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應是一場適可而止的退出

2020-02-17   愚伯的自留地

文:似水流年

圖:來自網絡


最近,看到一位網友的發帖,請求支招援助。她說老公是獨生子,從小在婆婆無微不至的呵護下長大,什麼事情都是媽媽幫忙定奪。



本以為結婚後不一起生活,有了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終於可以自由了,可婆婆對兒子和媳婦的生活絲毫沒有放鬆,她要了兒子家門的鑰匙,隔三差五如入無人之境,有時過來送菜,有時過來洗衣,有時「視察」兒子和媳婦有沒有好好做飯。


更讓人受不了的是,如今婆婆正式退休,這下好了,她幾乎成了家裡的常駐大使。幫他們買菜,按照自己的習慣幫兒子和媳婦收拾衣物、整理房間。如果遇到他們下班回家,還要不停地嘮叨,嫌他們沒有好好生活……


這位網友吐槽,下班回家,看到家裡被婆婆收拾得變了樣,或者看到婆婆在家裡忙忙碌碌的身影,已從最初的溫暖和感動變得越來越崩潰。


她說,現在下班不想回家,恨不得天天有小姐妹約飯,甚至寧可在單位加班。每次開門進家前她都擔心打開門的那一刻,看到婆婆的身影。


她感覺那個家好像已經不是自己的家了,她已經完全沒有了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她不敢向婆婆提出自己的想法,免得落個「做了好事,不討好」的下場。老公儘管也不喜歡,可在婆婆面前一貫的唯命是從已經成了習慣。



如今,這樣的婆婆還真不少,特別是一些獨生子的家庭。毫無疑問,這位婆婆的出發點是好的,她可能擔心兒子和媳婦照顧不好他們的生活,想儘自己所能讓他們生活的好些;也可能是想幫助他們做好家務,讓工作了一天的兒子和媳婦輕鬆一點。兒子一直在她的羽翼下長大,


好像沒有了他,兒子就吃不飽,穿不暖,生活就會一地雞毛似的。


其實,作為母親,她一味地為孩子著想,一味地愛著孩子,卻忽略了一個問題:她參與兒子生活太多,已經嚴重打擾了兒子的生活。她不知道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生活,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你不可能把你理想的生活,把你的習慣強加給別人。同時,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每個人都想擁有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來暫時安放、休整那顆疲憊的心,以便再元氣滿滿投入第二天的工作。


小時候,孩子依偎在父母的懷抱里,被父母疼著、愛著、寵著、呵護著。父母就是攙扶他們的臂膀,是他們身體依靠的大樹,擋風遮雨的大傘。



等他們羽翼漸豐,可很多父母依然不捨得放手。這種現象比比皆是:接送孩子的的家長,看到孩子第一個動作就是把孩子背上的書包卸下來,自己提著。學生高考結束後,父母背著沉重的書箱和被褥走出校園。填報高考志願,仍然是父母自作主張,有的父母甚至和孩子商量的餘地都沒有。


送孩子上大學,依然是父母背著沉重的行李,走進大學校門,然後替孩子忙著報名,領取各種生活用品。父母忙著勞作,一滴滴汗水摔碎在泥土裡,可十幾歲的孩子卻不知道自家的地邊,天天在家裡享受生活。父母一日三餐端上飯桌,二十歲左右的孩子甚至不會使用煤氣……


誠然,無論一個人多大,在父母眼裡依然是個孩子。可這孩子總要長大,總要獨立生活,獨立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他不可能永遠在你的羽翼庇護下生活,作為父母的只能養他小,而不能養他一輩子。


你給了他一對翅膀,就要給他機會讓他學會飛翔,就要讓他的這對翅膀鍛鍊得越來越強健,讓他能夠自如地在藍天翱翔翱翔。


要想孩子能在這個多變而又殘酷的社會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就一定要給他鍛鍊的機會,讓他獨立面對自己的生活。


做父母的不要過多參與孩子的生活,他們有他們的想法,有他們的生活方式。有人會說,我們積累了那麼多的生活經驗和人生哲理,這些經驗和哲理可以幫他們少走彎路。


其實,有些經驗會因為社會的進步,時代的不同,而失去意義,甚至會成為他們前進的絆腳石。一些人生哲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會悟得更深刻。


父母的愛,該退出的,一定要適時退出,不要讓自己的愛綁架了孩子,成為了束縛孩子的枷鎖。


龍應台在《目送》中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每一個父母都那麼在意孩子的成長,卻往往忽略了自己的成長,其實,和孩子一起成長應該是每一位父母必做的功課。



愛無止境,適當地退出其實是一種更深沉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