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頭有臉的GP都去給LP寫檢查了

2023-06-04     投中網

原標題:有頭有臉的GP都去給LP寫檢查了

01

最近聽到幾個故事。

故事裡每個人都在道歉。

第一個,主角是一家早期基金。拿了國資LP的錢,投了幾十個案子,成的有不少,黃了的十來個——按說正常。但GP最近有點煩,每黃一個,LP就會要求出具一份詳細的書面說明。

第二個,另一位朋友也跟我提到一個投後見聞。項目沒退出,政府LP要求開董事會,稱半年之後要審計,GP要麼回購股份,要麼給業績補償。當然,對賭一直存在,但過去GP跟LP之間簽的對賭很容易豁免,現在因為是政府出錢,一分一毫都豁免不了。

第三個,最近一家基金開LP大會,GP滿場給LP道歉,承諾下半年裁員,原因就不說了。

第四個,一家有國資股東在的企業,這幾年每當有重要人員或者中高層離職,CEO也會被追著要說法,出具說明。

市場上各個層面、各個環節的風險都在被重新定義,很多人才突然發現自己錯了,於是在各個酒店、樓層、會議室里,他們都在寫檢查,寫說明,他們都在低頭,然後說對不起。

其實,在與LP的溝通中,GP出具坦誠的書面文件做出反省是應有之義,比如之前投中就寫文章講「老虎環球基金髮了一封『罪己詔』」。但今天,溝通成本竟然如此之高,出現如此大範圍的道歉、解釋,只能說是在重構規則了。從「道歉」開始,今天咱們再談談GP和LP的關係。

過去兩年,媒體連篇累牘地報道過「募資難」「返投難」,事實上,在政府引導基金出資主導市場的背景下,「投後」這一環也在無形中變難了。同樣的情況放在美元LP身上,投資過程中有多少被投公司會死掉,Who care?只要最終跑出了一個高回報倍數的項目,就可以抵消過程中那些失敗的案例。VC們願意冒著高風險,賭一個可能巨大的回報。但拿國資的錢便意味著,項目的風險係數必須低,因為每一個被投項目在投後都要經歷比以往更嚴苛的審視。對GP而言,只把做好投後服務當口號的做法,行不通了。

風險投資的遊戲和產品機制與政府LP的訴求並不完全匹配。政府引導基金的訴求是什麼?要保本,要完成招商引資,項目還不能暴雷,不然不好向上交代。

「在業績評估上,美元LP和人民幣LP最大的不同是,美元LP只看總數,人民幣LP還看過程。」一位美元基金合伙人對上述現象的總結頗為精闢。

既看總數,又看過程,還得業績穩定。如果三者不能統一,那比起帶來超額回報的明星項目,政府LP更看重的無疑還是過程和結果的穩定。

畢竟,政府引導基金最怕的是碰到那種業績「過山車」型的基金。某地方政府引導基金的負責人在投中年會上表示:「五倍、十倍回報,我都覺得高。你所做的每一支基金是不是都能保障穩定的收益?不用高,每支基金都能做到三倍就可以。」

該引導基金過往合作最多的是一個本地GP。「我們從2009年開始投這個機構,基金規模都不大,也沒有賺很多錢,但是每隻基金都賺錢,至少LP的錢都能夠在有限時間內全部返還。」

02

風險投資不敢冒風險了?

這種變化是以一種日漸明晰的鏈條方式傳導的:先是主導市場的LP屬性變了,於是對「風險」的定義變了,對投資機構的評估標準也隨之變化。疊加行業下行、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甚至時代情緒等因素,「穩定」「可持續」被擺在了這套新體系的首要位置上。

過去兩年新能源的火爆也和市場對風險偏好的變化有關。畢竟,新能源企業的業務模式決定了這個賽道的回報確定性比較高,是一個不容易出錯的選擇。

「時代的鐘終於擺到了人民幣GP這一邊」。每一次時代的更迭,都會將那些在原有體系里並不顯眼的人推至台前。人民幣和硬科技,如今成為亮眼的標籤,從今年投中年會的嘉賓構成中,你也可以清晰地感知到這一趨勢。

新形勢下,適者生存的是那些業績穩定,同時真正深度介入投後的GP。他們最好擁有產業經驗,能在項目投後進行引導,減少項目的失敗率。對雙幣基金來說,在項目早期通過美元基金入局,等到產品經過驗證、收入爆發之前,再用人民幣跟進,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打法。

有人得意便有人出局,相當一部分GP守著的還是過去的那套遊戲規則。一位人民幣基金老闆給我講了一個頗具代表性的案例:一家母基金準備投一個GP,找他來參謀。他看到這家機構的基金產品里,有一個項目上市後賺了很多倍,相當於單個項目把整個基金產品的盈利賺回來了,但其他的項目都不行。最終,這個GP沒拿到錢,理由很簡單,那個所謂的明星項目帶有偶然性。

「社保和保險公司肯定是看歷年來所有基金產品的業績,而且有時專門挑一個不好的業績來看。」對方意味深長地說。

不只是政府引導基金,越來越多LP開始強調對業績穩定性的關注。一個險資LP在投中年會上提到一條對GP的要求——管理基金的波動性不要太大。「過往有些機構能夠創造超越市場的業績,比如IRR達到50%到60%以上,但階段性有1到2支業績從50%到60%跌落到百分之十幾,這個情況是可以理解的,但從險資整體偏穩定的屬性來看,我們更期待業績的持續性。」

行文至此,我似乎應該下個結論,但我總覺得很難給出一個立場鮮明的評價。局內人各有各的難處,讓GP寫檢討,能怪政府LP吹毛求疵嗎?畢竟,發展股權財政的錢來之不易,而機構的DPI普遍太難看。不乏政府LP在投中年會上直言,後續基金安全有效的清算退出,是政府引導基金當下壓力最大的事情。

「去年底,全國有2107支政府引導基金,12萬億的規模,從投資的角度靠款靠了6萬多億。但去年A股市場一共上市428家企業,融資5800多億,相對於政府引導基金的規模,上市退出遠遠解決不了問題。」

數據最直觀地揭示了市場的弊病——規模大,出口窄,政府LP很難不焦慮。

可我還是想說,主流出資方的訴求當然得滿足,但一個更理想、更健康的市場應該有著更多樣的資方,有不同的產品來匹配不同訴求的LP。就像聯創資本韓宇澤在投中年會上呼籲的:發展股權投資,不能離開民營機構。畢竟,科技創新和政府引導之間或許存在著一道鴻溝。太多自上而下的設計不僅有悖於VC的冒險精神,真正突破性的科技創新也很難從定製化的模式里生長出來。(文/劉燕秋,來源/投中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70339c956f84b42a71119145b23ab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