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生活欺負的都市人,都忘了這種本能反應!網友:看完想哭一場

2019-11-01     壹心理

壹心理主筆團丨笛子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都市人學會處理情緒的方式大都是:忍。

儘量用最體面的態度去回應。

體面背後,往往是壓抑。


這更加令人心疼。我們不知道,在他平靜的面孔下,一顆心經歷了多少的波濤洶湧。

今天我想談的,正是每個普通人在面對一些人生突如其來的打擊、傷害、難過、委屈之後,我們該如何安放自己的情緒。

畢竟,現在很多年輕人連哭都不會了,都在搶著做情緒穩定的大人。


一個周末晚上,快 12 點的時候,好友 阿芬微信找我,說很想找個人說說話。


因為經常聯繫,我知道,今年她因工作變動調到異國他鄉,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和工作領域,什麼都要重新學,壓力山大。

加上業績頻頻墊底,每次做工作彙報都被領導痛批,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感,情緒一直很低落。

如果不是特別難受,她不會在深夜找我。


我們打語音電話,說著說著,她情緒就崩了,哭了起來。

是那種拚命壓住抽泣聲的哭。

過了一會,她邊哭邊說:「好丟臉啊。我怎麼就哭了呢,可我就是沒忍住,我覺得自己好沒用……」


我說:「沒事的,我在呢,你可以哭的。」

她哭得更厲害了。


後來,她說她已經不記得自己上次哭是什麼時候了。

小時候她很愛哭。只要受委屈了,就忍不住掉眼淚。

長大後不知不覺,就好像眼淚流乾了,就算再委屈再難過也哭不出來。

「我甚至很羨慕那些想哭就哭的人。」

「是我太堅強,還是心變硬了?」


哭,本是一個人宣洩情緒和緩解壓力的正常方式,比如悲傷、痛苦、難過、焦慮等。

但為什麼我們越長大,越不會哭、不敢哭,一有負面情緒就習慣性壓抑,甚至哭了會覺得很丟臉。

這種羞恥感是怎麼來的?

