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有一組數據:2019年4月全國大型拖拉機故障率根據調查平均為25.32%,同比上升2.22%,環比上升8.18%。
4月份拖拉機春耕使用逐漸進入高峰期,西北、東北、華北等地及部分南方地區全面開始春耕作業,隨著拖拉機使用量的大幅增加,4月份大型拖拉機的故障率明顯上升,大幅上漲至25.32%。據拖拉機行業統計測算,春耕作業量一般要占到拖拉機行業全年主要工作量的60%左右,春耕多集中在三北、西南等邊遠地區及水田作業區,春耕以四驅拖拉機為主,前驅動橋故障及分動箱故障、前傳動軸故障相對較多,隨著各廠家馬力的不斷上延,拖拉機底盤故障率更是居高不下,對各拖拉機廠家而言,春耕的服務壓力、配件壓力都比較大,質量的不穩定更要求各廠家要以「快」為中心做好市場服務工作,滿足用戶對快速服務的需求,避免因服務不及時造成用戶投訴。
近些年,農機企業扎堆進入、同質模仿、過度營銷、研製和設計投入不行,造成了高端產能缺乏、低端產能過剩的農機工業現狀。
歐美已開發國家的農機工業,非常重視農機研製方面的投入,並且在他們的研製體系中,企業占據主導地位,政府及相關的科研機構扮演基礎建造和輔佐的角色。大部分農機企業將年銷售額的5%左右作為科研經費,甚至一些公司將利潤的50%用於產品研製,足夠的資金投入為研製的繼續進行提供了保障。
而我國的農機企業,據有關資料,研製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例為0.8%,也有專家認為,大中型企業的研製投入占2%。
我國的農機市場,主角一直都是中低端的農機設備,因為科技受限、立異才能缺乏等原因,我國的中高端產品一向處於求過於供的狀態,往往要靠大量進口才能滿足需求。
如何改變我國農業機械創新不足、質量不高、水平不齊的發展現狀呢?
依靠創新驅動
現階段,農業機械化要想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必須依靠創新驅動,這裡的創新包括戰略的創新、制度的創新以及農機產品的創新。首先,要對新常態下制約農機化發展的原因進行分析,並切實採取有效的解決措施,通過政策導向和行業整合等手段來推動農業機械化不斷成長和壯大;其次,圍繞種種不利於行業成長的環境進行創新,從組織結構到運營方式都要加強制度創新;最後,以現代化科技為基礎,推動農機產品實現技術升級,同時將綠色生產的理念融入其中,進而開發出具有良好適應性和競爭力的農機產品。
調整產業結構
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決定等方式來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是推動農業機械化進一步發展的出路之一:第一,促進農機產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的方向轉變;第二,對於部分機械化生產水平較低的地區,必須進一步加快其向高水平方向轉變的速度;最後,對於一些還在依靠勞動力的傳統農業,必須促使其向實現機械化生產的方向轉變。
轉變發展方式
首先,為了適應農業機械化的進一步發展需求,農機的經營方式應該朝著更加專業化的方向發展,用「大規模聯合」效應做大農機化行業;其次,發展動力應從早期的資金驅動向創新驅動和技術驅動的方向轉變;最後,農機產品的發展重點應該從當前重點攻剋薄弱環節、解決關鍵技術向著覆蓋產前、產中和產後方向轉變。
農業機械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助推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隨著智慧農業、現代農業的發展,擁有高質量、高水平的農業機械成為檢驗一個國家農業發達的重要標準,提高農機質量與水平,將成為下一階段我國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新目標。
此文由《有農有藝》全球農業研究室編寫,轉載請註明來源。