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南寧洪水史:過去落雨大水浸街 如今堤壩鎖江任憑水漲水落

2019-08-25   陳說往事

「落雨大,水浸街」,這句南寧白話民謠,真實反映南寧過去的洪災史。每年6—8月雨季,上游下大雨,南寧必淹,這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極為少見。

過去: 水漫房屋 街道受淹是常態

現在的南寧年輕人可能無法想像,邕江洪水會漫過仁愛路(現民生廣場)、水街、石巷口等河邊街道,一直泛濫到民生路、興寧路、解放路等市中心,行人趟水而過,水深處小船穿梭,城內一片水汪汪……因此,有年輕讀者看了我發表的100張南寧老照片,對其中1936年洪水中的民生路可行船的說明提出異議,認為洪水再大也不可能席捲中山路、民權路、共和路以至於可行船,因為這幾條街道地勢夠高。我覺得,這是年輕人不了解兩個背景;一是南寧地處盆地,地勢低平,四周山脈,易洪易澇;二是南寧水源豐富,有一江十八河(注)環繞,故南寧古稱邕州,因水得名,因水而興。穿城而過的邕江為左右兩江匯合處,但是過去只有短短6公里防洪堤,防洪防澇能力極為薄弱。上游任何一條江河發大水,南寧都受洪災,若上游兩江同時鬧水患,南寧必受大洪災。因此,每當湍急的邕江洪水來犯,江邊「水漫房屋」,市區大部分街道內澇受淹都是常態。罕見的大洪水,受淹街道竟達到97%,整座城市成了汪洋大海,這種慘狀在全國同類城市絕無僅有

仁愛路:民居年年淹水年年搬家

原來仁愛路的居居民永遠不會忘記,一樓的家幾乎年年都被水淹。每次看見邕江水漲起來,家人便將床、桌等簡陋的家具綁在房內,將被褥等物品打包,一家人搬到二樓或者距離很遠的親戚家住。水退後,一家人才回來,將被泡的家具晾曬在太陽下,一時間滿街都是翻曬家用的場景,十分壯觀。有些年份洪水來犯幾次,居民們搬幾次曬幾次,苦不堪言。那時我在當陽街小學讀書,每年洪水來臨,學校就得放假,騰教室給災民居住。當時信息傳播落後,於是民生碼頭、渡船口碼頭總是聚集一群群的市民「睇大水」,洪水漲了多少?退了多少?水情便從這裡傳向四面八方。

1881年: 市區97%泡在水中

據說,最恐怖的是1881年(清光緒七年)。中秋節當晚,南寧古城完全沒有節日氣氛,很多市民吃月餅味同嚼蠟,因為窗外的邕江洪水在分分秒秒地往上漲,令人心急如焚驚駭不安,人們只能祈禱平安。但第二天一早,洪水便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咆哮著沖入市區,肆無忌憚地橫衝直撞,勢不可當。據《南寧市志》記載,當時的水位達到79.98米,百年一遇。如果用現代的數據推算,當時整個市區應該有97.4%泡在水中,連邕江的橋樑都會被洪水漫過。 「洪水泛濫成災, 沿河兩岸田地被淹縱橫百餘里,沖各地城垣幾千丈,房屋毀壞不計其數,人民流離失所,災情嚴重」就是當年的紀實。那一刻的邕江變得如此冷酷殘暴,老百姓欲哭無淚。

1937年: 跑到人民公園山上躲洪水

1907~1987年,保存下來的60年不連續的南寧水文資料中,邕江水位超過74米而成災的共有18次,平均每3年多就發生一次洪水。其中,1913年、1937年,最高水位分別高達78.03、77.37米,城外一片澤國,城內街道多被水淹,民生、興寧、共和、中山、民權等街道水深處可行船。城內房屋被毀無數,損失慘重。永寧街一位老人說:「1937年發洪水,我跑到人民公園的山上才得以逃生。洪水漲了4天,很多人又餓又冷,加上水退後疾病流行,不少人病死了。」

