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敬寧可當逃兵,也不敢攻打的石堡城,李世民的曾孫為何能輕鬆拿下

2023-02-19     尋根拜祖

原標題:張小敬寧可當逃兵,也不敢攻打的石堡城,李世民的曾孫為何能輕鬆拿下

《長安十二時辰》里張小敬有過一段不光彩的經歷,當年他因為拒絕攻打石堡城,被從一名將領貶謫為大頭兵,發配到烽燧堡戍邊,還被信安王賜了一柄充滿屈辱味道的「折辱之刀」。

故事情節是虛擬的,但石堡城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它是個戰略地位非常重的軍事要塞。為了拿下這個地方,大唐帝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石堡城遺址在今天的青海省湟源縣日月鄉石城山,它地處青藏高原與河西走廊的交界處,是大唐帝國扼守隴右、河西地區,抵禦吐蕃入侵的戰略要塞。

當然,如果它落在吐蕃人的手裡,就成了進攻唐軍的前沿陣地、切斷河西走廊的一把利刃。

石堡城並不大,屯兵人數約千人,但它修在半山腰,只有一條路通往山下,因此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

這個地方曾經幾度易手,《長安十二時辰》里的蓋嘉運,在真實的歷史上,他就是因為丟失了石堡城而被革職的。

為了重新奪回石堡城,唐玄宗原本想將重任交給乾兒子王忠嗣,然而王忠嗣卻死活不肯從命,他說:

「石堡險固,吐蕃舉國而守之。若頓兵堅城之下,必死者數萬,然後事可圖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請休兵秣馬,觀釁而取之,計之上者。」

王忠嗣是烈士遺孤,9歲就被唐玄宗養在宮中,深得唐玄宗喜愛,創下了一人獨領四鎮節度使的記錄。

但他卻以石堡城太難攻為由,跟乾爹搞起了軟對抗,這為他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後來唐玄宗派董延光攻打石堡城,果然失敗了,於是任務落在了另一位名將哥舒翰的頭上。

哥舒翰大炮打蚊子,動用了6.3萬人馬終於拿下了石堡城。由於沒有具體的傷亡數字,後人分析認為,這場戰鬥唐軍的傷亡應該有數萬人之眾。

用這麼大的代價奪一座小小的城堡,究竟值不值?本文不作討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留言討論。

我想要給大家講述的是,其實在二十年前的開元十七年(729年),有人幾乎兵不血刃就從吐蕃人手裡奪回了石堡城。

此人就是開頭提到的那位折辱張小敬的信安王,名叫李禕(yì)。

李禕的出身很高貴,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孫、吳王李恪的孫子。

永徽四年(653年),長孫無忌和唐高宗李治為了削弱宗室勢力,借「房遺愛案」誣告李恪謀反,導致李恪冤死,他的四個兒子全都被流放嶺南。

李禕跟隨父親李琨在流放地生活了31年,回到洛陽時他已經是年過四十的中年大叔了。

後來,李禕的大伯李千里深得武則天的喜愛,曾經率軍平定了嶺南馮氏家族的叛亂。

這期間發生的一段小插曲很重要:有個叫馮元一的男童,被李千里閹割後送到洛陽,這孩子後來改名為「高力士」。

其實馮家跟李家存在姻親關係,李禕的二伯李瑋,就娶了馮氏女子為妻。這位馮氏按輩分就是高力士的族姐,二人都有同一個曾祖馮盎。

也就是說,高力士是李禕二伯母的族弟,儘管高力士的年齡比李禕小二十多歲。正是這層關係,後來高力士才出手救了李禕一命,稍後會講到。

李琨因為戰功被封為張掖郡王,本來李禕應該可以繼承父親的爵位,但他卻主動讓給了弟弟李祇。

爵位不是工資,那可是世代承襲的大富貴,貴族區別於平民的身份標識啊,即便是親兄弟,有幾個人願意做出這麼大的犧牲呢?

唐中宗對李禕的行為大加讚賞,於是他特地開了個後門,將李禕過繼給李世民的十一子李囂,繼承了江王的爵位。

唐玄宗即位後,李禕先後任蜀州、濮州刺史、光祿卿、將作大匠等職,期間他「政號清嚴,人吏畏而服之」

開元十二年(724年)李禕被改封「信安王」。開元十五年(727年),他又被唐玄宗任命為左金吾衛大將軍,正式進入軍界,此時他大約67歲了。

就在那年九月,吐蕃勾結突厥人再度入侵河西,同時河西兼隴右節度使王君毚又被回紇人殺害,消息傳來滿朝震驚。

李禕的大將軍印還沒焐熱,就被唐玄宗推上了前線,以朔方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身份奔赴河隴。

自武則天以來,唐朝針對吐蕃總體上以守為主,不過這一次唐玄宗對李禕發出了明確指示:猛攻,將吐蕃人徹底趕走!

