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代的遙遠地方 創立全國支援廣西典範 城北區承載無盡記憶

2019-11-15   陳說往事

南寧市原來有個城北區,位於市的西北部,成立於1979年。相對於興寧、江寧(現青秀)、永寧(原永新)幾個老城區,它是個新區,是南寧市解放以後建設發展起來的。城區東起湘桂鐵路,西至羅文新村,南起中華路,北至安吉街,總面積54平方公里。

歷史悠久 老地名多

雖然是新區,南寧市民對它並不陌生。它有悠久的歷史,老地名很多。

我們的童年時代,常常聽到老一輩提起許多老地名,以至於我們小小年紀就耳熟能詳。不過這些老地名有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與「遙遠」划上了等號,二是都在原城北區,如地洞口、龍州站、大彎弓、五里亭、西鄉塘、白蒼嶺、自治州、大樹腳、橫塘、安吉等等。因為20世紀50年代南寧市區很小,就幾條街道,過了和平橋(現朝陽橋)就是農村了。從橋頭一直到火車站都是五堆嶺村,只有華東路一帶稱為五權里的地方才有些民居。那時五堆嶺村北端的三叉塘被填埋後,剛建了火車站,許多基礎建設還在熱火朝天地進行, 四周交通還很落後。老地名大多沒有公交車,自行車也不普及,去那裡都靠雙腳走路,有的來回花費一整天。所以,每當聽到有人住在城北區,「老南寧」往往脫口而出:「住得好遠!」

這些老地名有著時過境遷的煙雨滄桑,更有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澱。每個約定俗成的老地名背後往往記載著一段歷史、一種民俗,是歷史的化石,寄寓了當地的人情世態,也是重要的地理標誌。

地洞口、白蒼嶺 地洞口實際是一座建於1950年的鐵路立交橋,橋下行人(主要是鐵路職工)通過的地方形似門洞而成名。開始只有東端第一孔,1977年才又建了其他兩孔。白蒼嶺位於衡陽西路,原來是與五堆嶺相連的丘陵地帶,後來開墾有農田。由於穿過地洞口就是白蒼嶺,這一片都是鐵路基地,所以「地洞口」、「白蒼嶺」已成為鐵路員工及家屬聚居地的代名詞。

龍州站 位於火車站西側,是座大型貨場,外地運來南寧的煤都堆放在那裡,市民常常去買煤。由於貨場地處一個叫「龍州」的地方,所以老百姓習慣把貨場稱作「龍州站」。

大彎弓 「龍州站」的貨物,50年代大都由木車拉走。往西去的到了現中華路北大路十字路口,面前是一個大水塘,二坑溪經過水塘流向際魚塘,再匯入邕江。於是車子只能沿著塘基拐個大彎走,這裡便得了一個十分形象的名稱——大彎弓。

自治州 1952年成立的桂西僮族自治區,1956年改為自治州,州政府駐地在現明秀路友愛路交界,那一帶區域被南寧人稱為「自治州」。提到「自治州」,人們就知道在什麼地方,反而在什麼路知道的人不多。

橫塘、大樹腳 「橫塘」是過去南寧市郊區的一個鄉村,範圍包括現友愛村、萬秀村一帶,大致是現明秀路以北,秀靈路以東,北湖路以西的這一片地區。其以盛產優質的「油尖細米」出名。現友愛北路路邊的一棵老樹過去長在萬秀村村頭,所以老一輩南寧人,把「大樹腳」比作「橫塘」地址的標誌。

五里亭、十里亭、西鄉塘 這三個地方是原西鄉塘路的3個重要節點,西鄉塘的名稱來源,是因為「塘」曾是古代郵驛制度和軍事建制的單位。漢時的驛路,每十里設置一長亭,每五里設一短亭,供行人休息、話別,所以南寧市便有五里亭、十里亭(現動物園一帶);而清朝的郵驛單位(也是軍事單位)則以 「十里一塘」設置,而西鄉塘距離五里亭約為十里,恰好是一個驛站,又地處南寧西部,因此取名「西鄉塘」(現西鄉塘舊街一帶)。自古從五里亭至西鄉塘只是一條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民國17年(1928)當局開闢為公路。1964年拓寬為50米寬6公里長的大道,不料80年代這條帶著歷史印記、具有明顯的導向定位功能的老街名被改為大眾化的「大學路」了。