不會哭的成年人,背後可能有一個在你哭的時候,總是否定你、嘲笑你、責怪你、忽略你的人。


因為他們不接受哭,所以不允許你哭。


比如父母們,為了不讓孩子哭,發明了花樣百出的「止哭大法」。

阿B 想起她和弟弟以前哭的時候,爸媽對待他們的方式。


一是,責怪和嘲笑她,讓她覺得哭是可恥的。


有一次,她在和小夥伴玩的時候,不小心被砸到腳,指甲蓋都差點翻了,流了很多血,疼得眼淚直流。

媽媽沒有安慰她,反而責怪她:「這有什麼好哭的,你自己不小心,還好意思哭?」

基本上每次她哭,爸媽都會指責她:長這麼大還哭,真丟人,真沒用,看到你哭就心煩。


而且她爸媽有一個「癖好」,把她哭的事情當成笑料,時不時拿出來說一次,還當著各種親戚的面說。


她 7 歲那年有一天尿床了,第二天起來哭個不停,爸媽卻跟每個來家裡的人廣播她尿床的「光榮事跡」,然後哈哈大笑。

她考試不及格,難過得要死。卻被爸媽逢人就說自己孩子成績多差,考不上好的中學。

她覺得最傷心最屈辱的事情,在爸媽眼裡,卻是最可笑的談資。

慢慢地,她在心裡告訴自己,哭沒有任何用,哭只會被人瞧不起,尤其是你最親的父母。


這也是武志紅老師說過的一個矛盾的中國式現象:中國父母與大人一方面不接受孩子哭,另一方面又喜歡「逗」孩子。

電影《狗十三》,被爸爸強行壓抑悲傷情緒的李玩

二是,通過打、罵、吼的暴力方式,強行止哭。


她兩個弟弟小時特別調皮,一吵架就容易打起來,就哭。

她爸爸脾氣暴躁,奉行棍棒教育,看到他們哭,掄起棍子就打。

弟弟越哭,爸爸的棍子打得越狠。


邊打邊吼:「我數三聲,給我閉嘴,不許再哭」。

但棍子打在身上真的很疼啊。弟弟們止不住哭,自然挨了很多打。

後來,她發現大弟弟變了。


爸爸一拿棍子,小弟弟哭著拔腿就跑,而大弟弟就定定地站在那裡,任爸爸怎麼打,也一聲不吭。

他越不吭聲,爸爸打得更狠。

他不會哭了。

電影《狗十三》,爸爸覺得「我打你,是因為愛你」

三是,通過哄的方式談判,轉移悲傷。


她媽媽偶爾也有溫柔的時刻,在她哭的時候,哄一哄。

要麼談條件,要麼就是用其他東西試圖吸引她的注意力。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別哭了,好不好。只要你不哭……」。

最終目的還是:不許哭。


還有一種常見的,是選擇性忽略你的悲傷。

我有一次坐地鐵,聽到一個小孩哭得撕心裂肺,整個車廂都是他的哭聲。

他的媽媽,幾次勒令她不許哭後,孩子越哭越凶,乾脆當沒事發生,低頭玩手機。

旁邊有人提醒她,孩子哭得很傷心,管一管吧。

她不耐煩地回了一句:小孩子,哭累了就不哭了。

結果,孩子真的哭到聲嘶力竭,再也哭不出聲之後,慢慢不哭了。


你的悲傷如果總是被家長視而不見,久而久之,每當你覺得悲傷想釋放的時候,就會陷入「習得性無助」,覺得悲傷是不該存在的,反正也沒人回應。


武志紅老師說:

對哭泣的態度,是中國父母乃至所有中國成年人對待感受的態度。哭,像是罪過;談感受,像是羞恥。原因是:你哭泣時,勾起了我內在哭泣著的小孩;你談感受,勾起了我向人敞開心卻不被看見甚至被羞辱的羞恥感。


他們覺得,阻止了哭泣,就止住了悲傷、難過、沮喪等等一切負面情緒,你就會變好。

於是,我們離那些「真正優秀的/成熟的/厲害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緒」的論調越來越近,慢慢成長為一個情緒穩定的「大人」。

只要一想哭,就會觸發「哭是不應該的,是可恥的,是脆弱的,哭會被懲罰」的潛意識。

用壓抑、迴避、忍耐、忽視等方式,把哭聲調成靜音模式,不准情緒化,要懂事,不能讓自己的負面情緒給別人添麻煩,強行切斷情緒的表達過程。




但情緒不是你假裝看不見,就不存在。

你沒有表達出來的情緒,都憋在你心裡。

憋著憋著,一定會以另一種形式爆發出來。


1. 可能是情緒崩潰。


還記得前段時間,一位杭州小伙逆行被攔後情緒崩潰的視頻上了幾天熱搜。看完這個視頻,我也哭了。

最觸動我的,是這個小伙子被交警攔住後,很平靜地給女友打電話說自己逆行被抓了。沒想到,一掛完電話,他忽然就情緒失控,把手機往地上狠狠一摔,又馬上心疼地撿起來。


他跪下求交警。跑到橋邊,嚎啕大哭:

「我瘋了,我壓力好大。我加班到十一二點,我女朋友沒帶鑰匙又讓我去送鑰匙。我其實真的不想這樣的,我真的好煩的。

我只是想哭一下。」

他就是無數不斷壓抑情緒的成年人的縮影。

就像有段話說的:

「現代人的崩潰是一種默不作聲的崩潰。看起來很正常,會說笑、會打鬧、會社交,表面平靜,實際上心裡的糟心事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了。不會摔門砸東西,不會流眼淚或歇斯底里。但可能某一秒突然就積累到極致了,也不說話,也不真的崩潰,也不太想活,也不敢去死。」