咱也搞不清唐玄宗哪來的底氣,派一個年近七旬,從來沒有上過戰場的老人家承擔這麼重要的軍事任務。

後來我查看了一下河西走廊的地圖,以及同期的戰事才明白,原來吐蕃人的主攻方向在瓜州和沙州,那裡有兩個牛人——瓜州都督張守珪與沙州刺史賈師順,他倆屢戰屢勝,吐蕃人無暇顧及李禕所在鄯州。

原來李禕只是一盤大棋里的策應棋子,類似於李廣的角色。

但李禕的格局顯然要遠超李廣,在穩定住隴右地區的人心後,他將目光投向了四周的防禦體系,並且一眼就盯上了石堡城。

石堡城兵力雖然不多,但它像一根釘子楔進了唐軍的防線,只要吐蕃大軍前來,他們就可以從這個地方輕鬆撕開一個口子,將隴右和河西砍成兩段。

河西走廊被砍斷,就意味著整個西域丟了。

在圍棋術語中,我們將這種決定生死的那顆子叫作「勝負手」,李禕認為石堡城就是河西走廊的勝負手,於是他決定拔了這顆釘子。

他的提議遭到了一致反對:「此城據險,又為吐蕃所惜,今總軍深入,賊必并力拒守。事若不捷,退則狼狽,不如按軍持重,以觀形勢。」

說法大體上跟王忠嗣差不多,不好打,莫不如等有機會再說,還有一句潛台詞:別倚老賣老,你也是生瓜蛋子,敗了就不好辦了,別沒事找事。

其實我如果是李禕,一定會跟大伙兒的想法一致:人家吐蕃人也沒從這裡打過來,幹嘛挑事?不做事雖無大功,但肯定無過。主動找事,弄不好就是找死,這麼大歲數了圖什麼?

可李禕來了倔脾氣:「人臣之節,豈憚艱險?必期眾寡不敵,吾則以死繼之。苟利國家,此身何惜。」

以死報國是臣子的大節,還怕承擔責任?一切以國家利益為先,其它皆可拋。於是馬伯庸熱血沸騰,編了一段李禕訓斥張小敬的話:膽小鬼,逃兵,可恥,滾蛋……

可是打仗不是光靠喊口號就能解決的,石堡城易守難攻,怎麼辦?

李禕的辦法是偷襲,既然硬攻代價太大,那就只能玩陰的,老虎都有打盹的時候,不信你石堡城的守軍就不打瞌睡。

事實上,大家都有一個共識,不可能做到的事都不去做,甚至不去想。石堡城的守軍也是這麼想的,久而久之難免就鬆懈了。

於是李禕「督率諸將,倍道兼進,并力攻之,遂拔石堡城,斬獲首級,並獲糧儲器械,其數甚眾。」

一場意義重大的戰鬥,就這麼很無聊地結束了。

石堡城的丟失讓吐蕃舉國震驚,原本他們還可以藉助此地長期牽制唐軍,說不定他們已經計劃從這裡撕開口子,與沙州、瓜州的吐蕃軍打配合,可如今卻被李禕斬斷了一條腿。

這仗沒法打了,於是吐蕃人立刻搬出金城公主,向大唐求和。唐玄宗也沒為難他們,雙方締結合約,以赤嶺為界互市。此後八年,唐蕃一直相安無事。

一枚策應棋子打出了「勝負手」的效果,你服不服?

李禕剛剛得勝回朝,卻迎來另一場戰爭——朝爭,這一回他是被偷襲對象,宰相宇文融指使侍御史李宙對他發起彈劾。

前一篇文章我介紹過宇文融,此人確實是個幹吏,非常有能力,為大唐「括戶括田」做出了大貢獻。但他又是個權欲薰心的人,就喜歡拉幫結派搞朝爭。

此時除了宇文融,還有個宰相叫蕭嵩,曾經任隴右節度使,是李禕的老上級,二人關係很密切。

由於石堡城之戰的功績,李禕風頭正盛,朝中傳言他極有可能拜相。

宇文融擔心李禕和蕭嵩聯合起來將他排擠出局,於是就想提前下手先廢掉李禕。

就在李宙熱火朝天地準備彈劾狀時,李禕不知道從哪個渠道得到了消息,於是他趕緊搬來兩個救兵——玉真公主和高力士。

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同母妹妹,李禕的族妹,高力士與李禕的關係前面已經交代了。這兩個人都是唐玄宗最信賴的人,他們趕在李宙前面將這件事提前捅破了。

遺憾的是史書沒交代李宙彈劾李禕的內容究竟是什麼,反正唐玄宗一見到李宙的彈劾書立刻勃然大怒。結果李禕一根毫毛也沒傷著,宇文融卻丟掉了宰相寶座。

才結束與宇文融的糾纏,李禕又接到唐玄宗新的任務書——去遼東,契丹人脅迫奚人反了。

這一仗後人稱之為「枹白山之戰」,不過此戰比「石堡城之戰」還要無聊。

李禕的先頭部隊輕敵冒進,吃了敗仗。契丹人太「憨」,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玩命地追,結果一不小心撞上了李禕的主力。

李禕網還沒來得及撒下去,大魚就自己衝上來了。這真是喜從天降,那還客氣啥?下手唄。於是李禕令旗一揮,使勁砍,就這麼輕鬆贏了,奚族人趁機擺脫契丹人重新歸降大唐。

我不知道還有沒有像李禕運氣這麼好的將軍,兩次用兵都像是買彩票中大獎,也許這是上天對他半生流放的回報吧。

不過兩唐書在李禕的傳記後面,又加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大意是說,李禕的功勞其實遠不止這些,只是他遭遇了李林甫等人嫉妒,故意掩蓋了他的功績。

這段話是不是在暗示,石堡城之戰和枹白山之戰遠不是這麼輕鬆,老人家的貢獻被人故意用「運氣」二字掩蓋了呢?

對了,張小敬之所以拒絕參加石堡城之戰,他的理由是:「攻打石堡城就是拿將士們的命換取皇帝的歡心。」對此您怎麼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013c97b9eaed54cdd34c11d23eb5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