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七月中,臘月半,閻王不請心也顫」,老祖宗的話,啥意思?

2020-03-22     儒釋道國學

最近天氣格外炎熱,不少人都盼望著秋天早日到來;雖然馬上就要立秋了,但是立秋也並不意味著氣溫會驟降。炎熱的天氣,估計還要持續一段時間。這對於許多農村人而言,前往田間地頭的灌溉除草依舊刻不容緩。

現在正值農曆七月初六,明天就是傳統節日的七夕;這也被不少年輕人成為「情人節」,甚至商家也會以此作為噱頭來進行宣傳賣貨。但是七月份還有一個重要的節點,那就是「七月十五」,也被稱為七月半。在農村,有這樣一句關於「七月半」的俗語「七月中,臘月半,閻王不請心也顫」,老祖宗的話,啥意思?

「七月中,臘月半,閻王不請心也顫」這句俗語的字面意思非常簡單明了,那麼為什麼說「七月中」與「臘月半」,才是讓人「心顫」的日子呢?原因無外乎以下兩點:

第一個原因:傳統觀念對農村人影響深遠

「七月中」也就是所謂的「七月半」,在傳統觀念中被稱為「中元節」,在這一天要祭祖先、祀亡魂;因此,也被稱為「鬼節」。雖然在《論語》中就有這樣的描寫:「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但是這樣的知識對於農村人來說比較缺乏,因此他們普遍對於「鬼節」比較忌諱;如果上了年紀的老人身體不好,很容易「杯弓蛇影」,進而會有這種「閻王不請心也顫」的感覺!

第二個原因:現實環境的影響

首先,「七月中」的環境影響:

在農村廣為流傳的這樣一句俗語:「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以2019年三伏天為例:起始於7月12日,即農曆六月初十;截止於8月20日,即農曆七月二十。由此可見七月半就是在三伏天當中。

在一年當中最為炎熱的「三伏天」裡面,對於古代農村老人而言,不僅天氣炎熱,容易引發各種疾病;並且古時候的農村並沒有冰箱,食物很容易變質,進而滋生細菌。那時候農村老人的抵抗力本身就比較弱,一旦染病,很容易發生意外。

其次,「臘月半」的氣候條件:

說起臘月的天氣,不少人想到的肯定是「寒冬臘月」,冬天雖然比較寒冷,但是在農村有這樣兩句俗語讓人印象深刻,那就是「臘七,臘八,凍掉下巴」、「數九寒天,冷在三九」;以2019年三九時間為例:起始於1月9日,即農曆臘月初四;截止於1月17日,即農曆臘月十二;由此可見臘月半剛好就在三九附近、四九當中;「三九四九冰上走」,天氣冷可不是開玩笑的!

這對於古時候上了年紀的農村老人而言,那時候天氣寒冷,並沒有空調等保暖設備,遭受嚴寒侵襲很容易染病;一旦燒火取暖,稍有不注意,二氧化碳濃度過高也會產生意外的風險。

正因為以上幾方面的原因,農村老人的口耳相傳之間才會有這樣的俗語「七月中,臘月半,閻王不請心也顫」;對於農村俗語,我們還是應該抱著嚴謹的態度、科學的求證;這樣才是對於俗語最好的傳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uHzBnEBfwtFQPkde-Z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