直到最後一根稻草把你壓垮。


2. 壓抑情緒,還可能導致身體崩潰。


我們以為壓抑情緒,假裝快樂,就會一派和諧。

但微笑的表面下,長期壓抑的情緒會更加傷人。

這幾年常說的「微笑抑鬱」現象就是如此。


很多深受抑鬱症折磨的人,可能是在朋友圈裡最幽默的。在外人面前看起來開朗活潑,笑容滿面,但心裡不知道有多苦。

在很多悲劇發生之前,沒有人覺得他們哪裡不對勁,只覺得震驚。

他們用「微笑」的面具來保護自己是因為害怕。


害怕沒有人願意看見他們的悲傷,理解他們的痛苦,擔心自己的情緒會傷害到別人,破壞關係。

甚至還有一種人的性格,叫 C型性格,也被稱為:癌症性格( c 取自 cancer 的第一個字母)。

指那種情緒受壓抑的抑鬱性格,因為習慣性用吞聲來處理關係,用忍氣來處理情緒,生生把自己憋出病來,他們往往是老好人。

研究表明,C型性格的人腫瘤發病率比一般人高 3 倍以上。

我們該如何面對大眾認為的的負面情緒?

想起有人改寫的泰戈爾的一句詩: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

我覺得,這是面對負面情緒非常好的方式。

不是迴避、壓抑、忍耐、忽視,而是正視它,學會如何照顧和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情緒做朋友。


1. 任何情緒都不可恥。

蔡康永在接受壹心理專訪時曾說:

我們的認知系統里,總是存在著『樂觀是好的,悲觀是不好的』、『外向是好的,內向是不好的』、『自信是好的,自卑是不好的』等各種過於『正確』的觀念。所以選擇去迎合社會標準,去強迫修正自己。可我們忘了,真正的樂觀是你得承認悲觀的存在。那些所謂的負面情緒是很棒的體驗。例如,因為後悔你才知道下一次要珍惜。你只要去體會,不斷反問自己這一路走來是很舒服嗎?一旦感受到自己不舒服,這就是轉化的契機與開始。


任何情緒都是一個人珍貴的感受,它絕不可恥,也不應該被我們否定。

我們應該,允許它存在。


2. 哭泣不是脆弱


我們常常認為,哭就是脆弱的,不好的。

正好相反。

從生理學的角度,適當地哭泣對人是有益的。

心理學家畢爾斯瑪和文格浩特在《情感淚水之謎:人類為何哭泣》研究中表明,淚液一直存在於眼睛中,可以潤滑、保護眼睛,並提供養分。


而且哭泣的時候,大腦會分泌內啡肽以減輕你的痛苦。身體受到過度刺激後,不管正面或負面刺激,哭泣都會幫助身體恢復到一種穩定的狀態。

就像你的大腦在對你說:沒事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哭泣是一種「自我表露」,讓我們展現了作為一個人的真實的情感。

向他人分享自己的脆弱、孤獨、悲傷等情感,會促進人和人之間的連接,有助於增進人際關係。

我們都喜歡一個真實的靈魂,而非一個帶著面具的假人。

3. 找到合理表達情緒的方式。


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應該有多悲傷,就允許自己有多悲傷。

可以找朋友、家人傾訴,運動、旅遊,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表達。

比如書寫療愈。


如果你覺得沒有人能真正共情你的感受,把你的情緒寫下來,也是一種非常好的療愈方式。

我曾經有過一段很長的黑暗時間,覺得這個世界只有我一個人,孤立無援,沒有人會理解我的喜怒哀樂,不想和任何人有傾吐半分,於是愛上了寫日記,到大學已經寫了十幾個本子。

後來我才知道,大量研究證實了「書寫創傷」和「公開談論創傷」一樣有效,會帶來各種各樣、有益於健康的效果。


因為書寫創傷性經歷的過程,會讓我們在「安全狀態」下,以更理智的方式,重新加工處理創傷性經歷,降低了因長期壓力而導致的疾病易感性,體驗到對情緒的掌控感。

創傷經歷的細節書寫得越詳細,個體情感體驗記錄的越生動,我們體驗到的抑鬱和焦慮症狀更少。


願你想說的話永遠有人聽,你不必假裝堅強,你絕不是孤立無援。

因為你,永遠是自己最好的隊友啊。

還有,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ji-J24BMH2_cNUgU49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