安吉圩 安吉圩位於南寧市北面現安吉街,距離市中心9公里。過去是上堯鄉最大的圩鎮,逢圩日熱鬧非常。以前一提起安吉,就覺得很遙遠。不過在五六十年代,不少市民喜歡去安吉趕圩,買回比市內便宜很多的農副產品。

儘管現在老地名處都已經是現代化模樣了,但是老百姓對其口傳相授仍然一成不變。老地名作為物化了的文化符號、歷史印記,是一種重要的地理標誌,具有明顯的導向定位功能,歷史悠久,深入人心。

高校雲集 工業發達

城北區之所以擁有眾多的老地名,凸顯了它的悠久歷史。不過,若論城北區留給南寧人的總體印象,還是以學校多,工廠多著稱。

城北區聚集著廣西最大的教育科技資源,南寧市乃至廣西的80%的大中專院校都聚集在城北區轄區內。早在民國三十ー年(1942年) 廣西農業學校就誕生於在西鄉塘路(今大學路)。1952年中央民族學院廣西分院(今廣西民族學院)進駐西鄉塘。1958年廣西大學在西鄉塘路100號重建。至2004年,城北區轄區有廣西大學、廣西民族學院、廣西中醫學院、廣西財經學院、廣西師範學院以及廣西科學院、廣西農業科學院等40多所大中專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廣西名副其實的培養各類人才的搖籃。

城北區是南寧市工業集中區,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南寧重型機器廠、南寧手扶拖拉機廠、南寧棉紡印染總廠、南寧捲菸廠、廣西民族印刷廠等大中型企業30多家陸續在這裡落戶,是南寧市機械、紡織、捲菸、印刷、機電等工業基地,也是倉儲、物流等新興基地。

過去轄區內的北湖路就是一條典型的工業馬路。1971年手扶拖拉機廠在路北投產,1976年南寧棉紡織廠在路南試產。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北湖路兩旁的工廠櫛比鱗次,棉紡廠、手扶拖拉機廠、捲菸廠、味精廠、毛紡廠、電機廠、插秧機廠、電線電纜廠等十幾家大大小小的國營企業。這裡生產的「錦虹牌」服裝面料、「桂花牌」手扶拖拉機和農用汽車、「銀杉牌」線纜、「荷花牌」味精、 「劉三姐牌」捲菸、「勁源牌」電機、「花蝶牌」雨傘,源源不斷運往四面八方,暢銷國內外。那時,在北湖路上班是一件十分光榮自豪的事情,尤其象南寧棉紡廠、手拖廠幾千人的國有大企業,名氣很響,風頭盛極一時。這裡的工廠是南寧市財政收入的大戶,工廠的效益大多不錯,員工們的腰包也是鼓鼓的,而且住有宿舍,玩有球場禮堂。每逢上下班,整條路擠滿各個工廠彙集的滾滾人流,鈴鈴琅琅的自行車鈴聲此起彼伏,充滿了新時代活力。

但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到本世紀初,北湖路的企業是一個接一個的倒閉,沒倒閉的也外遷了。如今,味精廠變成「大唐天城」,毛紡廠變成「盛天名都」,傘廠變成「榮和摩客MOKO」,輕化機械廠變成「隆源國際公館」,工具機維修廠變成「昌泰尊府」,插秧機廠變成「城市春天」,檸檬酸公司變成「振寧公寓」,棉紡廠正在建設華潤萬象城……只剩下捲菸廠還在孤獨地堅守。根據規劃,未來這裡將成為南寧市一個新的商業中心。

