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新一輪AI軍備競賽已經到來。
過去幾個月,我們見證了GPT逐步掌握畫畫、寫作、剪輯、制表、做 PPT 等技能,疊代速度快到一天一個樣。這股前所未有的技術浪潮,一時間讓久未出手的VC投資人興奮起來,緊盯市場掃項目,試圖找到下一個爆發性機會。
投資熱度的直觀體現在於估值。聽聞一款名叫Glow的AI聊天軟體,在短短半年時間,背後公司Minimax的估值已經翻了10倍。
不少明星機構已經入局。傳聞,Minimax最新估值已經高達10億美元,米哈游和紅杉正在共同發起最新一輪投資,這一消息已被來自AI、遊戲、創投圈的多名人士證實。此前,Minimax已經完成2輪融資,投資方有米哈游、高瓴創投、明勢資本、雲啟資本等。
還有不少中小機構也躍躍欲試,四處打聽BP,都想找團隊聊聊看,但出手另說。
戀愛版ChatGPT,估值10億美元
我們先看看Glow這款產品什麼成色。
核心體驗很簡單,就是讓AI陪自己聊天,通過文字生成語音、圖像。用戶可以根據自己喜好設置聊天對象的「人設」,比如人物背景、性格、價值觀等特徵,用戶可以通過對話訓練AI聊天對象,調整語氣、說話方式、口癖等。
簡單講,有點類似養成繫戀愛對象的意思。小紅書也有不少人分享了自己與「AI男/女友」的聊天記錄,直呼「跟理想型談戀愛真的太甜了」,妥妥一款戀愛版「ChatGPT」。
成立於2021年11月的Glow,看似只是一款低齡群體的聊天軟體,但讓投資人覺得「很誘人」主要在兩個層面。
一方面,Glow雖為應用層app,但據說自研搭建了硬體基礎設施GPU,可以從底層支持三大模態大模型能力,即文本到視覺(text to visual)、文本到語音(text to audio)、文本到文本(text to text),相對於純應用app有一定技術含量。二是用戶快速上量,跑通了應用層。目前Glow上線四個月,已經積累了近500萬用戶。
另一點,Minimax的創始團隊是當下風險資本喜歡的配置:高學歷+技術+大廠背景。3個創始人分別是楊斌、周彧聰和閆俊傑,他們均為名校畢業,曾參加過各種技術競賽,之後進入商湯、Uber等公司做算法、基礎模型等崗位。
據商湯內部人士透露,投資人正在對他們做背調。
瞄準應用層,VC的普遍共識
有FA向投中網表示,GPT賽道雖熱,但市面好項目還是少,供不應求。Minimax算是市面上為數不多的質地不錯、也把商業化跑通的公司。
Glow的估值飛漲,一方面是方向對路,另一方面也是VC投資人的行為驅使。
早期投資的一大特點是「寧可投錯不可錯過」。投資人很難預測國內能做出什麼樣的公司,所以都搶著先看看。
搶占先機,時間窗口很重要。春華資本投資人李光裕曾預測,大模型的時間窗口,最多可能只有1年。OpenAI 的 CEO Sam Altman在近日大膽預測了新版「摩爾定律」,他認為全球人工智慧運算量每隔 18 個月就會翻一番。也就是說,如果你對生成式 AI 還留有質疑,那麼時間會給你最有力的答案。
在這樣的語境之下,VC投資人的押注熱情,Minimax在短時間的估值暴漲,也都不難理解。
從目前的市場熱度來看,入局大模型賽道是一件很高門檻的事情。回看最近陸續宣布入場大模型賽道的王慧文、李開復、王小川等,都是手握技術、資金和資源的大佬。儘管如此,王慧文「帶資進組」的5000萬美元還被行業調侃不夠ChatGPT做幾輪訓練的。
因此大多數投資機構還是選擇從門檻相對較低的應用層切入。
據悉,目前美國YC創業營1/3的項目,都是基於大模型的基礎設施做的各式應用。有投資人向投中網表示,開源大模型的應用大概是未來2-3年國內外初創公司的主題,會有很多神奇的公司和產品出現。關鍵在於如何以最快的速度積累用戶和數據。
另一方面,應用層的估值也相對沒那麼貴。用一個投資人的話講,高速公路這種基礎設施我投不起,上面跑的小汽車我還不能投嘛。(文/張俊雯,來源/投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