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寶區,得名於隋代所建荊門城區東寶山主峰太平頂的東寶塔。東寶地處鄂中,北枕荊山余脈,南接江漢平原,是荊門市主城區,1985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為市轄縣級行政區;2004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在經濟管理權限上享受縣(市)同等待遇。
東寶區東與鍾祥市毗鄰,西與遠安縣、南漳縣交界,北與宜城市接壤,南接當陽市、沙洋縣。全區南北最大長度約70.75千米,東西最大寬度48千米。面積1298平方千米。2016年底,全區人口41萬人。東寶區轄1鄉、5鎮、2街道:仙居鄉、牌樓鎮、子陵鎮、石橋驛鎮、馬河鎮、栗溪鎮、龍泉街道、泉口街道。
景點有東寶塔,龍泉書院,象山「四泉」(龍、蒙、惠、順);捉馬洞、仙人岩等三國古戰場遺蹟;老萊子山莊、聖境山、九龍谷、白雲樓等道教遺蹟;天然溶洞香龍洞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漳河水庫。
歷史沿革
東寶得名於隋代所建的東山寶塔。在新石器時代,漢江、長湖、漳河三大水系就有人類集居生息。其設治歷史始於殷商後期,西周分屬權國、冉國,春秋戰國歸屬楚,漢置當陽縣。唐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置荊門縣。宋建荊門軍,明復荊門縣,清為荊門直隸州,民國降州為縣 。
1949年屬荊州專區,1970年屬荊州地區。1979年析荊門縣城關鎮及近郊置荊門市,屬荊州地區。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准荊門市升為地級市。撤銷荊門縣,將荊門縣的行政區域併入荊門市。1985年,設立荊門市東寶區、沙洋區。1992年5月20日,民政部批准(民行批[1992]48號)撤銷鍾祥縣,設立鍾祥市。1996年12月2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6]111號)將荊州市管轄的京山縣劃歸荊門市管轄和將荊州市代管的鐘祥市劃歸荊門市代管。1998年12月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荊門市沙洋區,設立沙洋縣。縣人民政府駐地為沙洋鎮。
2001年3月17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1]25號):將何場鄉、麻城鎮、團林鋪鎮、掇刀石街道和白廟街道劃歸掇刀區管轄。2001年3月,撤銷安團鄉,劃歸漳河鎮管轄;撤銷姚河鄉劃歸栗溪鎮管轄;撤銷何場鄉,將原從煙墩鎮劃入的9個村劃歸漳河鎮管轄,原從團林鋪鎮劃入的15個村劃歸團林鋪鎮管轄。2001年6月,轄龍泉、泉口2個街道,栗溪、馬河、子陵鋪、漳河4個鎮,仙居、石橋驛、牌樓3個鄉。2002年,石橋驛鄉、牌樓鄉撤鄉設鎮。
1996年,東寶區面積2228平方千米,人口約47.3萬人。轄4個街道、6個鎮、7個鄉:龍泉街道、白廟街道、泉口街道、掇刀石街道、栗溪鎮、馬河鎮、鹽池鎮、子陵鋪鎮、煙墩鎮、團林鋪鎮、何場鄉、麻城鄉、牌樓鄉、姚河鄉、仙居鄉、石橋驛鄉、安團鄉,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區政府駐荊門。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東寶區常住總人口583373人,其中(4個街道、7個鎮、6個鄉):龍泉街道78883人,泉口街道92532人,白廟街道92399人,掇刀街道58042人,栗溪鎮13735人,鹽池鎮21708人,子陵鎮38404人,漳河鎮32504人,團林鎮28295人,馬河鎮11319人,麻城鎮25652人,姚河鄉9377人,仙居鄉26839人,石橋驛鄉12842人,安團鄉5933人,何場鄉21107人,牌樓鄉13802人。
2001年3月17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1]25號):將何場鄉、麻城鎮、團林鋪鎮、掇刀石街道和白廟街道劃歸掇刀區管轄。
2001年3月,撤銷安團鄉,劃歸漳河鎮管轄;撤銷姚河鄉劃歸栗溪鎮管轄;撤銷何場鄉,將原從煙墩鎮劃入的9個村劃歸漳河鎮管轄,原從團林鋪鎮劃入的15個村劃歸團林鋪鎮管轄。調整後,全區轄龍泉、泉口2個街道,栗溪、馬河、子陵鋪、漳河4個鎮,仙居、石橋驛、牌樓3個鄉。
2002年,石橋驛鄉、牌樓鄉撤鄉設鎮。2004年末,東寶區人口363721人,轄龍泉、泉口2個街道,栗溪、馬河、子陵鋪、漳河、牌樓、石橋驛6個鎮和仙居1個鄉,共有35個居委會、169個村委會。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東寶區常住總人口360984人,其中:龍泉街道辦92280人,泉口街道辦98912人,栗溪鎮17779人,子陵鎮40537人,漳河鎮34355人,馬河鎮8579人,石橋驛鎮28015人,牌樓鎮20121人,仙居鄉20406人。
自然地理