全國支援廣西的兩個典範

城北區有兩個部門是全國支援廣西的典範。其一是鐵路建設,解放前南寧市運輸主要靠水運,周期長,運力低。南寧解放第二年,1950年10月,鐵道部就開始修建湘桂鐵路來賓至鎮南關(今友誼關)一段。1951年2月,鐵路鋪軌至南寧,2月25日南寧站開站。由於南寧沒有火車運輸人才,鐵道部陸續從祖國各地派來許多技術人員和工人支援南寧。一位上海人的後代回憶:「1955年父親一行從上海火車站支邊到南寧火車站,幾趟專列運來了幾百名鐵路熟練人才。1956年6歲的我隨母親和整個支邊的鐵路家屬也坐著專列,從上海浩浩蕩蕩的進軍廣西。當年的火車站周圍到處都是水田,中華路還是泥巴路。」

五六十年代地洞口路至衡陽西路白蒼嶺一帶都是鐵路基地,天南海北來的援桂人員操著東北話、河北話、河南話、湖南話、江西話、江浙語等等,反而很少見到講南寧白話的,因此瀋陽路、石家莊路、錦州路、哈爾濱路、株洲路、鄭州路、南昌路應運而生。那時,南寧人把家住「地洞口」、「白蒼嶺」一帶的年輕人稱為「鐵路仔」、「鐵路妹」。現在,「地洞口」鐵路基地已經壯大成為全國18個鐵路局之一——南寧鐵路局,管轄運營14條普速鐵路幹線和8條支線,以及6條高鐵,運營里程5523公里,跨越廣西、廣東、湖南、貴州4省區。當年全國支援廣西鐵路建設的壯舉已經結出豐碩成果。

其二是工業建設。五六十年代上海一批支邊企業離開繁華都市,千里迢迢搬遷到工業一窮二白的南寧,一半落戶在原城北區。第一家是1956年上海大東印刷廠遷來南寧明秀路,成立廣西民族印刷廠,他們自己動手組裝從上海運來的機器設備,不到3個月的時間,民印廠就正式投產了。1960年上海華記糖果廠、第三襯衣廠、大中華鋼精廠搬遷至南寧秀靈路,分別成立南寧市糖果食品廠、南寧市襯衣廠、南寧市鋼精廠,填補了南寧的工業產品空白。60年代中後期還有一批技術人員支援南寧電線廠、南寧棉紡廠。上海支邊人員克服了很多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創造了不平凡的事業。他們給當時工業生產極其落後的南寧市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優質產品和先進的管理制度,奠定了南寧的工業基礎,為南寧日後的工業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許多支邊骨幹後來走上領導崗位,充實到廣西許多企業或部門,使上海技術和經驗遍地開花結果。

60年彈指一揮間,支邊人員的燃情歲月早已成為往事,不少支邊職工已經長眠廣西。在這塊土地上,他們曾經為之揮灑青春、無私奉獻、艱苦奮鬥。而他們的子孫,繼承了父輩的遺志,在各個領域繼續為廣西的發展作貢獻。南寧不會忘記,就是這些支邊工人,創造了一段輝煌的南寧工業史。這份功績銘記在南寧的青山和邕江,銘記在南寧人民的心坎里。

2005年3月城北區正式撤銷,與永新區一起劃入為西鄉塘區,它在南寧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很多南寧人至今念念不忘「城北」。

註:1、本文原創,未經許可不准轉載、複製。抄襲者必追究。已與「維權騎士」簽協議,提供站外抄襲維權「快速刪文」功能。發現有人製作的視頻或相冊在平台宣傳,所用照片及說明幾乎全部是本人文章《100張南寧老照片真實呈現,很多你沒有見過,看懂的人都老了》的內容,但未經本人同意,本人將維權予以刪除。

2、在網絡平台,本人的暱稱分別為「陳說往事」與「老豆有話」。

3、本人致力於公開出版物沒有記載或沒有詳細介紹的南寧往事與歷史的寫作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