,送對方漂亮的鞋子;
生活遭遇變故,她變為了女傭,她也會去幫助那些飢餓的人;
她也會坐在窗前給前線的父親寫信,很堅強的樣子,其實眼淚已經浸濕信紙;
無論境遇如何,她都願意去相信自己,相信美好的力量。
冷酷勢利的女教師譏諷她已經不再是個公主時,她給予堅定的回答:
「每個女孩都是公主,哪怕她住在低矮的閣樓里;
哪怕她衣衫襤褸,哪怕她不漂亮或者不再年輕,但她依然是公主!」
這部作品最動人,最精彩的,其實是公主的詮釋。
什麼才是真正的公主?
公主不單單是吃穿住行的講究和精緻,
更是由內而外流露出的美好,
是面對一切都能守住內心真實的力量感。
每個女性都應該看這部電影,
每個有女兒的家庭也都應該讓孩子看這部電影。
寫在最後:
一部好電影,給予孩子的成長是無窮的。
當孩子自己和電影里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
這背後得到情感體驗,
是最真實自然的,也是最深刻的。
請把這篇文章
【分享】給身邊的父母和孩子。
讓孩子自己在電影作品中,去感知,去領悟,去成長。
不管是意志消沉還是沒有動力,
這 5 部電影,總有一部能感動、激勵到他!
—— End ——
作者:陳六月。自由撰稿人,沿著路走,直到把自己變成路。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