東寶區位於湖北省荊門市,地理坐標為東經111°5′15〞(馬河鎮易畈村沙灘河叉口)-112°21′15〞(牌樓鄉楊沖村馬家集),北緯30°46′02〞-31°27′58〞(仙居太平村胡灣)。
東寶地勢總體西北高東南低,呈向南敞開的低山、丘陵、崗地地形,最高海撥高程點在栗溪鎮境內的裴山,高程684米 。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荊門位於湖北省中部,東通孝感下漢瀘,與安陸、應城接壤,距武漢市217公里;南連荊州通湘粵,與江陵、潛江、天門毗鄰,距荊州市80公里;西扼宜昌接渝蜀,與南漳、遠安、當陽交界,距宜昌市120公里;北望襄陽達中原,與宜城、隨州相連,距襄陽市111公里,是溝通南北、連接東西的重要交通樞紐,素有「荊楚門戶」之稱,歷來為兵家和商家必爭之地。
荊門東接大洪山之毓秀,北枕荊山之靈脈,南擁江漢平原之富庶,山川秀美,人傑地靈,物產豐富,境內北部層巒疊翠,中部崗嶺起伏,南部沃野舒展,山區、丘陵、平原、湖區地形兼具、優勢兼得。四季分明,氣候溫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為亞熱帶溫暖季風型氣候,十分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全市年平均氣溫16.1℃,年均降水量949.4毫米,日照時數2000小時左右。
城市建設
規劃區面積718平方千米,截止2007年底建成區面積44.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8.1萬人(其中常住人口30.5萬人),基本形成了南北雙城、新老城區結合的城市格局。
基礎設施
完成投資15.3億元。城區主幹道長度306公里、路面積為630萬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為16.53平方米,排水管網長度409公里、綠化覆蓋率達到48.98%、人均公共綠地10.23平方米,污水處理率達到85.75%、垃圾無害化處理達到98.76%,供水普及率、燃氣普及率達到100%,萬人擁有公交車輛12.07標台,城市基礎設施各項指標均提前達到或超過「十五」規劃指標。荊門城區在全省第二屆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楚天杯」競賽中奪得「楚天杯」獎,先後被評為中國名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中國名造林綠化十佳城市、省級園林城市,龍泉公園還被評為中國名園、國家AAA級旅遊區。
市政建設
按照「完善西城區、提升東城區、擴展南城區」的總體思路,對城區道路進行了大規模的新、改、擴建,共完成項目50多個,新增道路長度60公里、面積150多萬平方米。在道路新建方面,為加強西城區、東城區、南城區三個組團的聯繫,拉通了207國道複線、象山大道南北段、陽關大道;進一步完善城區路網結構,新建了五一中路、廣場路、天鵝路、月亮湖南路、葡萄園路、匯合巷和南城區深圳大道、關公大道、龍井路、鳳凰大道、白石坡、及高新區區間道路。在道路改擴建方面,先後對西城區的白雲大道、長寧大道、象山大道、中天街、海慧路、北門路以及南城區的阮家坪路、207國道等20多條道路進行了改、擴建。
園林綠化建設
實施了園林綠化配套工程,配套竹皮河綜合治理,新建了月亮湖廣場及蘇畈橋、瀏河島、魁星閣等小遊園;新建了鳳凰旅遊區服務中心、東寶廉政廣場、石化廣場;加強了象山、東寶山和城北防護林的規劃和建設;高起點、高標準新建和改造了207國道城區段、白雲大道、鳳凰大道、龍井大道等16條城區主要幹道的道路綠化。同時,新建了年生產花卉100萬盆的2座花卉生產基地。
公用設施
採取招商引資的形式,與四川石油公司合資新建了供氣5萬戶、日產氣5萬立方米的液化氣空混站和日供氣能力20萬立方米的城區天然氣配氣站,總用戶可達7萬戶。城區主幹道燃氣管網的鋪設基本完工,天然氣用戶已達8000戶;第二垃圾處理場第一填埋庫區建設已竣工並投入使用,正在進行垃圾中轉站的建設和垃圾處理設備的採購。漳河到城區的引水工程和取水泵房的建設正在推進,城區供水管網改造基本完成。公交車輛一改原有面貌,絕大部分被替換為空調車或雙層客車,城區7條線路公交車安裝了語音報站、視頻音像系統,實行了無人售票。城區廣電通訊網絡建設、公交站點(站棚)改造、垃圾中轉站和公廁新、改、擴建力度加大。
生態環境
採取點源治理、水電站沖污、污水截流、河道整治和建設污水處理廠共五種工程措施對竹皮河城區段進行了全面整治,共完成河道整治15.51公里、新建5萬噸/日處理能力的污水處理廠;沿線排污大戶全部自行建設了污水處理設施,實行了達標排放;龍泉渡槽和蘇畈橋渡槽水電站建成並投入使用。通過對竹皮河的綜合整治,初步實現了「一河兩管、清污分流;分段設壩、全河有水;兩岸成街、花樹成蔭」的目標,改善了竹皮河水質和城市居民生活環境。
教育
