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送母親去養老院時,兒女們還很貧困,可11年後,個個有出息了?

2020-05-05     儒釋道國學


在我經營養老機構的第一年,第一位入住的老人叫王愛竹,我還清晰地記得當時老人的兩個兒子和兩個兒媳婦是開著一輛破舊不堪的汽車送老人過來的。

他們包了一個單間,因為老人很胖,走路不方便,兩個兒子小心翼翼地攙扶著母親,和顏悅色地囑咐母親一定要注意和我們搞好關係,好好相處,說有什麼需要就讓我們給他們打電話。

同時,他們非常客氣地告訴我:「我母親一生不容易,你們工作辛苦了!」然後,又故意大聲地說,「謝謝你了,柴院長,給了我們這麼大的優惠。」

老人隨口問了一句:「多少錢呀?」

兒子告訴她說:「400元一個月。」然後又叮囑母親說,「柴院長照顧我們,給了半價優惠的,您要服從領導安排,一定要聽話……」

她兒子安排好老人後,來到我的辦公室,解釋道:「母親一生節儉樸素,怕成為兒女負擔,在家裡前後僱傭了30多位保姆照顧都不滿意,三天兩頭地把人弄走了。因為身體胖,腿不好,我們不放心呀!說價位便宜點,母親安心,你們也好照顧!」

當時養老院的正常收費在1200-1500之間,外面請一位保姆收費1500-2000,當時我們在搞開業優惠活動,只要800一個月,因為老人的兒子知道母親節儉,故意少說了一半。

老人一共5個孩子,4個兒子1個女兒,女兒排行第三。其中,大兒子和二兒子住在老家滄州一個窮山村裡,三兒子投靠姐姐來濟南做建材生意,四兒子也來濟南打工,女兒也是打工的。

當時,他們一家人的生活水平非常差,可是老人入住以來,兒女幾乎每天都在,分工不同。

女兒早、晚都來,協助服務人員幫母親洗衣服、洗腳、打掃衛生等,風雨無阻;

大兒子和二兒子每逢佳節、農閒季節都來看老人;

三兒子和四兒子一周最少來三次,每一次都帶來新鮮的水果、蔬菜、各種肉類……

老人入住11年多以來,很少有見到孩子們不來看母親的。

(圖片來自網絡,與正文無關)

倆兒子帶老婆孩子來了以後,第一步,就是把買好的東西一一擺放整齊,或放冰箱裡擺好,或清洗水果;

第二步,就是倒尿盆。沒尿就清洗乾淨;

第三步,打掃衛生;

第四步,噓寒問暖。看到母親吃完東西後,再服侍老人躺下,讓兩個孩子跟奶奶告別,說奶奶您休息吧!我們回家了!

非得聽到老人說:「好,再見吧!」才會離開。

最後一步,是拿著拖把退出來,然後一邊教育孩子:「走之前一定注意要讓奶奶知道我們走了,否則奶奶不放心的。」

幾乎每次都是這樣的步奏。

逢年過節,他們會把老人接回家裡,每年都帶老人出去旅遊一次。

十一年來,三兒子的生意越做越紅火,一開始是租的小攤位,後來直接買下幾百平米的門市房。

四兒子以前是騎自行車的,後來也有了自己的門市,另外兩個兒子也都買了大房子和寶馬車。女兒和婆婆一起生活,婆媳之間相處融洽,小孩還考上名牌大學。

幾個兒子都是家中富足,人丁興旺:老大有三個兒子,老二和老四都有一兒一女,老三是兩個兒子。

老人的孫子們一天天長大,也都參與進來一起照顧老人,有的洗水果,有的拖地…

從這一家子身上,讓我看到了:孝順、孝順!一孝百順!

不像其他的老人,兒女一個月都不見來照顧一次,要不就是來了就說我身體不好、經濟不好……各種理由!

木葉翩躚感言:

這位老人的子女們,不僅孝養老人的身,更孝老人的心,從他們來養老院照顧老人的種種細節可以看出,為了讓老人身心安泰,將老人的身體和心情,都照顧得無微不至。

也正是有了這樣的一份真正的孝,所以才有了後面的順,家中富足,人丁興旺,且子孫有出息。

父母是我們在世間的第一大福田,孝順父母就是不斷在這福田中播種耕耘,假以時日,自然能碩果纍纍。

古人說百善孝為先,父母給我們生命,也將我們養育成人,沒有他們,我們無法來這個世界,如果不感恩不孝順,好比不給自己的根基施肥澆水,生命之樹是無法枝繁葉茂的。

很多朋友都想培福,其實,與其不斷往外求去行善培福,不如在家好好孝養父母。父母就是在家的佛菩薩,如果連對自己恩德最大的父母都不能照顧好,在外行再多的善,也不過是偽善罷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tzb6HEBnkjnB-0zF9N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