1968年: 坐船去火車站乘火車

1968年南寧又發生大洪災,最高水位達到76.06米,只不過是10一遇的洪水,但市內水深達1~7米,108條街道有97條被淹。當時我從北郊的冶礦廠返回市區,走到現友愛中華路口就得趟水,水有膝蓋深,一直到火車站才看見路面,這時發現一條大螞蟥緊緊地吸在小腿上,猛一揪被咬傷口血流不止,這事我記了一輩子。這年洪水使得埌邊(現埌東)古堤壩潰缺,黃大塘(民族廣場一帶)茫茫大海一般,緯武路老乾小區一個來不及逃難的老人被洪魔吞噬。朝陽廣場以北的朝陽路如江河一般,去乘火車的人得從朝陽廣場上船,過渡到火車站。市政府(現新朝陽商業廣場)和南寧飯店門前的民生路、現國貿中心和悅薈廣場門前的共和路、中山南小學以南、七星路南段全被淹沒,低洼地更不用說了,仁愛路、大同街、水街、石巷口、永寧街一些房子連二樓也看不見。燈光球場和二中足球場猶如「游泳池」。這些景象都是現代人頭一回看見,驚訝得不得了。沒被洪水浸泡的街道只有新民、民樂、維新、南環、南國、當陽、新華等幾條地勢較高的街道。望仙坡、望州嶺、青秀山等在特大洪水面前猶如孤島。南寧市41萬人受災,災害程度之重,是歷史上少見的。

2001年: 榮和新城水淹3樓

南寧城市防洪能力嚴重滯後,成為全市的心腹之患。1972年邕江防洪堤開始修築,到2001年,南北兩岸基本建成堤防工程40公里,形成20年一遇的防洪工程體系。

但2001年7月,一場自1913年以來最兇猛的特大洪水使得防洪堤出現了危情。當年邕江洪峰達到77.42米,雖然堤壩攔住了洪水,但市區內澇嚴重,榮和新城的大水竟淹到了3樓,白沙村成了澤國。邕江成為一條高出市區街道4~8米的懸河,洪水高峰時幾乎與堤壩齊平,有越過堤壩的危險,全市出現10餘公里的險堤。於是,幾十萬軍民投入史無前例的抗洪搶險,在險堤上加建子堤,力保堤壩。我們單位組織了100多位企業家,參加了二坑口堤壩的加固,24小時在堤上巡邏。記得那時的口號是「嚴防死守,人在堤在」,何等悲壯!這次洪水,證明南寧市20年一遇的防洪能力仍然薄弱。

於是,2002年開始,全市推進建設「堤路園工程」(防洪堤、城市快速道路、休閒綠化公園三位一體),江北江南兩條大道(又叫堤路園)就像兩道城牆,將邕江夾在中間,迫使邕江水乖乖地在河道內運行,不得漫向市區範圍。大道的內側是防洪大堤,外側是一座座景觀公園。至2010年,南寧市邕江防洪大堤共建成45.42公里,防洪標準提高至50年一遇。此後,配套建設了上游的老口水利樞紐和下游的邕寧水利樞紐,同時結合百色水利樞紐,南寧市的防洪能力提高到防禦200年一遇的洪水。

如今: 怡然自得看水漲水落

現在,每次邕江迎來洪峰水位,原來居住在邕江邊的居民都習慣來看洪水,可心裡早已沒有兒時的擔憂,而是帶著一份怡然自得,安之若素地看著水漲水落。大家還是如常生活,上街買菜,開鋪營業,走親訪友,不受絲毫影響。南北兩條邕江防洪大堤默默地保護著兩岸居民,使得南寧市從此告別水患,再無洪水肆虐之苦,「水漫房屋」的記憶已被塵封。


註:1、一江十八河是邕江、石靈河、石埠河、西名江、可利江、心圩江、二坑溪、朝陽溪、竹排江、那平江、四塘江、大岸沖、馬巢河、鳳凰江、亭子沖、水塘江、良慶河、楞塘沖、八尺江。

2、本文原創,未經許可不准轉載、複製。抄襲者必追究。已與「維權騎士」簽協議,提供站外抄襲維權「快速刪文」功能。目前發現站外楚兮文化歷史集散中心抄襲本人文章,已申訴刪除。

3、在網絡平台,本人的暱稱分別為「陳說往事」與「老豆有話」。

4、本人致力於公開出版物沒有記載或沒有詳細介紹的南寧往事與歷史的寫作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