截止2013年11月,全區共有各類學校84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含民辦高中2所),職教中心1所,成人學校5所,初中7所,小學2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在校學生21338人。幼兒園41所,在園幼兒5374人。教職工2601人。建區以來,歷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堅強領導東寶教育一路征程一路歌。榮獲中華掃盲獎、全國家庭教育先進區、全國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等國家級榮譽稱號,被評為全省「兩基」工作先進單位。
2009年以來,先後高水平迎接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省級督導評估,2013年9月通過國檢,通過全省首批得到國家認定的29個縣(市、區)之一;被評為全省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全省學校後勤保障工作先進單位、全省「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工作先進組織單位,榮獲全省中小學教師培訓管理創新獎,局機關檔案目標管理順利通過省特級複查評審並受到省教育廳表彰,縣域民辦學校聯合教代會制度被評為省市教育工作創新案例,榮獲省衛生先進單位。
景區景點
巍然聳立的東山寶塔,歷經1400多年的滄桑依然形態穩健,氣勢軒昂;建於南宋紹興年間的龍泉書院古樸典雅,學風濃厚,培育出一代代英才,點綴其間的象山四泉(龍泉、蒙泉、惠泉、順泉)聞名遐邇;以捉馬洞、仙人岩為主的三國古戰場遺址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完美結合;唐安古寺、洪山寺、千佛洞依山傍水,清新幽靜;老萊子山莊、聖境山、九龍谷、白雲樓等道教遺蹟和名勝源遠流長;形成於中生代的天然溶洞-香龍洞內鐘乳石令人嘆為觀止;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全國八大人工水庫之一的漳河水庫風光秀麗,景色怡人,被湖北省列為「著力建設的10個省級旅遊休閒度假區」之一。
有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4600多年的「屈家嶺文化遺址」;被譽為「楚文化地下寶庫」的楚漢墓群和全國最大的單體帝陵「明顯陵」;1998年發掘出土的「戰國女屍」,距今2300多年,仍保存完好,栩栩如生,被國家文物局鑑定為「稀世國寶」;城區南郊的東寶石,曾是三國名將關羽駐兵之地;城區還建有隋代的東山寶塔、建於清代的龍泉書院和「三台八景」,有依山傍水的蒙、龍、順、惠四大名泉等。是湖北省精華旅遊線路「世界文化遺產 三國文化之旅」上的熱點地區。2004年被國家旅遊局授予「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
東寶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現有漳河和聖境山兩個風景名勝區以及仙居鄉村游風景區,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經專家實地調研、考察,全區旅遊資源實體65處,大致可分為山水生態旅遊、鄉村游、紅色旅遊等三類資源。山水生態旅遊資源主要分布在漳河風景區和聖境山風景區,其中漳河為全國八大人工水庫之一。鄉村遊資源分布在仙居、栗溪、馬河等鄉鎮,以寺溝瀑布、香龍洞為核心景點。紅色旅遊資源以羅集部隊和北山革命根據地為主,此類資源以葉雲會議舊址、閱兵場、防空洞、打靶場等為主景點。
經過幾年的建設,全區已初步形成漳河、九龍谷、寺溝瀑布、香龍洞等景點,推出了城區至漳河、聖境山、仙居鄉三條旅遊線路。在「十一五」期間圍繞打造「綠色東寶,鄉村旅遊」這一品牌,著力抓好三大旅遊片區(漳河風景區、聖境山風景區、仙居鄉村游風景區),重點建設10個旅遊景點(九龍谷、真武觀、龍鳳潭、珍珠溪漂流、寺溝瀑布、香龍洞、沙灘河、仙人岩、北山紅色旅遊、漳河休閒觀光),推出2條精品旅遊線路(一條是城區—子陵—仙居—栗溪—馬河—漳河—城區的外環線路,另一條是城區—真武觀—玉皇閣—團坊古道—土林奇觀—城區的內環路線),形成特色鮮明、交通便利的旅遊目的地,使旅遊經濟成為東寶區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之一。
東山寶塔聳立在荊門城區中部的東寶山主峰太平頂上。東山寶塔通高33.3米,底部周長30.6米,七層飛檐,八棱翹角,隔面設窗,攢尖式塔頂。自底層有螺旋狀青石階梯上塔頂。古塔形態穩健,氣勢軒昂,七八十里外可遙望,領略它的壯麗、巍峨。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東寶區為湘鄂西片區。
本地特產
主要有漳河柑桔、荊門市仙居紅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仙居紅」系列旅遊產品(包括麥醬、香菇、木耳、紅蘿蔔、土蜂蜜、土雞蛋、茶葉等多種農副產品)、天台山有機茶、迎接有機茶、虹鱒魚、鱖魚、銀魚、荸薺、「山緣」牌香菇、木耳、八角雪棗、掛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